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菲
星期六約前同事林子一起喝茶,她對我吐槽糟心事。兩周前,她和熟人小王相約逛街,小王有事去不了,就讓林子幫她代買一件衣服,因平時兩人關(guān)系不錯,林子就答應(yīng)了。為了幫小王買到滿意的衣服,林子跑了十幾家服裝店,終于選上一件覺得很配小王氣質(zhì)的外套。沒想到回去之后,小王卻皺著眉說:“哎呀,顏色太老氣了,好難看!”然后直接把衣服丟給林子走了。惱人的是,這件衣服是活動款,不能退貨,自己和小王的尺碼和穿衣風(fēng)格完全不同,咋辦?林子打了一通電話,最后把衣服以七折的價格賣給一個熟人?!皼]想到小王竟是這種人!衣服是她讓我買的,我白跑路還倒貼錢,她連一個謝謝都沒有還埋怨我!”林子憤憤地說。
生活中,像小王一般喜歡隨口麻煩別人的人大有人在。你出國旅游,有人會讓你“順路”代購護膚品、香水,而不管你是否會輾轉(zhuǎn)各商場排隊選購;你是英語老師,有人會讓你“順帶”幫忙輔導(dǎo)孩子的英語作業(yè);你干設(shè)計的,有人會讓你“順手”給他P個圖;你是寫作的,有人會讓你“順便”給他寫個商業(yè)文案。
為什么這些人總喜歡麻煩別人還理直氣壯的?因為他們?nèi)狈浑H的個人邊界感。邊界感,是指個人所創(chuàng)造的準則、規(guī)定或限度,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是被允許的,以及別人越過這些界線時自己該如何應(yīng)對。那些喜歡麻煩別人的人,總認為人與人的親疏關(guān)系遠比邊界重要,他們最擅長把“共情社交”與“功利社交”混為一談。
心理作家風(fēng)墟指出,“共情社交”是為了獲得情感聯(lián)結(jié)與情感體驗,如打發(fā)無聊,或有共同興趣產(chǎn)生的社交行為,不涉及利益交換;而“功利社交”要么是有效信息的交互傳遞,要么是雙方有較對等的價值水平,可以從對方處獲得利益或得到幫助。搞不清這兩種社交本質(zhì)的人,不是像小王那樣經(jīng)常對朋友做出越界行為,就是像林子那樣經(jīng)常被朋友入侵物質(zhì)邊界而感到憤懣。
人與人之間的越界行為常常讓人如鯁在喉,而被親友以愛的名義肆無忌憚地入侵心理邊界,則更讓人欲哭無淚。在綜藝節(jié)目《我家那小子》里,演員朱雨辰的媽媽對他的關(guān)愛可謂無微不至。朱雨辰的戀愛對象,雨辰媽媽表示要嚴格按照自己既定的標準來選擇:要外形淑女的賢妻良母型,不能衣著暴露;對朱雨辰生活上的照顧她更是細致入微,只要兒子進組拍攝,她必定跟著進組給他做飯,每天早上4點她就起床給兒子燉梨汁,堅持10年,從不間斷。她自認為是用整個生命去愛兒子,內(nèi)心被自己感動得一塌糊涂。但朱雨辰卻說,每天被迫喝各種果汁,他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木桶,有時一整天連白開水都喝不了一兩口,在這種“無孔不入的母愛”里,他沒覺得幸福,只感到窒息。
像雨辰媽媽這樣的“控制型父母”,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究其原因,是因為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忽視了和孩子的心理邊界?!靶睦磉吔纭笔潜WC一個人獨立的重要基礎(chǔ),它讓我們擁有獨立的思想和情感。而控制型父母,就是“你怎么想不重要,你只需要按照我的想法來就好”。這是典型地用“我的想法”來替代“你的想法”入侵對方心理邊界的行為。心理醫(yī)生說,邊界被侵犯和身體被侵犯的感覺其實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擁有健康的邊界感有多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生活中那些有邊界感的人,常常讓人如沐春風(fēng)。他們不輕易麻煩別人,確實需要別人幫助時,會在不傷害對方利益的前提下讓人幫忙,并找機會回饋對方的情義;他們在不小心冒犯別人時,會第一時間真誠道歉,并想辦法彌補對方的損失;他們不會以愛的名義行控制之實,肆意入侵子女父母、愛人朋友的私人空間。因為他們知道,邊界感是人際交往的紅線,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把標尺,幫助我們認清自己和彼此關(guān)系的下限。
其實,無論哪種關(guān)系都需要邊界感,不逾矩、不越界,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對方的尊重。有邊界感,是交往的基本禮儀,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教養(yǎng)。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