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說“不過夏至不熱”。養(yǎng)生專家提醒這個時候要注意情緒、飲食以及睡眠等方面的養(yǎng)生保健,注意預防“三滯”。
調(diào)息靜心防情滯
夏至之后天氣時而炎熱、時而悶熱、時而濕熱,人的情緒難免會受到影響,很容易出現(xiàn)心煩躁怒、焦躁不安、情緒起伏大等情緒變化。因此在夏季讓情緒穩(wěn)定下來,格外重要。
專家介紹,夏季讓心靜下來可以試試練習中醫(yī)經(jīng)典健身氣功六字訣——“吹、呼、唏、呵、噓、絲”。六字訣中的“呵”字訣適宜夏季練習防治心病,緩解焦躁情緒。念呵字時,要注意兩臂隨吸氣抬起,呼氣時兩臂由胸前向下按,隨手勢之導引直入心經(jīng),沿心經(jīng)運行,使中指與小指尖都有熱脹之感。應注意念呵字之口型為口半張,腮用力,舌抵下顎,舌邊頂齒。要連做六次。
莫貪生冷防寒滯
高溫之下冷水洗浴是很多年輕男性最喜歡的消暑方式,這樣使得寒氣極易侵入人體,耗損陽氣。有的人雖然是熱水洗浴,但是喜歡洗完之后進入空調(diào)間或者浴后吹電風扇,這樣更容易導致寒邪傷陽。還有一些人把冰鎮(zhèn)啤酒等飲料以及生冷飲食作為夜宵,時間久了會導致寒邪凝滯,出現(xiàn)腹脹、吐瀉交作等病癥。
那么,如何不讓這些寒邪留滯體內(nèi)呢?首先大家要注意盡量少吃生冷食物,如海鮮類。在海鮮類產(chǎn)品中,除魚、蝦、鮑魚等極少數(shù)屬于溫熱之性,大部分均是寒涼的,像螃蟹、蛤蜊、生蠔等。所以,食用螃蟹等海鮮時要蘸姜汁,用姜汁的溫熱制約它的寒涼之氣。
此外,夏至節(jié)氣是一年之中陽氣由盛轉(zhuǎn)衰的時候,此時最需要養(yǎng)護陽氣,以防寒邪留滯。陽氣不足、怕冷、手腳冰涼的虛寒體質(zhì)者,在夏季最好進行“溫灸”療法,比如艾灸,從而保護陽氣、補中益氣、改善臟腑陽氣不足的狀況。足三里、神闕穴等部位,既好找,治療起來也很有效。
吃“苦”按摩防食滯
夏季雖然新陳代謝加快,但是很多人會覺得胃口并不好。因為悶熱和濕熱的天氣不利于人的腸胃蠕動,如果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更易傷脾胃,久而久之會引起食滯的現(xiàn)象,如何應對呢?其實除了清淡飲食,還可適量多攝入一點性味偏苦的蔬菜,如苦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濕、清涼解暑、促進食欲等作用。不過,苦味食物又偏寒涼,雖然能清熱瀉火,但屬于清瀉類食物,體質(zhì)較虛弱者尤其是虛寒體質(zhì)者不宜食用,否則會加重病情。
對于虛寒體質(zhì)不適合吃“苦”的人,可以試試按摩療法。具體的操作方法是: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稍用力緩緩推摩腹部,至左下腹(結(jié)腸部)可稍稍加力。摩腹保健宜在晨起空腹或睡前操作,每次36圈,每天操作2次,以腹部溫熱、舒適感為佳;如治療食積、腹脹、便秘等,則不拘時間,次數(shù)和力量可適當加多、加重,以腹部腸鳴、排氣排便為佳。
編輯/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