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莉莉 方立 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直屬機關幼兒園
我們常會聽到這樣一些表揚孩子的話:“你家寶貝真聽話,真讓人省心”“這個孩子真乖巧懂事”等等。殊不知,很多孩子省心、懂事、乖巧、聽話的背后卻是過多壓抑自己的情緒、過度附屬于大人、在不該成熟的年齡里過早成熟。其實,往往越省心的孩子,一旦出現問題就是大問題,有時反而是更不省心的那個。這就需要我們大人在該給予孩子關愛的時候多關愛,該付出的時候多付出,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孩子懂事、聽話就可以放手甚至忽視。
我們班的周璟怡小朋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周璟怡是一個特別乖巧的小女孩,懂事、聽話、能干、習慣還特別好。在班里就經常會給我們拿出來當小榜樣。小班一年,她每天都開開心心地來幼兒園,放學時還留戀幼兒園舍不得走。
但是這學期,我發(fā)現她明顯不一樣了。雖然來幼兒園不哭鬧也不抵觸,但是在她的臉上看不到笑容了。我也試圖跟她和她的家人溝通了,可是沒有什么結果。上周,她壓抑的情緒終于爆發(fā)了,周一早晨早操時,我們中班已經在操場候場了,她媽媽才拉著她硬往幼兒園里拽,平時她都很早來幼兒園,因為爸爸媽媽都上班,每天上班時就順便送她入園??粗龐寢屔鷼庥纸辜钡哪槪伊ⅠR去接她過來,沒想到的是,她發(fā)狂似地掙扎著,一把拉住媽媽的衣服,哭得歇斯底里。這一幕讓我們老師和班里的小朋友都震驚到了,平時的那個輕聲細語、溫文爾雅的璟怡,簡直變了個孩子。因為正是做操時間,我讓她們先去教室平復一下心情。做完操我和搭班老師輪流跟她交流,但是孩子就是不愿意說出一個字,其實璟怡的骨子里是有一股倔強勁,實在拗不過孩子,她媽媽只好把她帶回家了。這樣的情形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屢屢發(fā)生。
一次在和搭班老師聊天中,無意間想到了一件事,她媽媽這學期初生小妹妹了。我突然意識到可能是新成員的加入讓一家人的關注點從她身上轉移到了小妹妹身上,大家對她的關心少了。我將這個可能的原因告訴了她的媽媽,她媽媽一下子恍然大悟。經過了解,現在在家里她經常會因為吃小妹妹的醋纏著爸爸媽媽而被他們訓斥。所以她想在家里,想分享大家對妹妹的愛。有時候還會莫名其妙哭鬧、摔東西、故意不跟妹妹玩。當局者迷,她媽媽沒有意識到這一切。她只是覺得這段時間對大寶的關心確實少了,也會經常煩她、罵她。而璟怡又是個心思細膩的孩子,有什么也不愿意說出來,即使是對自己的父母,壓抑久了,就爆發(fā)出來了。
璟怡家本來就比較特殊,爸爸媽媽都在醫(yī)院工作,經常上夜班,有時候兩個人倒班,經常幾天見不到孩子的面。孩子養(yǎng)成了獨立的個性、超強的自理能力,所以就形成了在我們眼里所謂的省心的孩子。孩子本來就缺少爸爸媽媽的陪伴,加上有了小妹妹,僅有的一點愛也要被分割出去。孩子心理就潛移默化地發(fā)生了一些變化,量變到了質變,就爆發(fā)了。在這個敏感期,如果不加以疏導,孩子很有可能性情大變。
知道這個原因后,我們決定進行家園合作,一起努力幫孩子度過這個特殊的心理轉變期。
(1)消除固化印象
由于每天跟孩子相處,我們經常會給一些孩子“貼標簽”、對孩子形成固化現象。這樣是很不容易發(fā)現孩子的閃光點的。有時候越乖巧的孩子越需要被愛,而不是處在一個想當然的他可以、他能行的位置,他們不愛說,心理卻比誰都明白。長期壓抑自己的想法會導致情緒的積累,看著平時不哭不鬧、對大人依附順從的孩子,其實她內心不知道多渴望外面的世界,長期壓抑著會讓孩子產生不健康的心理。那些被貼上“優(yōu)秀”“懂事”“省心”等標簽的孩子,很容易喪失自我,沒有個性,這樣就很容易被忽視,越是被忽視,他們就越想被看到,而他們的性格又不支配自己去表現,這樣就陷入到了一個矛盾的循環(huán)中,久而久之,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璟怡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們要改變懂事聽話的孩子可以讓老師省心到不需要特別關注的誤區(qū)觀點,多發(fā)現孩子的情緒變化、多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讓他們知道老師是能看到他們的。
(2)多關注注孩子,采用積極的語言評價
每個人都渴望被關注,大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而我們的關注可以是肢體上的接觸,也可以是語言上的積極評價,后者往往更能讓孩子內心深處得到激勵。
區(qū)域活動時,我會有意無意的以參與者的身份加入到她的活動中,有時故意請教她問題。我感覺到了她是很愿意像從前那樣跟我們親近的。上課時,我們會多提問她,并給予她積極的語言評價。我們會請她當小班長,讓她慢慢在群體中找回原來的自信,慢慢的孩子性格開朗多了。
我們發(fā)現孩子轉變的根源在家庭環(huán)境,那么最需要積極做出改變的也應該是家庭,家庭教育、家庭氛圍對孩子性格的養(yǎng)成是潛移默化、深遠而持久的。
經過交流之后,我從朋友圈里看到了孩子父母也采取了積極的行動,盡力挽回對孩子心理造成的傷害。經常周末帶她出去玩,晚上在廣場上也能看到爸爸或媽媽和她的身影。從照片里看到了孩子發(fā)自內心的喜悅,孩子還時常跟我們談起她有一個可愛的妹妹。慢慢地,我們發(fā)現那個愛笑、自信的小姑娘又回來了。
作為家人、作為老師,我們要做的就是盡早發(fā)現問題,及時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心理疏導,讓孩子在適合的年齡里做適合的事情。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質,而不是以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去俯視孩子、支配孩子,更重要的是要家園溝通。在家、在園,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孩子的不同面,只有溝通才能互通有無,更好的了解孩子、幫助孩子。蹲下來用心去聆聽和感受,你會發(fā)現,原來孩子的世界是這樣的。
讓我們做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有心人、指路人,讓教育的路上鋪滿鮮花、芳香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