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生
師生間“距離”不是指感情和心理距離,而是指由教師職業(yè)特點和年齡特點所決定的處理師生關系的“分寸”。對“距離"遠近的掌握可體現(xiàn)出教師教學藝術的高低,也可反映出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它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效果。本文僅就師生關系的幾種情況談自己的一管之見。
一、沒有“距離”的師生關系
有的教師對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缺乏理解,雖為人師,但并未進入“角色”,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人,甚至混同于一般的學生。與學生相處沒有任何“距離",師生之間或者隨隨便便、嘻嘻哈哈,甚至于推杯換盞,隨便讓學生拉拉扯扯衣服。這樣的師生關系看似親密無間,“打成一片”,實則庸俗不堪。師不象師,生不象生。學生對老師已沒有了崇拜和尊重,教師也失去了應有的權威性和感召力(教育理論認為這種權威性是必要的),其教育效果當然會大打折扣。比如有的老師委派學生值日,學生竟敢與老師討價還價?!皫煹雷饑馈痹谶@里蕩然無存。這種傾向常出現(xiàn)于一些剛為人師又性格隨和的年輕教師身上,它淡化了教育的嚴肅性,弱化了教師的社會責任感,有害于教育事業(yè)。
二、“距離”萬里的師生關系
也許這種教師業(yè)務水平高,工作能力強,見多識廣,為人正直,性格善良,但內(nèi)心火熱卻表面冷酷。他們衣著打扮莊重有余而活潑不足、面色言談矜持有余而隨和不足,教學之外,與學生不茍言笑,刻意塑造自身與眾不同的形象,甚至故意拉開師生距離。老師對學生漠然視之,學生對老師敬而遠之,師生之間缺乏親和力,這樣的教師雖然其教育過程可能是順利的,其工作中的指令也是有權威性的,所管理的學生也可能是循規(guī)蹈矩的。但長此以往,只能造就教師的惟我獨尊、故步自封的人格,易使學生成為唯唯諾諾缺乏自主人格的“精神奴隸”,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師生距離萬里遠,師生感情薄如紙。這與當前新課程改革實踐和素質(zhì)教育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同樣有害于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三、適度“距離”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最佳境界就是教師一方面要樹立自己的美好形象,塑造人格魅力,提高業(yè)務水平和道德修養(yǎng),使學生自然感覺到與老師相比,在學識水平、知識經(jīng)驗、工作能力、人格魅力等方面有明顯距離,從而自發(fā)生成對教師的敬重和崇拜,同時教師又注意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人格、關心愛護幫助學生、虛心聽取學生意見(包括批評意見),使學生感到老師既是可敬的師長,又是可親的朋友。敢向老師吐露心聲,積極配合老師工作。這樣的師生關系有尊嚴而不離群、有距離而不疏遠、既親密又不庸俗,既有適度威攝力便于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有很強的親和力,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發(fā)揮主體作用,掌握本領,并形成自主獨立的人格。這正是素質(zhì)教育追求的目標。
距離產(chǎn)生美,但要適度。能夠恰到好處地處理師生關系把握師生間“距離”的教師無疑是教學藝術高超的教師。這恰好是每個教師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