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2日是中國第42個植樹節(jié)。植樹造林幾十年,你知道我們創(chuàng)造了哪些綠色奇跡嗎?
2019年2月,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一張照片,令全世界為中國點贊。資料顯示,自2000年以來,全球“綠化面積”增加了5%,相當(dāng)于多了一個亞馬遜熱帶雨林。這其中三分之一是中國和印度制造的,而中國綠化面積的增加,有42%是植樹造林帶來的!
種樹最怕五種環(huán)境:高寒、高海拔、大風(fēng)、沙化、少雨。這五條塞罕壩全部命中,也就是說,塞罕壩的自然環(huán)境根本不具備變成綠洲的條件。1962年,369個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年輕人,或坐車、或騎馬、或徒步,踏上了塞罕壩的土地。他們每天只想著一件事——種樹!吃住都在山上,凍掉一層皮是家常便飯。因為條件惡劣,第一代造林人的平均壽命僅僅只有52歲。如今,經(jīng)過三代造林人的艱苦努力,寒冷堅硬的沙地變成了美麗的森林公園。2017年12月,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把環(huán)保領(lǐng)域的最高榮譽“地球衛(wèi)士獎”頒給了中國塞罕壩林場的建設(shè)者。
這里是河北塞罕壩,112萬畝林海,4.8億棵樹木,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開,可以繞地球赤道12圈。
你可能想不到,半個多世紀以前,這里黃沙遮日,遍野荒蕪。
現(xiàn)在的毛烏素沙漠,80%的沙漠得到了治理,5000萬畝土地不再流失,黃河的年輸沙量足足減少了4億噸,沙漠變綠洲在這里由不可能變?yōu)榱丝赡?。穿越毛烏素沙漠的榆靖高速是中國建成的第一條沙漠高速公路,如今駕車行駛在這里,不再是滿眼黃沙,而是滿眼綠意。
從1959年開始,當(dāng)?shù)厝司烷_始了與毛烏素沙漠的“戰(zhàn)爭”。種樹造林,引水治沙,好幾代人憑著一股人定勝天的信念,讓寸草不生的毛烏素沙漠漸漸改變了模樣。
塞罕壩的成果,毛烏素沙漠的成功治理,只是我國生態(tài)工程眾多成功案例中的兩個。
40多年前,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我國在西北、華北、東北風(fēng)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qū)建設(shè)的大型防護林工程)開創(chuàng)了我國生態(tài)工程建設(shè)的先河,在我國北方筑起了一道“綠色長城”。三北防護林的建設(shè)涉及13個省、551個縣、406萬平方公里,全中國有3.13億勞動力都加入了這項工程。40年來,三北防護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3萬公頃,折算成5公里寬的防護林帶,能繞地球赤道一圈半。此后,我國又相繼啟動實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態(tài)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京津風(fēng)沙源治理工程……一項又一項工程的實施,讓我們的山變得更青、水變得更綠。
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時間,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保持在12%左右,而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40年時間里,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了現(xiàn)在的22.96%,中國成了世界上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這個奇跡是怎么實現(xiàn)的呢?就是我們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一棵樹一棵樹種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