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鳥形圖像的音樂意義與“鳧氏為樂官”說考論古蜀文明與中華禮樂文明起源

2020-07-09 03:36:06沈博幸曉峰
音樂探索 2020年2期

沈博 幸曉峰

摘 要: 音樂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而發(fā)生,中華禮樂文明的形成體現(xiàn)出獨立的文明特征。四川音樂考古發(fā)現(xiàn)了鳥形文物的音樂意義及歷史文獻記載的“鳧氏為樂官” “鳧氏為聲” “鳧氏為鐘”和“鳧氏為磬”說。通過研究古蜀文明與中華文明的交流融合,探討其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化發(fā)展進程中的特征與意義。

關鍵詞:音樂考古;鳥形圖像;“鳧氏為樂官”;古蜀文明;中華文明起源

中圖分類號: J609.2;K8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 - 2172(2020)02 - 0074 - 06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0.02.010

過藝術考古資料研究史前文化,具有較強的可信度。史前藝術品留下了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生產(chǎn)生活等精神與物質(zhì)相互聯(lián)系的深刻內(nèi)涵。由于藝術思維的特征具有敏感性、聯(lián)想性、形象性、情感性等不同于其他科學的思維特征,因而藝術品的創(chuàng)造往往記錄著藝術家對特定歷史時期社會基本狀態(tài)或發(fā)生過的特殊重大歷史事件的觀察。特別是沒有文字之前,藝術如音樂、舞蹈、雕塑、繪畫、建筑等成為人類記錄生活的手段。原始藝術創(chuàng)作以其特有的唯一性、創(chuàng)造性、瞬間性和強烈的靈感特征留下了人類生存、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最為珍貴的足跡。留存至今的藝術品或口頭傳說、文字記載,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歲月沖擊,依然保留著歷史的深深烙印。因此,我們應當非常注意對藝術考古資料的收集,用藝術特有的思維方法,借助現(xiàn)代科技手段,通過復原原始藝術本體特征,進而考察人類史前社會形態(tài)和歷史發(fā)展。

一、音樂在人類文明起源中的特殊作用

通過音樂文化考察人類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是一種新的視角和嘗試,理論上的依據(jù)是進化論、現(xiàn)代心理學意識論和刺激可覺差。

19世紀,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用進化論研究音樂起源的理論,盛行200年之久。達爾文的研究證明,人類祖先對音樂的模仿發(fā)生于早期器官進化,模仿鳥鳴之音,表達情感。對音樂的感知是早期人類區(qū)別于其它物種的重要特征,而音樂的起源以及人類對音樂舞蹈、裝飾等早期藝術的認識,都是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漸漸獲得的,是人類天生具有的稟賦和人類器官構(gòu)造使然,是不可抗拒的。

19世紀,現(xiàn)代心理學誕生??茖W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接受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觀點,創(chuàng)立功能主義心理學,提出意識論。他論述了人類對來自自然界外部刺激產(chǎn)生的意識,即思維能力,這是人與動物的區(qū)別,人類可以憑借意識思維逐漸適應并改造自然環(huán)境。由此可知,人類的成長不僅是身體器官的發(fā)育,也伴隨著意識和思維這種心理上的不斷成熟。從意識論研究人類語言和音樂的起源,可以幫助我們對史前時期人類文明的形成獲得更為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結(jié)論。

心理物理學研究的先驅(qū)、韋伯定律發(fā)明人威廉·愛德華·韋伯(Wilhelm Eduard Weber,1804—1891),在感覺與知覺研究中,通過實驗證明:人類對不同刺激的感覺強度不同。在對韋伯“不同刺激最小可覺差之比較”列表中:聲刺激(聽覺、音強)最小可覺差最低,僅有1%,其后是重量刺激(壓覺)2%,視覺8%,嗅覺15%,味覺20% 。 這項研究用科學測定方法說明,人類器官可以感覺到的來自自然界不同刺激中最敏銳的是聲覺和壓覺。在聲覺中的兩項刺激中,人類對音強的敏感要先于對音調(diào)的感受。以此原理研究人類早期對音樂的感知,應當是逐漸發(fā)展成熟的。與其他外界刺激比較,人類對聲音的感覺應當早于對其他刺激的感覺。當然,這會促進人體的發(fā)育和發(fā)音器官的成熟,音樂也由于人體發(fā)育的成長逐漸懂得了音樂,并把音樂用于生產(chǎn)生活活動和社會活動中。

世界音樂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約3萬年前的冰河時代晚期,古人類已能夠辨別音強。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樂器——河南舞陽賈湖骨笛,刻有標志音高的開孔線,復原可吹出六聲音階。這說明至少在9000年前,人類對音樂的感知已達到認知音高的水平。近年來,我們承擔的成組玉石璧音樂聲學特征和功能研究中,通過電子測量所得到的音強、音高及重量值,恰好是韋伯研究中獲得的刺激最小可覺差的前3位,即聲覺中的聽覺、音強及壓覺。這項研究成果證明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經(jīng)能夠制造構(gòu)成音列、具有多種音程關系的成組玉石璧;人類的音樂認知水平已可以將不同音高按照一定規(guī)律排列組合,并奏出不同調(diào)式的五聲或七聲音階。經(jīng)過精密測算,成組玉石璧的律比關系符合我國樂律構(gòu)成,可以作為標準律器。成組玉石璧的音樂性能被運用到人類社會活動中,其功能從兩個方面表現(xiàn)出來:其一,可以作為敲擊入樂的樂器;其二,更有可能作為中國早期“同律度量衡”改革中的標準用器。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過程中,人類對于音樂的感知和利用,也印證了詹姆斯關于“人類能夠?qū)Υ碳ぎa(chǎn)生意識(思想),并憑借意識經(jīng)驗對生活環(huán)境有效適應”的理論思想。

二、“鳧氏為聲”說與中國音樂起源考

《周禮·考工記》將我國音樂起源追溯到上古時期“鳧氏”族群。

《周禮·考工記》是一部匯編了30種手工藝技術的科技著作,記載了官府手工業(yè)中的百工,其中包括樂官如玉人、鳧氏、韗(yun)人、梓人、磬氏等,以及由這些樂官掌管的,已具有制度性的生產(chǎn)操作規(guī)程和技術規(guī)范的工藝技術?!犊脊び洝分杏涊d的樂器制作,是在樂工長期實踐基礎上的科學總結(jié),也是研究商周時期出土音樂文物,特別是制作調(diào)音工藝技術的指導性理論。“《考工記》非一人編撰,非一時成書,許多篇章在春秋末(少數(shù)甚至更早)就已形成,而整體成書不晚于戰(zhàn)國初期?!??《周禮·考工記》中關于“鳧氏為聲”“鳧氏為鐘”“磬氏為磬”, 宋《太平御覽》引《周禮·春官》關于“鳧氏為磬”的記載,與商周時期古蜀國樂器制作有一定關聯(lián),而樂官“鳧氏”也很有可能與四川廣漢三星堆祭祀坑的族屬“魚鳧氏”,以及四川成都溫江區(qū)發(fā)現(xiàn)的“魚鳧村”遺址有一定關聯(lián)。

“鳧氏”見于《周禮·考工記》記載有三處。其一,見于對百工分類劃分綜述:“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攻金之工:筑、冶、鳧、栗、鍛、桃;……刮摩之工:……玉、楖、雕、矢、磬。……”其二,見于對六種“攻金之工”工藝技術的概括,“攻金之工,筑氏執(zhí)上齊,冶氏執(zhí)下齊,鳧氏為聲,栗氏為量,段氏為鎛器,桃氏為刃”,又 “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記載了制作樂鐘應該掌握的銅與錫的比例,以下為制作其他器物的銅錫比例?!傍D氏為聲”指“鳧氏”掌管制作青銅樂器的調(diào)音工藝技術,也可以廣義理解為其時官府制作樂器已經(jīng)掌握了成熟的調(diào)音工藝技術,“鳧氏為聲”包括了所有樂器制作中的調(diào)音工藝技術。其三,見于對青銅樂鐘的構(gòu)造,各部位的名稱、發(fā)聲原理、調(diào)音方法的全文記載:“鳧氏為鐘。兩欒謂之銑,……”

“磬氏為磬”,見于《周禮·考工記》記載琢磨之工五種,“磬氏”是其一,主治樂器磬,開篇曰:“磬氏為磬。倨句一炬有半……?!币韵掠涰嗟臉?gòu)造、名稱及發(fā)聲原理和調(diào)音方法。在《周禮·考工記》中,把制造磬的工官稱做“磬氏”而非“鳧氏”,說明在《周禮·考工記》成書以前,“鳧氏”或已有考定,而“磬氏”則不明了?!吨芏Y·考工記》關于樂官的命名,應該包含著對制作樂器起源的探尋。在宋代類書《太平御覽》中,磬樂制造的源頭被明確記載下來。

“鳧氏為磬”見于《太平御覽》引《周禮·春官》:“磬師掌教擊磬。又曰鳧氏為磬也?!??《周禮·春官》原文:“磬師掌教擊磬,擊編鐘?!??宋人李昉等奉敕編撰此書,八年成書,將《周禮·考工記》和《周禮·春官》的記載同時輯錄,引《周禮·考工記》“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引《周禮·春官》“磬師掌教擊磬”后,未言“擊編鐘”,而增加了“又曰鳧氏為磬”,將制磬的源頭與“鳧氏”聯(lián)系在一起?!墩f文》曰:“磬,樂石也,古者毋句氏作磬”,將毋句氏作為磬的發(fā)明者,我們曾作考證,也與遠古時期巴蜀境內(nèi)古代氏族有關聯(lián) 。

上述文獻中關于磬的起源與制作工藝,都與樂官“鳧氏”聯(lián)系在一起,這些文獻記載是考察我國周代禮樂制度和研究樂器起源的可靠資料。近年來考古學和歷史學界關于古蜀時期“鳧氏”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又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資料。

歷史學、考古學關于“鳧氏”族源研究,取得較為一致共識:即秦舉巴蜀前(公元前361年秦并巴蜀),蜀地先后經(jīng)歷過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杜宇氏、開明氏五朝統(tǒng)治,雖不見于中原系統(tǒng)的文獻,但見于《蜀王本紀》 ?,晉人常琚《華陽國志》等地方文獻也有記載。對于魚鳧氏族的研究,自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發(fā)掘出土后,學術界作過多方面論證,基本確認魚鳧氏是夏商以來長江中(湖北宜昌)、上(成都平原)游地區(qū)的族群,后發(fā)展為古蜀國。近年來又有學者提出魚鳧氏族是由魚族與鳧族兩個族群復合組成 。

魚鳧城遺址于1964年由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1996年、1999年由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復查和發(fā)掘,發(fā)掘出土房址、灰坑、墓葬及各種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用具,論證了魚鳧村遺址的總體特征和性質(zhì),距今約4100 — 3900年間,基本確定了魚鳧村遺址處在寶敦文化向三星堆文化過渡階段。四川考古學界提出了“魚鳧文化”的考古學概念,也有學者提出了“魚鳧時代”的歷史學概念。

三、古蜀文明與中原禮樂文明的交流融合

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文化(含藝術)在時間流向上往往具有前導和延續(xù)的雙重特征。前導猶如拉伸了時間本身的長度,延續(xù)來源于文化藝術自身的積淀,代表著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區(qū)域文化的精髓,其在空間上的定位隨著時間的延長,增加了厚度。

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重要地域文化,主要指成都平原史前時期進入文明時期的考古文化,以寶墩文化為中心。近年來,考古學界對成都平原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代的巴蜀文化六座早期古城遺址做了考古學研究,證明古蜀文明發(fā)展的連續(xù)性,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寶墩文化時期古蜀文明起源與文獻記載我國音樂溯源之鳧氏族群密切聯(lián)系,是我們考察古蜀文明的重要音樂節(jié)點。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大批音樂文物印證了《周禮·考工記》記載的周代樂官“鳧氏”“鳧氏為聲”說和“鳧氏為鐘”說,及《太平御覽》引《周禮·春官》記載的“鳧氏為磬”說,說明我國商周時期已具“聲”“音”之概念,以及成熟的種、磬加工技術和調(diào)音工藝。 “鳧”是一種捕魚的水鳥??脊艑W界考證樂官“鳧氏”與寶敦文化魚鳧村相關。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西周時期“鐘磬之樂”的形成以及建立起的成熟的禮樂制度,與長江上游地區(qū)位于成都平原地區(qū)古蜀先民的音樂意識及音樂經(jīng)驗的積累分不開。巴蜀藝術具有積淀性特征,即在歷史發(fā)展重要的轉(zhuǎn)折期,中華古代藝術遺存往往流向巴蜀地區(qū),并在這里積淀下來。

由此可見,鳧氏音樂創(chuàng)造成果的偉大意義突出表現(xiàn)在:中華民族早在商周之際已經(jīng)掌握了比較成熟的調(diào)音技術,音樂促進了早期國家禮樂制的形成。

1. 成組玉石璧的音樂性能和功能研究

近年來我們連續(xù)承擔兩項國家基金課題,對三星堆、金沙遺址,以及良渚文化、齊家文化、陜西商洛東龍山等10個遺址出土成組玉石璧,作比較細致、全面的綜合研究,從6個方面論證了成組玉石璧具有良好的音樂性能 。該項課題在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方面的重要意義在于:成組玉石璧的出土地點可形成時間排序,即良渚文化——齊家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東龍山遺址(相當于二里頭文化晚期)——三星堆、金沙遺址(晚商至商周之際)。古人類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人類對自然物質(zhì)“聲音”的認知,找到了音樂構(gòu)成規(guī)律,周朝已確立“五聲音階”樂制及十二律(六律六呂),并將其用于治理國家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各個方面。《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的樂官伶?zhèn)惾≈裰圃炻晒?,客觀上記錄了我國律學的產(chǎn)生與風鳥之音、清濁陰陽概念的認知發(fā)生在遠古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見于文獻記載,已經(jīng)歸納出“黃鐘之宮,律呂之本”的中國樂律的內(nèi)核,對中華文明的形成產(chǎn)生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西周時期完成“同律度量衡”改革,建立起穩(wěn)定的經(jīng)濟秩序。中國禮樂文明的形成,具有不同于世界各國早期文明的顯著特征,并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自漢代司馬遷的《史記》開始,律學成為各朝代正史中記錄的一個重要方面,一直延續(xù)到清代。20世紀20年代,我國音樂學創(chuàng)始人王光祈、第一代美學大家宗白華,先后出國留學歐洲,在他們的理論著述中,都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樂學”和“律學”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作了論證。近年來,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對禮樂文明的研究取得許多重要成果,遺憾的是,對“樂”的研究較少,甚或只“禮”無“樂”。長江上游古蜀文明音樂考古發(fā)現(xiàn)具有極高價值,我們相信,只要多學科配合,一定能夠取得突破性成果,為中華民族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2. 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銅鈴

三星堆遺址出土兩組成組銅鈴、金沙遺址出土無舌鈴的意義 :證明了古蜀人加工最早的青銅樂器工藝技術與“鳧氏為鐘”說相吻合,領先于其他地區(qū);成組銅鈴與成組玉石璧具有相同的音樂聲學特征;鈕形編鈴、無舌鈴(前者成編、后者外部敲擊)很可能是西周鈕形編鐘的前身;最早的“金石之樂”產(chǎn)生于古蜀國,對西周成熟的金石之樂——鐘磬之樂產(chǎn)生積極影響;青銅鈴最早見于陶寺遺址和二里頭文化,證明古蜀國受到中原禮樂文明影響,其傳播通道可能與成組玉石璧傳播相同,還有待于深入研究。

3. 金沙遺址出土石磬

金沙石磬出土于祭祀?yún)^(qū),同時發(fā)現(xiàn)可以用于祭祀樂舞的器物還有玉石璧、銅鈴等,這些作為祭祀樂器的功能可以得到確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兩件石磬的出土地點正好在金沙人祭祀?yún)^(qū)域。在使用地點出土祭祀樂器,這種情況在全國發(fā)現(xiàn)的案例是比較少的。金沙石磬的出土,揭示了古蜀國祭禮樂舞儀式的存在,證明了中國這個古老的禮樂之邦,早在距今約3000年前已具有比較規(guī)范的禮樂制度。中國禮樂制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夏代二里頭文化時期,陜西商洛東龍山夏代遺址和四川廣漢三星堆真武倉包包遺址出土了4組“成組玉石璧”,與《尚書》記載虞舜時期的“戛擊鳴球”,即用刮擊的方法演奏成組玉質(zhì)樂器相互印證。金沙時期大型祭祀?yún)^(qū)出土大小兩件石磬,又可以與《尚書》記載“擊石附石”互證。據(jù)漢人鄭玄作注,“擊”和“附”為大擊和小擊兩種演奏方法。幾乎令人難以置信,《尚書》關于石質(zhì)樂器和玉質(zhì)成編樂器的記載,都在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了實物。經(jīng)過晚商三星堆時期到商周之際的金沙時期,祭祀禮儀和樂舞儀式(禮樂)制度逐步完善,并以此形成了我國商周之際長江流域上游禮樂制度發(fā)展的序列。

金沙石磬出土的一件磬面上有形制改良加工的痕跡,很可能是進行了編磬形制加工和調(diào)音實驗。這印證了“鳧氏為磬”說,古蜀人對西周鐘磬之樂的突出貢獻體現(xiàn)在運用先進的音樂觀念進行技術改造實驗。金沙石磬的出土,為進一步確認古蜀國在商周時代已具有比較成熟的祭祀禮樂儀式,提供了更有說服力的證據(jù)。更為可貴的是,金沙石磬出土的發(fā)掘現(xiàn)場被完好地保存下來,這對于進一步研究中國石磬的傳播、制作、功能和意義具有重要價值;對于研究我國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音樂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研究我國西周建立的“禮樂”制度之“樂制”的形成,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石磬作為黃河流域音樂文化的一種典型器物,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同。迄今考古發(fā)掘最早的石磬都是黃河中上游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夏商時期的標本 。金沙遺址出土石磬說明在晚商—商周之際,黃河流域的石磬傳播到長江流域,在巴蜀地區(qū)積淀下來,并在形制改良、調(diào)音加工工藝技術及音樂聲學性能等方面,經(jīng)過不斷實驗得到發(fā)展,為西周編磬制造工藝技術的進步和成熟打下了基礎,這也是我國石磬由特磬向編磬演化過程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階段。長江流域發(fā)現(xiàn)三處遺址出土石磬 ?,在時間上連續(xù),證明了中原禮樂向南方傳播的又一條通道,經(jīng)長江中游進入長江上游地區(qū)。中國禮樂制度的形成,正如石磬制造工藝技術的進步一樣,經(jīng)歷了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兩大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最終形成了具有多元一體的格局。

從上述對古蜀國出土的成組玉石璧、成編銅鈴、大石磬等樂器實物和器物形制、聲學特征、加工工藝技術的論述看,與文獻《周禮·考工記》《周禮·春官》記載的“鳧氏為聲”說互相印證,可以看出“鳧氏”為樂官的年代,可以對應三星堆、金沙遺址集中出土音樂文物的時期,即晚商至商周之際。

結(jié) 語

音樂、舞蹈屬于人類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遠古時期音樂、舞蹈的原始形態(tài)已經(jīng)消失,但是在考古遺址中卻保留著大量的音樂文物,它們是歷史文獻的重要補充,特別是對史前和民族文化的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見于文獻記載西周時期的“宮懸”,即最早的“鐘磬之樂”,出現(xiàn)在西周中晚期;而見于文獻記載虞舜時期的“簫韶(韶樂)九成”、夏代《大夏》(九夏)、商代“奏玉(樂器)以伐(舞蹈)”中的用樂制度,已有早于“鐘磬”組合的編樂制度。學術界一般認為,我國最晚在殷商時期,十二律已經(jīng)出現(xiàn),中原地區(qū)和各地樂律不完全相同,律名也不相同。而在處于長江上游的古蜀王國的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中,都先后發(fā)現(xiàn)了具有音樂性能的成組銅鈴和成組玉石璧,這一批器物也極有可能曾用于祭禮儀式中的樂舞活動,我們似乎可以把這種組合看作是另一類有別于西周“金石之樂”的系統(tǒng)。四川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中出土的具有良好音樂性能的器物,可以讓我們從藝術史學的角度去了解、觀察及研究古代文化和歷史的發(fā)展,這無疑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新的途徑。

本篇責任編輯 張放

收稿日期:2019-11-04

作者簡介:沈博(1978— ),男,博士研究生,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實習員(四川成都 610071);

幸曉峰(1951— ),女,博士,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yè)訪問學者(四川成都 610071)。

古田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三河市| 广元市| 临泽县| 东台市| 阳朔县| 常山县| 黎城县| 江川县| 四平市| 九龙县| 元氏县| 淮滨县| 什邡市| 八宿县| 柞水县| 家居| 通山县| 壤塘县| 佛冈县| 长宁区| 化州市| 桃江县| 惠安县| 三原县| 昌邑市| 商都县| 宣威市| 尉氏县| 紫阳县| 额尔古纳市| 大埔区| 英山县| 新和县| 邯郸县| 霞浦县| 沈丘县| 铜鼓县| 乌兰察布市| 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