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逸凡 華中科技大學(xué)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xué)院設(shè)計學(xué)系
鄂東黃州的東坡赤壁位居黃州城(今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qū))西北,因山崖巖石突出下垂,形若人鼻,加之顏色朱赤,稱之為赤鼻山。這里素有“風(fēng)景如畫”之美譽,更因一代文豪蘇軾的《赤壁賦》而名噪天下,成為深受海內(nèi)外游客青睞的歷史文化景觀(圖1)。
圖1 東坡赤壁歷史文化景觀
在沃野千里、一馬平川的江漢大地,據(jù)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漢陽、漢川、武昌、蒲析和黃州五個“赤壁”。其中三國時孫劉聯(lián)軍大敗曹操的著名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蒲圻赤壁,且要早八、九百年。然而黃州東坡赤壁在人們心目中,卻被譽為“五赤壁之冠”。古時許多著名文人墨客,如王安石、辛棄疾、岳飛、文天祥等都曾到過這里,寫下了數(shù)以千計的贊美詩篇。
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蘇軾在其名篇《前赤壁賦》中云:“西望夏口(今武昌),東望武昌(今鄂城),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蘇軾泛舟赤壁,浮想聯(lián)翩,他不由得發(fā)出了感嘆:難道這不就是曹孟德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二賦”寫成之后,人們以為蘇軾弄錯了赤壁的方位。其實,蘇軾明知黃州與蒲圻之別,仍按三國赤壁來寫,不過是文學(xué)上的借題發(fā)揮而已(圖2)。清代詩人朱日浚在《赤壁懷古》詩中寫道:“赤壁何須問出處,東坡本是借山川。古來勝跡原無限,不遇才人亦杳然。今古登臨同此地,風(fēng)流未墜草芊芊?!碧K軾本人也寫過《念奴嬌·赤壁懷古》,并借傳說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
圖2 《前赤壁賦》屏壁
如今,人們將蒲圻赤壁,又稱為“三國赤壁”“周郎·赤壁”。因它與戰(zhàn)爭有關(guān),古人稱之為“武赤壁”。它在長江南岸。黃州赤壁,又稱為“東坡赤壁”,在長江北岸。因為蘇軾在黃州寫出了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的不朽名篇—前、后《赤壁賦》,黃州東坡赤壁才被海內(nèi)皆知。由于黃州東坡赤壁是因歷史文化名人而出名,人們又將其稱為“文赤壁”。一“武”一“文”兩個赤壁,無疑為后人留下了無窮的遐思與暢想……
黃州東坡赤壁方圓二里許,海拔不足200 米,真可謂“小矣”。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坐落于赤鼻磯北面山麓的東坡赤壁建筑群,其最早的建筑物修于晉代。到西晉初年,龍壤將軍蒯恩曾在赤壁山南營建“橫江館”。蘇軾到黃州時,赤壁上已建有著名的棲霞樓、月坡樓、竹樓、涵暉樓“四樓”。蘇軾離開黃州后,又陸續(xù)有所興建。可惜這些建筑于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 年)被金兵攻打黃州的戰(zhàn)火焚毀。明代重修四樓,并新建羨江樓、水月亭、問鶴亭、東白亭、酷江亭、共適軒、浮春亭、臨江亭、萬仍堂等亭閣,但在明末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 年)也因戰(zhàn)火毀于一炬?,F(xiàn)在赤壁上的建筑物系清代同治七年(公元1868 年)重修及以后陸續(xù)擴建而成。(圖3)
圖3 鄂東黃州東坡赤壁建筑平面格局圖
如今的黃州東坡赤壁,若從其空間布局來看,基本保留有明、清傳承下來的格局,建筑組群有二堂(二賦堂、雪堂),二閣(留仙閣、碑閣),三樓(棲霞樓、涵暉樓、艷爽樓),一峰(剪刀峰),一像(蘇東坡全身塑像),九亭(放龜亭、睡仙亭、坡仙亭、酪江亭、問鶴亭、快哉亭、覽勝亭、望江亭、羽化亭)其依山就勢,古樸典雅,具有鄂東濃厚的地方風(fēng)格。
二賦堂為黃州東坡赤壁建筑的中心,青瓦黃墻,平房結(jié)構(gòu)內(nèi)為前后二廳,占地約150 平方米,門前為幽靜清雅的四合小院,庭中有古樹數(shù)株,配有石桌石凳供人息歇。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咸豐年間毀于戰(zhàn)火,清代同治七年(公元1868 年)重建,因堂內(nèi)刻有蘇軾赤壁二賦而得名。堂內(nèi)“二賦堂”三字為清代大學(xué)士、湖廣總督李鴻章題寫。前堂正中木壁上刻有《前赤壁賦》,系書法家程之楨1922 年所書。背面刻有《后赤壁賦》,為李開侁所寫。二賦木刻字體,前為楷書,豪邁俊逸;后為魏書,古樸蒼勁。兩幅木刻,字大如拳,均為陰文。堂內(nèi)兩壁嵌有徐世昌、楊守敬、程明超等人的書法石刻,堂前對聯(lián)為辛亥革命領(lǐng)袖黃興所撰。出堂西側(cè)有一傳說為赤壁建筑中留存最為久遠的構(gòu)筑—紅石塔,塔高不過3 米,造型粗曠質(zhì)樸。
位居二賦堂北端,是黃州東坡赤壁南部最為顯眼的建筑,始建于明代,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 年)重修。亭內(nèi)北墻嵌有元代大書法家趙孟兆頁手書《前赤壁賦》書帖的石刻巨碑,碑刻上方有篆體“御書”二字,四周為龍紋圖案。同治七年重修時名“御書亭”,民國九年改為“酹江亭”,取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一尊還酹江月”句。亭中壁上嵌有清人的多塊碑刻,其中一大“壽”字碑頗受游人喜愛。
地處酹江亭的西側(cè),建于清代同治年間。南宋著名詩人戴復(fù)古稱蘇軾為“坡仙”,亭因此得名。亭內(nèi)嵌有著名的蘇軾草書《念奴嬌·赤壁懷古》、楷書《滿庭芳、歸去來兮》詞以及所繪月梅、壽星畫像石刻,以及曾任黃州知府的郭鳳儀速寫的“東坡老梅”等著名碑刻。而蘇軾所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此詞不僅成為開拓一代宋詞里程碑式的不朽名作,直至成為千古絕唱。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能將此詞倒背如流。
始建于北宋,原名睡足堂,現(xiàn)亭為清同治年間重建。亭內(nèi)原有石床石枕,相傳當年蘇軾與友人同游赤壁時曾醉臥于此,其狀如仙而得名。亭下赤色崖石上嵌有清代書法家鐘谷書寫的“赤壁”石碑。古時江水流經(jīng)崖下,迄今崖石上還留有水流沖刷和撐船篙點的痕跡。
位于睡仙亭下,清代同治七年(公元1868 年)修建。傳說東晉大將毛寶駐守這里時,其仆人將他所買養(yǎng)的白龜放生于此,后毛寶遇難,幸被白龜搭救。明時,黃州知府郭鳳儀附會傳說,在磯下江邊鑿一白石龜,取名白龜諸,亭因此得名。放龜亭下有放龜池,此處還是赤壁磯頭,亭下崖石壁立,江水曾從此處流過,蘇軾所描寫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壯觀即在此處。
此外,還有位于二賦堂東側(cè)高處的問鶴亭,建于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 年)的留仙閣,建于1925 年的挹爽樓,宋初王義所建、1984 年重建的棲霞樓,以及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所建的雪堂,始建于北宋初年的涵暉樓,北宋文學(xué)家王禹偁修建的竹樓,1922 年修建的碑閣等。篇幅所限不一一道來。
古往今來,無數(shù)騷人墨客來者恨晚,未來者則以為終身遺憾。
自西晉初年始建橫江館,黃州東坡赤壁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將蘇軾之號冠于赤壁之上名曰“東坡赤壁”至今也有將近三百年。站在歷史長河中的當下,黃州東坡赤壁作為鄂東地區(qū)著名的文化景觀,既是一個地域的物質(zhì)財富,也是一個地域的精神財富。其建筑組群由貫周圍崖石赤赭、陡峭如壁,從整體上看建筑色彩呈赤紅基調(diào),黃墻黛瓦在綠色樹林映襯下顯得分外奪目。其建筑造型則具有鄂東及黃州的地域特色,圖案紋飾既有龍紋圖樣,也有民間符號。諸如酹江亭碑刻上方篆體“御書”二字周圍的龍紋圖樣與“天泉”水池立柱上嵌著有的“萬壽”花紋。其建筑梁柱、門窗、基座、柱礎(chǔ)、臺階與石刻、碑文,以及院落庭院、圍墻、漏窗、鋪地等,均呈現(xiàn)出特有的建筑風(fēng)貌與文化意蘊(圖4)。
圖4 鄂東黃州東坡赤壁及其建筑裝飾
黃州東坡赤壁的建筑與文學(xué)也關(guān)系密切,其傳統(tǒng)建筑與文學(xué)均是人類思想和智慧的結(jié)晶,同時也是人類繼承前代文化和啟示后世文化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雖然文學(xué)以具體的文字語言記錄和傳達人類的思想感情,建筑以具體的空間語言記錄和傳達人類思想情感,但二者其實殊途同歸,都是人類文明和民族文化與精神的共建者。在黃州東坡赤壁,通過對歷代以其建筑為主題的傳統(tǒng)詩詞歌賦作品的品讀,我們發(fā)現(xiàn),不論世事如何變遷,人們?nèi)詴惺茏髌匪枷雰?nèi)涵和作者人格魅力的影響,增加對建筑所處空間獨有的詩情畫意、文化魅力的向往。
黃州東坡赤壁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充滿活力。歷史中作為個體生命的蘇軾早已逝去,但在黃州東坡赤壁歷代故事中,卻深深鐫刻著有關(guān)東坡的文化記憶,令后人以此為題表達對先賢的追思和緬懷,也為傳統(tǒng)建筑文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時代精神。今天,代代相傳、層層積淀、愈久愈淳厚的文化寶藏,成為鄂東地區(qū)獨領(lǐng)風(fēng)騷的文化景觀。
正如美國著名的城市設(shè)計學(xué)者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所說:“景觀也充當著一種社會角色。人人都熟悉的有名有姓的環(huán)境,成為大家共同的記憶和符號的源泉,人們因此被聯(lián)合起來,并得以相互交流。為了保存群體的歷史和思想,景觀充當著一個巨大的記憶系統(tǒng)。”作為一處歷史景觀,黃州東坡赤壁既見證了歷史,也參與了歷史。在它的身上凝聚了千百年風(fēng)雨滄桑所帶給它的歷史與文化之積累,同時也承載了千百年來民眾對其原原本本的深刻記憶,且不斷向世人傳遞著自身文化內(nèi)蘊,日久彌新。時至今日,作為顯赫一方的黃州東坡赤壁仍引得萬千游人探訪,其建筑的文化意蘊仍為后人所緬懷,并得以傳承與延續(xù)。謹以晚清至近代過渡時期嶺南重要詩人張維屏的詞《一剪梅》作結(jié):
“依然赤壁在黃州,古有人游,今有人游,茫然萬頃放扁舟。人在中流,月在中流。髯蘇二賦自千秋,佳境長留,佳句長留,何須簫管聽啁啾。詩可相酬,酒可相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