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遠
如果你對蝙蝠的了解僅限于新型冠狀病毒的疑似源頭,那就太膚淺了。你知道蝙蝠分為森林蝙蝠和城市蝙蝠嗎?兩者有何區(qū)別?
很多人對蝙蝠存有誤解,還一直把它們妖魔化。實際上,蝙蝠不單不“邪”,而且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擔任“正義”的角色。
蝙蝠是地球上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在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蝙蝠可以說是一大功臣。它們不僅可保護農作物和森林,也可防治害蟲,還能播種和傳播花粉,貢獻可不小。
目前,世界上有至少1300種不同種類的蝙蝠,主要以其食性作為區(qū)分,如食果蝠、食花蜜蝠和食蟲蝠。其中體型最大、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狐蝠。狐蝠按體型大小分為兩種,分別是大狐蝠以及黑喉狐蝠(亦稱“島嶼狐蝠”),它們都是保護動物。至于體型最小的蝙蝠,有人曾在森林里捕捉過一只僅重約2克的成年林彩蝠。
● 成群覓食動作靈活
生活在城市的你,見過蝙蝠嗎?
如果留心觀察,城市的蝙蝠還真不少,就看你會不會分辨了。蝙蝠處于靜態(tài)自然容易分辨,飛行時就像小鳥一樣,怎么區(qū)分呢?
與鳥類不同,蝙蝠擅長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敏捷、靈活地飛行。一般來說,蝙蝠的飛行特點是猛沖和急轉,動作十分靈活,這就是最好的分辨方式。
另外,蝙蝠是夜間動物,專吃植物的城市蝙蝠通常在傍晚6時至晚上8時成群出外覓食,這段時間也是捕捉蝙蝠的最佳時刻。捉蝙蝠可以留意空置的舊房子,因為蝙蝠特別喜愛舊房子。
捕捉蝙蝠通常只需要一種工具——網,但不是套住它,而是讓它自投羅網被勾住。在城市捕捉蝙蝠,可以使用類似漁網的霧網,經過分析和預測后,把“陷阱”架設在蝙蝠的飛行路徑。在蝙蝠不小心落網后,細細分辨蝙蝠的種類、測量體積及取其糞便后,就把它放走,這是動物研究者從事的工作。
● 一類吃昆蟲 ?一類吃植物
一般,蝙蝠的食性分為兩大類,一類吃昆蟲,另一類吃植物。有趣的是,從蝙蝠的外貌就能輕易分辨出食性類別。
植物食性的蝙蝠長得像狗或狐貍,可以說長相比較可愛。它們的眼睛、鼻子和嘴巴都很大,這些外貌特征都有助于覓食。而昆蟲食性的蝙蝠就長得不大可愛了,它們擁有一雙小眼睛以及靈敏的大耳朵。大耳朵會透過回音來判斷自己所在的位置和食物的方位。
專吃植物、果實和花蜜的蝙蝠,是許多植物的重要授粉者。
城市蝙蝠與森林蝙蝠到底有何差別?其實差別不太大,只是在棲息地和覓食行為上的區(qū)別較為明顯。
森林蝙蝠的棲息地主要是巖洞和樹洞,而城市蝙蝠的棲息地多是房子的屋頂或閣樓。在覓食方面,森林蝙蝠在諾大的范圍尋找食物,而城市蝙蝠可憑其“經驗”得知某處(如街燈底下)有“大餐”供應。至于那些專吃植物的城市蝙蝠,與森林蝙蝠最大的區(qū)別是所吃的植物都是人類栽種的,如菠蘿蜜、木瓜、紅毛丹等的花蜜。
有些蝙蝠覓食時會把小蝙蝠也帶上。有些則會交給其他“相熟”的蝙蝠托管,待覓食回來后,才把小蝙蝠領回家。這需視蝙蝠社區(qū)的大小而定,通常大社區(qū)里的蝙蝠都會有這種守望相助的精神。一般由雌性蝙蝠負責照料孩子。
森林蝙蝠和城市蝙蝠都面對一樣的天敵,貓頭鷹、蛇、大型蝙蝠等。當然,人類也是蝙蝠的天敵。相比之下,城市蝙蝠遭受人類攻擊的概率較高。
● 棲息地遭破壞
雖然許多蝙蝠物種還未面臨滅絕的危機,但它們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脅。
大部分蝙蝠的自然棲息地是森林和石灰?guī)r洞,然而棲息地遭破壞導致某些蝙蝠物種的數(shù)量下降。一部分蝙蝠被迫“移居”城市。這些有能力在城市生存的蝙蝠通常是可以適應人造結構(屋頂、閣樓),如巽他果蝠。蝙蝠也面對獵捕的生命威脅。一般被獵捕的多是狐蝠。具說,食用蝙蝠還可治療哮喘病和有益于補身,但這些說法都是毫無科學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