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論語·先進第十一》記錄了孔子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位弟子的一段對話,談的是如何治理國家。對這四個弟子的回答,孔子分別持有四種態(tài)度:對子路,孔子“哂之”,因為孔子認(rèn)為“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對冉有的理想,文中用“嘆之”來表現(xiàn),孔子認(rèn)為冉有說的也是治理國家,既然是治理國家,那么禮樂教化之事,為什么一定要等到君子來做,自己不做呢?針對公西華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因為孔子認(rèn)為,公西華通曉禮樂,而且談的也是治理國家之事,完全可以大用,可是公西華卻只是“愿為小相”。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回答,都沒有讓孔子滿意,而對另一個學(xué)生曾皙的觀點,孔子卻極其贊同,“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是為什么呢?
先來回顧孔子與曾皙的這段對話: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弊釉唬骸昂蝹??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孔子為何極為贊同曾皙的觀點?宋人黎靖德在《朱子語類》中說:“曾點意思,與莊周相似,只不至如此跌宕?!鼻迦朔阶谡\在《論文章本原》中說:“四人四段事,末節(jié)在曾皙口中與夫子一齊會合,補明‘哂由之故與三子之可取,而‘與點之故終未明也……”黎靖德認(rèn)為曾皙的意思與莊周相似,方宗誠認(rèn)為文章并沒有把為什么贊同曾皙講清楚??鬃淤澩脑蚴侨绶阶谡\所言并不明了,還是如黎靖德所言曾皙有莊周之意趣,抑或是有其他原因?仔細(xì)分析,這句話很關(guān)鍵: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對這句話,人教版選修課本《先秦諸子選讀》有七處注解,分別是“莫春”“春服”“冠者”“童子”“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與教材相配套的人教版教參的翻譯是:“到了晚春,春天的服裝已經(jīng)做好的時候,五六個成年人,帶著六七個少年人,在沂水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fēng),然后唱著歌,回家去?!笨鬃淤澇稍?,難道僅僅是因為“洗洗澡、唱唱歌、吹吹風(fēng)”這么簡單的事嗎?再把目光鎖定在“舞雩”這個詞上。人教版選修課本《先秦諸子選讀》有相關(guān)注解:
舞雩,臺名,是魯國求雨的壇,在現(xiàn)在曲阜東南。求雨的時候,常由巫在壇上作舞以求神。
可見,曾皙說的這句話與魯國求雨祭祀有關(guān)。關(guān)于“雩”“雩祭”,《論衡·明雩篇第四十五》中也有一段闡述:
《春秋左氏傳》曰:“啟蟄而雩?!庇衷唬骸褒堃姸А!眴⑾U、龍見,皆二月也。春二月雩,秋八月亦雩。春祈谷雨,秋祈谷實。當(dāng)今靈星,秋之雩也。春雩廢,秋雩在。故靈星之祀,歲雩祭也。孔子曰:“吾與點也!”善點之言,欲以雩祭調(diào)和陰陽,故與之也……夫雩,古而有之。故《禮》曰:“雩祭,祭水旱也?!惫视婿ФY,故孔子不譏,而仲舒申之。夫如是,雩祭,祀禮也。
孔子贊同曾皙,正是因為曾皙所言的“雩禮”“舞雩”。舊注,魯國曾設(shè)“雩祭”于沂水之上,最早是國家實踐禮的一種行為。春秋早期和中期,對于社會秩序是有一整套規(guī)范的,這是對禮的一種維護。比方說,諸侯在大門內(nèi)建有照壁,諸侯獻(xiàn)酬飲酒后把空杯子反放到坫臺(古代設(shè)于廳堂前部兩柱間的土臺子)上,而大夫在大門口就只能用簾子遮擋,其廳堂兩柱間也不能有放置酒杯的坫臺——這就是禮。類似的,天子可以用八列、六十四位樂工舞蹈,天子那里撤除祭品的時候可以唱《雍》詩“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等,可是世卿、諸侯等都不能這樣做。
在孔子的治國理念里,為什么提倡禮那么重要?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tǒng)較深的魯國,但是這時周王朝的統(tǒng)治權(quán)力已經(jīng)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zhàn)不斷,出現(xiàn)了“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的社會現(xiàn)狀,“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所以,孔子大力提倡“禮”與“仁”,主張“為政以德”,追求“天下歸仁”,認(rèn)為用德和禮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他希望恢復(fù)周禮,建立一個嚴(yán)格有序的社會,從而達(dá)到最高政治理想——建立一個大同社會。在“大同世界”里,天下的人不僅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僅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guān)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這是一幅傳說中堯舜時代的理想化社會景象,也是孔子與曾皙憧憬的最高理想。
讓我們溫習(xí)一下孔子問弟子們的那個問題:“如果有機會治理國家,你們將會怎么做?”四位弟子中,子路治理國家未談及“禮”;冉有和公西華對禮樂教化之事則不夠重視;而曾皙所言,正是春秋時期國君求雨時主持的祭祀禮,這是君主政治行為的一種表現(xiàn),是夫子倡導(dǎo)的以禮治國理念的實踐。與其他弟子的回答相比,只有曾皙的回答與孔子治國以禮的主張一致,并且描繪了一幅理想的社會圖景。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曾皙能夠把“禮”放在第一位,扛起夫子以禮治國的大旗,所以孔子聽后不由自主地喟嘆“吾與點也!”——這是儒家思想治國的理想境界,克己復(fù)禮,天下大治,百姓的生活才會如此和樂,這與黎靖德認(rèn)為的曾皙的觀點有莊周之意趣,區(qū)別還是很大的。所謂“吾與點也”,喟嘆的真意大概是“知我者——點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