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_呂慈航
“我只是一個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p>
早在幾年前,這樣的稱呼說法和眾多大同小異的衍生版本,差不多就將一種事實定了性。
于是“群眾”往往不說自己是來“圍觀”的,而是說,自己是來“吃瓜”的。
“吃瓜群眾”已然是深得人心的自稱。
“吃瓜”,一眼看去,非常有畫面感。
嗑著瓜子,或是啃著西瓜,然后不管聽、看,還是發(fā)表意見,都因為事不關己,所以隨心所欲。
因此,“吃瓜”一事,可見眾生百態(tài)。
非黑即白,容不得任何中間選項,也基本不愿參與深入的探討。因為態(tài)度極端,兩極分化,所以得名“二極管”。
鮮明而強烈的愛憎好惡,很容易引起眾多共鳴,面對善惡分明的社會事件時,果斷堅定的立場態(tài)度也總能立竿見影地懲惡揚善,尤其是在“鮑毓明事件”“江歌被害”等知名案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再囂張的當事人面對群情激憤也要忌憚三分。但過于極端絕對,以致無法深刻思考,全面分析,非要以“對”和“錯”分清界限,就難免鉆牛角尖,甚至因為思路簡單,所以更易感情用事,沖動發(fā)言,“聽風就是雨”也不無可能,所以被“打臉”的次數(shù)也往往居高不下。
有種說法:“沒有絕對的對錯。”這從邏輯和道理的角度來說都沒錯,但到了“理中客”那里,卻容易變成令人生厭的“各打五十大板”。事物可以具有復雜性,然而不代表沒有大是大非。
“我覺得這件事受害人也有不對”,類似這樣的言論一出,不僅無法把事情引向更深刻的討論,反而會促使事態(tài)惡化,讓弱勢群體的處境雪上加霜。甚至曖昧而模棱兩可的發(fā)言,大有兩頭都不想沾,把自己摘干凈的架勢,更是幾乎不討喜,被口誅筆伐幾乎是必然的。這樣的意義上,“理中客”比“二極管”更易遭受抨擊,而真正中肯的真知灼見反倒可能因此被淹沒。
不管是“二極管”還是“理中客”,很多“吃瓜群眾”在與他們對線的時候,都越來越不能忽視一個問題——回復你的不管是“二極管”還是“理中客”,真的是“活人”嗎?
被發(fā)表的評論,究竟是出自一個人獨立情感與思想的表達,還是只是是事先編輯設定好的文稿,靠的是對真實心理的揣摩。你以為正在與對方進行真情實感、熱火朝天的辯論,其實網(wǎng)線另一頭可能只是“接單”辦事、內心毫無波動的工作人員,甚至只是冷冰冰的機器程序。類似肖戰(zhàn)這樣的流量明星從紅極一時到被各方“討伐”,失去資本庇護后“水軍”作用不再,四五位數(shù)的“轉贊評”好像也不再有太大的意義,于是迷惑也差不多都有了答案。
“吃瓜”必然會出現(xiàn)各種生態(tài),常常也會讓只想知道真相,并不想陷入爭端的群眾迷茫,所幸還有各種“科普君”,鍥而不舍地在各類謠言假消息下,不惜長篇大論地解釋真相。即使是把“太長懶看”掛在嘴邊的一大部分人,也總是不能不靜下心來仔細閱讀。
其實,“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也不過是自嘲調侃,誰希望自己真的不明真相呢?不僅要“吃瓜”,還要“吃”得明白,只是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明白”,這才是眾生相的根源所在。
很多時候,人們總愿意把流行語或是“?!痹谟X得可以發(fā)表的地方反復“刷屏”,以此代表自己的“吃瓜”觀點——因為往往都是已經(jīng)約定俗成的字句,就省去了自己再思考編輯的功夫。對這種現(xiàn)象,也難怪有人總結:“人類的本質就是復讀機。”
比如抽獎活動,轉發(fā)里就是清一色的“分母”;想要事實證據(jù),就說“求錘”;看到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就是一片的“喜大普奔”;反之在消極的場合,還有“藥丸”“藍瘦香菇”等以供取用。
流行語立足于基本的表達需求,很容易深入人心,再有各種熱門影視、節(jié)目、短視頻、博主等,能有博得觀眾好感的只言片語,就可以發(fā)展成“?!保蝗彪S處可見的存在感。“吃瓜”的時候看著幾乎一模一樣的字句鋪滿評論或彈幕界面,或許是一種成就感,但因此多多少少被忽視的是非問題,似乎也不能不發(fā)人深省,諸如“奧利給”這樣的“?!保降子袥]有廣為流傳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