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健康產業(yè)集團鐵煤總醫(yī)院普外二科 (遼寧 調兵山 112700)
內容提要: 目的:探究腹腔鏡在消化性潰瘍穿孔修補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定2017年7月~2019年1月遼寧省健康產業(yè)集團鐵煤總醫(yī)院收治的消化性潰瘍穿孔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shù)字分組法將其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采取開腹穿孔修補術治療,觀察組實施腹腔鏡穿孔修補術治療,比較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觀察組術后VAS評分較對照組低,術后腸蠕動時間、進食時間早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0%,較對照組15.00%低,P<0.05。結論:針對消化性潰瘍患者,腹腔鏡穿孔修補術可促進患者病情快速恢復,且對患者傷害較小,更利于患者身體恢復。
消化性潰瘍穿孔是常見急腹癥之一,病情發(fā)展快且預后質量不佳,很多患者存在病情惡化風險,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近年來臨床抗幽門螺桿菌治療規(guī)范性不斷提升,且質子泵抑制劑應用較為廣泛,消化性潰瘍穿孔發(fā)生率明顯降低,但存在并發(fā)癥消化道潰瘍穿孔情況,臨床上此類患者數(shù)量較多[1]。針對消化性潰瘍穿孔患者,臨床主要由手術修補治療為主,傳統(tǒng)治療方式以開腹手術為主,療效確切但對患者傷害較大,而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為消化性潰瘍穿孔患者提供了更為安全的治療方式。本次研究探討了不同穿孔修復手術對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的作用,旨在為治療患者提供科學合理的指導意見,做出如下報道。
選定2017年7月~2019年1月遼寧省健康產業(yè)集團鐵煤總醫(yī)院收治的消化性潰瘍穿孔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shù)字分組法將其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39~60歲,平均(49.23±2.89)歲,發(fā)病時間7~40h,平均(23.65±2.21)h;觀察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39~61歲,平均(49.56±2.77)歲,發(fā)病時間7~41h,平均(23.87±2.43)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差異對結果影響較小,可比較。
納入標準:①病史、體征、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患者;②具有手術指征患者;③神志清楚且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正?;颊?;④對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患者。排除標準:①伴有休克、幽門梗阻等情況患者;②伴有胃出血情況患者;③伴有惡性腫瘤患者;④麻醉不耐受患者。
所有研究對象均采取全身麻醉,手術均有同一組醫(yī)護人員進行。①對照組給予開腹穿孔修補術治療,常規(guī)消毒鋪巾,確定上腹部正中位置,設置切口,將腹腔積液吸出,確定穿孔邊緣組織,取適量送病理檢查,取3-0可吸收線,確定消化管縱行狀態(tài),進行全層間斷縫合,取網膜覆蓋并固定,隨后對腹腔進行沖洗,使用大量溫生理鹽水,放置引流管,關閉腹腔;②觀察組給予腹腔鏡穿孔修補術治療,患者取頭高腳低位,行三孔法治療,創(chuàng)建人工氣腹,氣腹壓控制在10~13mmHg范圍內,確定臍緣位置,設置切口,置入10mm Trocar,隨后確定左、右兩側腋中線肋緣下位置,分別置入10mm Trocar和5mm Trocar,探查患者腹腔狀況,明確穿孔情況,取病理組織送檢,隨后進行縫合,取3-0可吸收線,后續(xù)處理同對照組。兩組術后進行常規(guī)抗感染處理,并進行腹部減壓和常規(guī)禁食,觀察引流狀況,若引流量低于10mL/d,可拔除腹腔引流管。
①預后情況評估比較,評估患者疼痛情況、腸蠕動時間、進食時間和住院時間,其中疼痛情況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分值越低疼痛越輕[2];②并發(fā)癥率評估比較,包括:腹腔膿腫、粘連性腸梗阻、切口感染。
數(shù)據處理使用SPSS24.0軟件,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n、%,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s,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VAS評分較對照組低,術后腸蠕動時間、進食時間早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n=40,±s)
表1.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n=40,±s)
組別 VAS評分(分)術后腸蠕動時間(h)進食時間(h)住院時間(d)觀察組 3.81±1.09 19.34±2.88 20.34±2.45 4.14±1.05對照組 5.01±1.04 27.66±3.12 28.34±2.71 7.54±1.12 t 5.038 12.393 13.850 14.007 P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并發(fā)癥率為2.50%,較對照組15.00%低,P<0.05,詳見表2。
表2.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40,n/%)
消化性潰瘍穿孔臨床發(fā)病率較高,起病急,患者病情較為危重,需及時診斷并處理,目前臨床上質子泵抑制劑發(fā)展迅速,針對消化性潰瘍穿孔情況,臨床主張穿孔修補聯(lián)合藥物治療,臨床療效得到認可,但具體術式選擇存在爭議,其中腹腔鏡穿孔修補術和開腹穿孔修補術爭議較多,為了更好地為患者提供臨床治療,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在滿足臨床需求的基礎上加以探究分析[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VAS評分較對照組低,術后腸蠕動時間、進食時間早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fā)癥率為2.50%,較對照組15.00%低,P<0.05。具體原因分析如下:腹腔鏡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手術操作時切口較小,對患者身體傷害程度較輕,可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情況,同時由于對患者造成的應激性刺激較輕,患者預后恢復更為理想,可盡早進水進食,胃腸功能恢復較快,可有效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因此較常規(guī)開腹手術對患者傷害較輕,更利于患者整體狀態(tài)恢復。此外,目前隨著腹腔鏡技術不斷發(fā)展,對于原來絕對禁忌癥逐漸開放,以合并膈疝、心肺疾病、上腹手術史或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分析,選擇腹腔鏡手術治療,但治療過程中要注意慢注氣、少注氣,適當降低氣腹壓,并在注氣后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保證患者安全,并且還要關注患者病情變化情況,一旦出現(xiàn)惡化趨勢需中轉開腹,保證患者安全[4]。
綜上所述,針對消化性潰瘍患者,腹腔鏡穿孔修補術可促進患者病情快速恢復,且對患者傷害較小,更利于患者身體恢復,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