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晴
誠如冰波先生在開篇的文字中所寫的,《選刊》是窗口,是搖籃,獨具特色,與讀者形成了美好的默契,堅定、純真;給予小讀者的,更多的是一種明亮、溫暖的色調(diào)。
在全球被疫情席卷的當(dāng)下,我們是多么需要一些溫暖的感受啊。
溫暖,是一聲輕輕的叮嚀,一句充滿期待的鼓勵,是逆行醫(yī)護(hù)人員堅毅的背影,是外賣小哥樓下靜靜的等待,是一聲“謝謝”和“辛苦了”……
本期的專題推薦,說的就是溫暖的話題。
五篇風(fēng)格迥異的作品,每一篇都在述說著不一樣的溫暖?!堆┑膰防铮瑑晌焕先说挠颜x,用一張張明信片和一袋袋的干貨互相傳送著,一年又一年,并延續(xù)到了下一代;《孤獨的時候》,班里唯一愿意陪著“我”的男生姜生福,給了“我”很多溫暖,可后來,“我”卻羞于承認(rèn)姜生福曾經(jīng)那樣地對我好過;《稻場笛聲》中,“我”(小黑子)與小桃兒在草垛中的笛聲,幫我找到了大家的友情;還有,溫暖是喀布爾人與小女孩間那份無拘無束的開懷大笑,以及《紅梅》中看似平常的嘮叨中流露出的那一份相濡以沫……溫暖,被不同的人詮釋出不同的滋味,漫長的屬于溫暖的故事,會悄悄沁入內(nèi)心吧,在這里,溫暖,不僅僅指大自然照耀下的午后陽光,那種暖意直射人心;它還指向生活中一些小小的舉動和細(xì)節(jié),一聲關(guān)切的問候、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為他人著想的相聚……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溫暖他人的那一縷“陽光”,成為照亮黑暗的那一束光。
也正如姚蘇平女士在《當(dāng)時只道是尋常》最后寫下的,愿意守望、懂得珍惜,舍得付出,人生才有滋味,有溫度。
這樣的溫度,是《瘸婆》里她縫補(bǔ)的那條漂亮的裙子,是《小騎士》的一往無前,瘸婆以她的方式,化解矛盾;小騎士也漸漸融化了我心中的那塊冰疙瘩;他們,讓我們知道,即便面對殘破和無奈,烏云背后仍有“萬道金光”。
本期“大獎對話”中,我們看到了作家對兒童小說更深層的思考和追求,那些超越溫暖、抵達(dá)美善的豐富表達(dá)。在《大山里來的孩子》中,是那種對待生活的熱情,是東北老林中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以一種生命的脈動,與心靈形成了共振,不僅消融了苦難,也達(dá)成了與現(xiàn)實的某種和解。
我們都知道,在童年經(jīng)驗中,閱讀無可比擬的作用之一,就是它可以形塑一個人的未來。那些溫情脈脈的故事,那種對生命的體驗與感悟,當(dāng)它以文學(xué)的形式緩緩道來時,更容易被記得,被信任,被感染,而那些因閱讀而留下的童年記憶,會潛藏在記憶深處,久久不散。
喜歡蔣勛的一段話:“在這世上,如果有一個人是你關(guān)心的,那你就為他做一點事,給他一點溫暖。當(dāng)他憂傷時,讓他靠著你的肩膀,這絕對是最重要的幸福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