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龍 耿雍臻 鄧艷
摘 要:本文介紹了環(huán)縣旱地玉米割苗增產(chǎn)技術,包括適宜種植地的選擇、播種要求、田間管理、病蟲害及其防治及采收等高效栽培方面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環(huán)縣;玉米;旱地;割苗;增產(chǎn)技術
環(huán)縣地處隴東黃土高原溝壑丘陵區(qū),是典型的旱作農(nóng)業(yè)區(qū),屬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干燥、涼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獨特的地形、土壤、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玉米種植。自2006年引進推廣應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以來,面積逐年擴大,較露地平均畝產(chǎn)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近5年來穩(wěn)定在100萬畝以上。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平均畝產(chǎn)500kg左右,但受降雨量等因素的影響,增產(chǎn)幅度已達到頂點,為了更進一步挖掘玉米種植增產(chǎn)潛力,通過多渠道學習,引進玉米割苗增產(chǎn)技術在環(huán)縣進行試驗示范,通過建立玉米割苗增產(chǎn)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探索玉米高產(chǎn)栽培新技術模式和適宜品種,提高生產(chǎn)整體效益,輻射帶動環(huán)縣農(nóng)民群眾大面積采用新技術,對增加經(jīng)濟收入、脫貧致富奔小康具有極大地推動作用。
一、適宜種植地的選擇
全縣所有地域均適宜種植,最好選擇通風性好、地勢平整、土壤層深厚、土質疏松、透氣性好、肥力充分、排水性好、便于機械耕作的輕質土壤引用玉米割苗增產(chǎn)技術。按照底肥畝均施優(yōu)質腐熟農(nóng)家肥3000kg、過磷酸鈣40kg、玉米專用肥40kg;6月12日左右第一次追肥,畝均追施尿素15kg;7月5日左右第二次追肥,畝均追施尿素15kg。
二、技術指標
以全膜雙壟溝播為基礎,在該技術的秋覆膜和頂凌覆膜田塊應用割苗技術,一般在玉米長到5~6葉可見葉時,人為的從第一個葉片以上將其割掉(一般在晴天上午11點前和下午4點后),對于地塊平整、便于機械耕作的用機械割苗,地塊不平整、不便于機械耕作的人工割苗。
三、播種要求
(一)適宜品種
選用的玉米品種必須是在縣種子管理站備案,且在全縣不同地域,大面積種植2年以上的品種??h南適宜品種:豫玉22、東單11、方玉36、豐田101、登海605、先玉335、玉源7879;縣中適宜品種:東單818、潞玉36、五谷704、五谷568、甘鑫2818。
(二)播種
玉米為春季播種當年秋季收獲,采取穴播方式,穴播應按行距一般在50~60cm,株距為33~40cm,每穴播種種子1~2粒,密度可達3300~4000株/畝。
四、田間管理
(一)查苗、補種
查苗:播種6~7天后,逐行檢查,如發(fā)現(xiàn)嚴重缺苗斷壟者應及時補種移栽。
補種:將種子用清水浸泡催芽,待芽尖露白后挖窩補種。如果嫡情不足要及時澆水。
(二)中耕除草、間定苗
一般情況下需除草2次,當玉米幼苗普遍達到3葉期左右時,結合間苗進行中耕除草,清除雜草、破除板結,并及時拔掉病株、異株、弱株,保留健壯株;當玉米株高達到50cm左右時,再進行1次除草。
(三)去分蘗(打杈)
玉米分蘗要及時掰除。去蘗時,切不可動根系損傷全株。
(四)割苗
待整地塊玉米幼苗可見葉普遍達到5~6葉時,人為的從第一個葉片以上將其割掉(一般在晴天上午11點前和下午4點后),機械割苗的后面需跟兩人專門負責對遺漏的苗人工割苗,人工割苗的要組織人工盡在5天內全部割完。
五、防治病蟲害
(一)防治原則與主要防治對象
防治病蟲害要堅持早防早治,及時徹底的原則,防治對象主要有黏蟲、地老虎、玉米螟等。
(二)防治黏蟲、地老虎
每百株玉米有黏蟲15頭以上或每平方米有地老虎0.3頭以上就要及時防治。
方法是:每畝選用40%甲基異柳磷或50%鉀銨磷或辛硫磷乳劑50~75mL,兌水50L噴霧;或每畝噴0.25%的美曲膦酯(敵百蟲)粉劑2~2.5kg,或每畝用90%固體美曲膦酯(敵百蟲)100~150g溶于水中,噴灑在5kg切碎的青草或5kg的油渣上,拌成毒餌,于傍晚撒在玉米行中誘殺。
(三)防治玉米螟
有蟲株率達5%即應防治。方法是每畝用3%呋喃丹顆粒劑3.5~4.0kg(每株2~3粒)進行灌心,收后應處理秸稈。
(四)其他病害
嚴重地區(qū)應以選用抗病品種為主,結合農(nóng)業(yè)技術綜合防治。
六、防倒伏
對倒伏的玉米,若小于45°,可在倒后1~2天內在相反方向手扶莖稈,用腳踩踏莖基部土壤,相同方向填土支撐,切忌斷根與折斷莖稈,造成2次傷害。
七、收獲
成熟前后地面若有積水應設法排除。當籽粒變硬,用手指掐后看不到痕跡,并呈固有顏色,即可收獲。收獲后立即編辮上架,防雨淋及煙熏,剩下的凈棒與籽粒應立即晾曬,嚴防堆積發(fā)霉。在干燥通風的地方貯藏,并經(jīng)常檢查,防止鼠害和霉爛變質。
參考文獻:
[1]劉生瑞.環(huán)縣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成效及建議[J].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11(05):48-50.
[2]李傳維.巴東縣萬畝玉米高產(chǎn)創(chuàng)建栽培技術[J].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13(10):177-178.
[3]孟慶立,趙寧娟,范春燕,張華鋒,屈洋,張宇文,袁虎林.耐密型夏玉米標準化栽培技術[J].陜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13,59(06):252-253.
[4]李青書,王美麗.山區(qū)玉米高產(chǎn)優(yōu)質栽培技術[J].農(nóng)民致富之友,2012(20):127+162.
[5]董彥卿,安成立,戴開軍.灌區(qū)夏玉米高產(chǎn)配套技術[J].西安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1(02):37-39.
作者簡介:劉喜龍(1988-)甘肅環(huán)縣人,助理農(nóng)藝師,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技術指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