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木心意識流散文《明天不散步了》再解析

2020-07-12 10:43:42浙江楊大忠
名作欣賞 2020年34期
關鍵詞:木心散步生命

浙江 楊大忠

《明天不散步了》《哥倫比亞的倒影》是木心意識流散文杰出的代表之作,無論主題思想、藝術特色還是寫作手段,都具有相似性,同中有異但各有側重。筆者曾撰文解析《哥倫比亞的倒影》,指出此文的思想是:對現實的失望,對人類遠離童真的遺憾,通過抨擊20 世紀來緬懷之前的時代,呼喚傳統(tǒng)價值的回歸。至于《明天不散步了》,嚴僮倫老師也曾撰文《木心意識流散文〈明天不散步了〉解讀》,對其做出過較為精辟的闡釋。該文主要圍繞作品中的許多單個語句來逐一探究其中的內涵意蘊,顯示出作品思想多視角、多維度的特征。這使得作品思想就如同散落滿地的珍珠,雖每顆都璀璨奪目,但沒有一以貫之的線索,因而缺少體系;同時,有些解讀還是略顯膚淺。實際上,如果聯系木心的生平經歷與主體意識來看,意識流散文《明天不散步了》在意識的自我放逐與延展奔流中,主體思想是非常明顯的;由主體思想出發(fā),又可以向外拓展出思想上的多重表現,因而主次分明,層次清晰。由此來看,《明天不散步了》仍舊有繼續(xù)深入解讀的必要。

《明天不散步了》以“上橫街買煙”作為展開全文內容的由頭,以“散步”作為貫穿作品內容的線索。散步的緣由是:“到寓所門口,幡然厭惡室內的沉濁氛圍,戶外清新空氣是公共的,也是我的,慢跑一陣,在空氣中游泳,風就是浪……”由散步途中看到的種種自然景物或人工景觀,生發(fā)出對人世變遷的看法。概括而言,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這一主題思想可以衍生出多重內涵。

第一,人生無法預測與捉摸,命途多舛是人生常態(tài)。

作品由風中的花香,將思緒引回到學生時代的春天,由那條“殖民地小街”的繁華喧囂,回到現實中命運的“赧然”,即由最初的滿懷凌云壯志轉向不得不向現實與世俗低頭的悲哀與無奈:

同學中的勁敵出沒于書店酒吧,大家不聲不響地滿懷凌云壯志,喝幾杯櫻桃白蘭地,更加為自己的偉大前程傷心透頂了,誰會有心去同情潦倒街角的白俄羅斯曠夫怨婦,誰也料不到后來的命運可能赧然與彼相似……

“那條殖民地小街”應當就是木心年輕時代在上海美術??茖W校(簡稱“上海美?!保┣髮W期間所見的小街,因為作品中的“花鋪”“書店”“唱片街”“餐館”“咖啡吧”“法蘭西的租界”“猶太人”“白俄羅斯人酗酒行乞”的確符合舊時代大上海租界里的生活場景與塵世風情。據夏春錦《木心考索》記載,木心于1946 年1 月以同等學力作為插班生考入上海美專,之后因為積極參與學生運動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于1948 年被當時的上海市市長吳國楨親自下令開除了學籍。那正是中國社會的動蕩時期,身為上海美專的學生,木心和他的同學雖然“不聲不響地滿懷凌云壯志”,相信年輕人在社會大潮中具有改天換地的膽識與氣概,但動蕩不明的社會形勢卻不能不使人感到迷惘不安;尤其是藝術生存環(huán)境的破壞,更使以木心為代表的藝術生感到悲觀、失望甚至絕望,所以木心說大家“為自己的偉大前程傷心透了”,其意為:前程偉大只是美好理想與愿望,對于未來,卻誰也說不清道不明;今天風華正茂的學生同情“潦倒街角的白俄羅斯曠夫怨婦”,明天自己會不會因為遭遇和他們相同而感到臉紅?這些都讓人感到人生的無奈與未卜,命途多舛是人生的慣常態(tài)勢。

生活的實質有時并不體現于外在形態(tài),而往往包含于外在形態(tài)掩藏下的深度內涵,這使人生充滿了模糊性與不確定性。外在與實質,有時表現截然相反,這難免使人感到生命無常、人生難料。所以,透過現象看本質,往往會發(fā)現生死就在一念之間,生機勃勃之際或許就是半途夭折的前兆。這也是人生充滿不確定性的原因之一:

任何事物,當它失去第一重意義時,便有第二重意義顯出來,時常覺得是第二重意義更容易由我靠近,與我適合,猶如墓碑上倚著一輛童車,熱面包壓著三頁遺囑,以致晴美的下午也就此散步在第二重意義中而儼然迷路了……

“第一重意義”是表象,“第二重意義”才是實質。表象與實質之間的關系,就好像“童車”與“墓碑”、“熱面包”與“遺囑”之間的關系一樣?!澳贡庇魇舅劳觯巴嚒庇魇拘碌纳?;“熱面包”喻示美好生活,“遺囑”則喻示不久于人世。所以,“墓碑上倚著一輛童車,熱面包壓著三頁遺囑”之意為:無論生命多么稚嫩,生活多么美好,距離死亡往往只有一步之遙;不僅死亡無法避免,而且生死轉換往往就在一瞬間。大好青春年華時(第一重意義),焉能想到接下來很可能就是災難和地獄(第二重意義)?

如此感慨,正是木心對自己人生經歷的總結與反思。視藝術為生命的木心,在風華正茂的青春年華,焉能想到日后多災多難?所以木心說“誰會有心去同情潦倒街角的白俄羅斯曠夫怨婦,誰也料不到后來的命運可能赧然與彼相似”,正是對自己人生經歷的總結與反思。

第二,“物非人非”的無法避免,映照出木心對藝術環(huán)境喪失的絕望。

事物的靜止是相對而言的,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永遠保持真正的恒定。所謂“物是人非事事休”已經夠傷感的了,木心卻提出更深一層的傷感:物非人非——

三年制專修科我讀了兩年半,告別學院等于告別那小街,我們都是不告而別的,三十年后殖民地形式已普遍過時,法蘭西人、猶太人、白俄羅斯人都不見了,不見那條街,學院也沒有,問來問去,才說那灰色的龐然的冷藏倉庫便是學院舊址,為什么這樣呢?街怎會消失呢?巡回五條都無一仿佛,不是已經夠傻了,站在這里等再有風吹來花香,仍然是這種傻……

這段描寫更是木心自身經歷的重現,也更能證明上文所論的那條“殖民地小街”就是當年木心求學上海美專時尚在的那條小街。因為“三年制專修科我讀了兩年半”正與木心在上海藝專的經歷吻合:木心1946 年1 月考入上海美專,1948 年6 月上海美專爆發(fā)了國民黨特務制造的“六·五血案”,大批學生受傷,學生會骨干吳樹之等八人被毆成重傷并先后遭逮捕入獄。事后木心因為參與上海美專黨小組的營救活動而遭到開除,時間正好兩年半?!叭旰蟆奔茨拘谋黄椒吹?978 年,木心重游上海美專,卻發(fā)現人、事、物完全面目皆非,學校舊址竟然建造了龐大的“冷藏倉庫”,五六條街也全然不見當年的影子。這不能不令木心感到傷感。

木心本就是個懷舊的人。從小說集《溫莎墓園日記》的序言來看,他非常懷念小時候烏鎮(zhèn)的民俗社會;在離開烏鎮(zhèn)長達五十余年的1994 年,木心潛回烏鎮(zhèn),卻連烏鎮(zhèn)的飲食變化都接受不了。對于文學、藝術環(huán)境,木心更是挑剔。他懷念天才紛紛降生的18、19 世紀,對20 世紀后期與21 世紀藝術環(huán)境因子的逐漸流失深感失望,這種情緒在《文學回憶錄》中比比皆是。所以,他只能孤獨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與歷史上的文學家、藝術家進行神交,把他們都看作自己的情人。同理,在《明天不散步了》中,木心三十年后重回上海美專卻意外發(fā)現記憶與現實已經面目全非,再也找不到過去的影子;更令人沮喪的是,創(chuàng)造生活之美與精神之美的“美專”竟然成了世俗之物的集散地,這不能不令向來懷舊、崇尚藝術的木心失望透頂。美專的“物非人非”映照出木心對藝術環(huán)境完全喪失的絕望。這也為木心之后離開中國去美國尋找新的藝術之路做出了鋪墊。

第三,對事物自身品格、原生態(tài)本質喪失的失望。

木心很難接受信息化時代,他堅持認為科技的高速進步對人類的改變并非都是積極的。木心也不相信高科技與世俗傳統(tǒng)能夠并行不悖,兩者之間的關系只能是科技擠壓傳統(tǒng)尤其傳統(tǒng)文化的生存空間,文學、藝術的窘境早就出現且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人類能夠固守傳統(tǒng)品格,事物能夠保持生態(tài)本質就是非常難得的;遺憾的是,現實讓木心失望了:

我們這種人類早已不能整日整日在戶外生活,工作在桌上,睡眠在床上,生育戀愛死亡都必須有房子,瓊美卡區(qū)的屋子都有點童話趣味,介乎貴族傳奇與平民幻想之間,小布爾喬亞的故事性,貴族下墜摔破了華麗,平民上攀遺棄了樸素,一幢幢都弄成了這樣……

木心由人類不能缺少的“房子”引向自己居住的瓊美卡地區(qū)的屋子,瓊美卡的屋子都不倫不類,就像綜合貴族與平民特征的怪異的綜合體:既失去了華麗,又遺棄了樸素。傳統(tǒng)的房屋特征與樣式在現實中已經逐漸消失,在傳統(tǒng)與現代結合、博弈的過程中,傳統(tǒng)已經節(jié)節(jié)敗退,它的最終湮滅將不可避免。

其實,傳統(tǒng)與古典文化相輔相成。余光中曾對臺北的高樓大廈代替?zhèn)鹘y(tǒng)的瓦面屋脊這種現象深惡痛絕,因為瓦面屋脊的聽雨意境消失無痕了,這意味著今人與古人再也找不到心靈上的默契。由屋面聽雨而產生古典文學的內蘊與因子,這種現象在現實中失去了生存條件,今人與古人情感共通的紐帶被隔斷了。木心同樣如此,現代化的房屋既缺少貴族氣息又喪失了平民情調,正處于傳統(tǒng)與現代你退我進的階段。由此擴大,房屋的現實遭遇其實映射了人類的未來命運。因為現代化的社會潮流對傳統(tǒng)世俗的沖擊將呈現不可遏止的趨勢,現代人淡忘甚至徹底拋棄傳統(tǒng)也將成為可能,“酒鬼精神”最終取代“酒神精神”必將成為現實。這讓恪守傳統(tǒng)的木心感到無法接受。

現代潮流對傳統(tǒng)事物無疑有沖擊,對此,木心的主要態(tài)度是抨擊、否定?,F代事物自有其缺陷,木心對此當然否定;但即便現代事物的優(yōu)勢凸顯,木心仍舊有所顧慮:

那造對了造好了的屋子,算是為它高興吧,也擔心里面住的會不會是很笨很丑的幾個人,兼而擔心那錯誤的屋子里住著聰明美麗的一家,所以教堂中走出神父,寺院臺階上站著僧侶,就免于此種形式上的考慮……

現代社會的優(yōu)勢就如同瓊美卡社區(qū)“造好了的房子”,但這種優(yōu)勢往往會導致美丑顛倒、丑占有美或者美不得不接受丑的現象,就如同“很笨很丑”的人住著“造好了的房子”而“聰明美麗的一家”卻只能居住在“錯誤的房子”。美丑錯位或德不配位,那才是木心所“擔心”的。神父應當居住教堂,僧侶應當居住寺院,適得其所,美丑歸位適當,才是生活的真諦。這就是木心的看法。

現代社會無疑會造成傳統(tǒng)事物原生態(tài)本質的喪失,這又構成了木心的擔憂。對此,木心以今人對塔的“命題”模糊來說明,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高高的有尖頂的塔,起造者自有命題,新落成的塔,眾人圍著仰著,紛紛議論其含義,其聲如潮,潮平而退,從此一年年模糊其命題,塔角的風鐸跌落,沒有人再安裝上去,春華秋實,塔只是塔,徒然地必然地矗立著,東南亞的塔群是對塔的誤解、辱沒,不可歌不可泣的宿命的孤獨才是塔的存在感……

“不可歌不可泣的宿命的孤獨”才是塔存在的原生價值與特征。東南亞的塔經過了反復的“安裝”、重建與裝飾,供游人觀光游覽,木心則認為這是對塔的“誤解”“辱沒”,只是因為如此做法違背了塔的原生態(tài)價值,導致塔而不塔。這與魯迅先生在破破爛爛的雷峰塔倒掉之后不僅認為不可惜反而認為“則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為何如”的看法完全一致,由此也可見魯迅對木心影響之一斑。

[5]This conduct threatens our national interests,undermines the value of U.S.investments and technology,weakens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our firms,and harms American workers.(2018.3.23)

作品為什么以“明天不散步了”為題?究竟什么原因導致作者“明天不散步了”?為什么說“生命就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懂得作品的社會價值和警醒意義。

《明天不散步了》以“散步”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通過散步過程中的所見所思抒發(fā)作者的人世感慨。就情節(jié)的組織構思而言,木心常常以對瓊美卡地區(qū)花兒的視覺、味覺為由頭,自由聯想,引出對人事變遷的看法,最后歸結到“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結論。如回顧昨天散步遇雨,由中美兩國辛夷花外型上的差異,引出和平年代的安居樂業(yè),進而推進到戰(zhàn)爭的殘忍,之后再由中外音樂的共通性推論出以下觀點:

人的哭聲、笑聲、哈欠、噴嚏,世界一致,在其間怎會形成二三十種盤根錯節(jié)的語系,動物們沒有足夠折騰的語言,顯得呆滯,時常郁郁寡歡,人類立了許多語言學校,也沉寂,悶悶不樂地走進走出,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無論“語言”呆滯的動物還是語系發(fā)達的人類,都不可能始終歡天喜地,要么“郁郁寡歡”,要么“悶悶不樂”,沒有如愿的日子。那么,生活就如同流動的水,無法靜止,人們只能隨波逐流,無法停留于靜謐的心儀之所。至此,結論“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得出水到渠成,因為無論怎么做,總有不如意的事讓人感到無所適從。

再如由斷莖的草的清香(嗅覺)與“受殘傷的綠的血腥”(視覺)兩者之間的不倫不類——嗅覺上的沁人心脾卻偏偏呈現視覺上的觸目驚心,木心聯想到人類的居所,然后再由此聯想到屋子的顛倒錯亂——又笨又丑的人住著好房子,而聰明美麗的人卻偏偏住著錯誤的房子。由這些顛倒錯亂的組合上的共性,進而推進到事物往往無法適得其所的尷尬,這又構成了“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的另一重內涵。

就情節(jié)構思而言,《明天不散步了》整體可分為:今天散步心煩意亂——昨天散步遇雨而郁悶——明天不散步了。之所以說“明天不散步了”,原因還在于散步的過程中所思所想實在令人煩亂不堪:回憶過去,壯志難酬,命運多蹇,人生無法控制把握;立足當今,雖然所處環(huán)境花香四溢,自己卻“每當稍有逸樂,哀愁爭先而起”,多愁善感;展望未來,始終存在的煩亂思緒令人想到“明天不散步了”,只為躲避散步過程中產生的愁緒對自己的侵擾。

第一,“明天”即未來,木心對未來是不抱有希望的,他寧愿與未來決絕。因為藝術之路在未來只能越來越窄,這對以藝術為生命的木心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第二,“不散步”是為了躲避散步時產生的愁苦思緒對自己的侵擾,而這些愁苦思緒卻是現代社會發(fā)展必然產生的精神上的產物。木心“不散步了”是為了免除現代社會的過度發(fā)展對自己心存的藝術世界的煩擾。

第三,作品以“明天不散步了”為標題反映出木心甘愿與過于世俗化的現代社會決絕的心態(tài)。唯有如此,他才能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里與莊子、陶淵明、曹雪芹、拜倫、莎士比亞、巴爾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樓拜、蘭波等人神交,把他們都看作自己的情人。

“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該怎樣理解?嚴僮倫老師認為:“這是木心先生對紛繁復雜、‘剪不斷,理還亂’的人生既模糊又清晰的獨到感悟與精辟概括,或者說是一種睿智之至的人生答案?!鎸]有盡頭的時間,面對無邊無際的宇宙,面對紛亂的人世,生命個體是顯得那樣的渺小與無奈……倘若不去想它倒也罷了,一旦思及,便令人感慨不已。”這個結論過于空泛,既沒有指明“人生答案”是什么,又沒有說出“感慨不已”的緣由。實際上,聯系具體內容來看,之所以說“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那是因為生命無常、人生無奈,傳統(tǒng)事物喪失之快超過了木心的想象,讓人無所適從;同時生命的復雜性往往使人看不清生活的方向,乾坤顛倒、主次混淆的事物比比皆是,命途多舛往往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突然發(fā)生……這些是構成了木心“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這一結論的多重因素?!吧菚r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體現出面對現實無法把控的無奈與惆悵。

《明天不散步了》撰寫于1985 年。寫成后,木心非常開心。他曾向陳丹青“孩子般表功”:“丹青啊,到目前為止,這是我寫得頂好的一篇散文。”可八年之后,在給陳丹青等人授課的過程中,談及此文,木心卻神色羞愧:“不過才氣太華麗,不好意思?,F在我來寫,不再這樣招搖了。”可見才氣縱橫、汪洋恣肆是本文的一大藝術特征,因而被木心稱為“才氣太華麗”,過于“招搖”;這也說明在木心眼里,《明天不散步了》雖然是其得意之作,但并非無懈可擊。作為木心意識流散文的代表之作,《明天不散步了》和《哥倫比亞的倒影》曾被木心本人譽為“寫得好”的“偉大”的作品,可見木心對這對雙子星作品的自我激賞。如果說《哥倫比亞的倒影》將論述的重點放在對18、19 世紀那個文學、藝術天才紛紛降生的年代的深沉緬懷上,《明天不散步了》重點表達的則是通過對“今天”散步時思緒上的不知所措來暗示對未來世紀的悲觀絕望。在木心看來,未來只能比現在糟糕,信息網絡時代對文學、藝術的沖擊只能越來越深而不會有任何減緩的跡象。對于以文學、藝術為生命的木心來說,他只能通過手中的筆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但也僅此而已;對于現實的改變,木心是無能為力的。

①楊大忠:《木心意識流散文〈哥倫比亞的倒影〉解析》,《名作欣賞(上旬刊)》2020 年第1 期。

②⑤嚴僮倫:《木心意識流散文〈明天不散步了〉解讀》,《名作欣賞(上旬刊)》2007 年第3 期。

③夏春錦:《木心考索》,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 年版,第9—10 頁。

④嚴僮倫老師認為,木心描寫草葉的香味與“草群大受殘傷的血腥”,“從中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那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的穿透力,同時也為作者對自然生命的慈悲情懷所深深感染”。這種解讀的確膚淺了。

⑥陳丹青:《木心談木心·后記》,見《張岪與木心》,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9 年版,第261 頁。

⑦陳丹青:《守護與送別——木心先生的最后時光》(上篇),見《張岪與木心》,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9年版,第24 頁。

⑧木心認為未來是沒有希望的。他信奉愛因斯坦的話:20 世紀除了交通、通訊發(fā)達,余無可告美,希望以后的人類以我們的狀況為恥辱,而能免于這種恥辱。木心將世界比作一艘沒有船長、沒有航向的大船,這艘船終將爆炸、沉沒在宇宙里。見木心另一篇意識流散文《哥倫比亞的倒影》,另見《文學回憶錄》第五十四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年版,第696 頁。木心這種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的思想,也可見拙著《木心十七講》關于木心小說《月亮出來了》的解析,北岳文藝出版社2020 年版。

猜你喜歡
木心散步生命
散步的收獲
少先隊活動(2021年3期)2021-06-11 05:43:50
木心《從前慢》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08:34:38
散步
張岪與木心
莫愁(2020年29期)2020-10-27 01:32:44
張岪與木心
散步暢想
一起去散步吧
作品推介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同仁县| 洛宁县| 阿瓦提县| 伊金霍洛旗| 威海市| 瑞金市| 阿荣旗| 黔江区| 建昌县| 惠水县| 宝坻区| 黎川县| 昌吉市| 科技| 宁晋县| 兴城市| 肇州县| 栾川县| 郸城县| 三穗县| 浦北县| 册亨县| 揭阳市| 陵川县| 华蓥市| 扎鲁特旗| 囊谦县| 南溪县| 汽车| 永泰县| 大同市| 福鼎市| 安宁市| 屯留县| 南丰县| 营山县| 宽城| 正宁县| 荃湾区| 巴楚县|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