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要:眾所周知,電視新聞是廣大百姓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信息傳播的最佳途徑。隨著社會各界對新聞質量提出高要求,使得地方電視臺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尤其是時政新聞這類內容,它具有較強的政治性,播放起來較為枯燥,難以調動人們的觀看興趣。針對這樣的現(xiàn)象,地方電視時政新聞必須全面創(chuàng)新,對新聞的采訪形式加以完善,掌握一定的采訪技巧,從而更加靈活高效地進行播報。
關鍵詞:地方電視媒體;時政新聞;采訪;輿論
掌握時政新聞的采訪技巧,明確被采訪對象的情況,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做好采訪工作,是保證采訪詳實、客觀、準確的前提和基礎。
第一,要融入背景信息。新聞是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想要保證新聞做到簡潔明晰,在報道的時候就必須融入背景信息,做好鋪墊工作,讓受眾了解消息的前后邏輯,將畫面之外的內容體現(xiàn)出來。第二,主動設問。以問答的形式報道新聞,是提高新聞明確性的一種手段。記者在進行時政新聞采訪的時候,一定要根據(jù)情況做出有效設問,增強新聞的吸引力。第三,變虛為實。在時政新聞報道當中,想要將原本關注活動以及會議開展的形式轉化成為關注內涵,就需要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轉移重點。第四,捕捉高潮。新聞人具備信息快速采集,挖掘的能力,在時政新聞報道中,要善于利用這一優(yōu)勢,對現(xiàn)場的高潮進行及時的追蹤,發(fā)現(xiàn)精彩的故事和瞬間,讓新聞更加震撼,深入人心。第五,同期聲的運用。時政新聞包括一種形式,即現(xiàn)場開會的錄制。但是由于錄制不當或其他問題,有時存在聲畫不同步的現(xiàn)象。基于此,地方時政新聞必須具備這一能力,運用好同期聲技術,保證視聽語言的協(xié)調和統(tǒng)一。第六,在會議中抓新聞。會議的召開和報道是時政新聞最常見的一種方式,但是因會議枯燥,容易引發(fā)群眾的反感,且會議內容理論性較強,不利于調動受眾的觀看熱情。對此,記者采訪要學會在會議中抓新聞要點,豐富會議報道的形式和方法,從廣大百姓喜聞樂見的地方入手,在會議內容上進行完善,做好信息提煉工作,讓報道角度更加別具一格。
(一)提高記者的綜合素質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記者的綜合素養(yǎng)將直接決定時政新聞采訪的水平,是保證新聞質量的守門人。所以,作為報道的第一責任人,必須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yǎng),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縮短與中央電視臺新聞記者的差距。不僅自身要有計劃和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單位也要組織培訓,樹立他們的責任感,保證良好的記者形象,做好輿論導向把關工作。
(二)做好采訪準備工作
新聞采訪,尤其是時政新聞采訪會涉及到諸多事項,需要記者熟悉掌握背景資料,了解被采訪對象的情況,在現(xiàn)場做好把關。因此,全面細致的準備工作,是保證采訪萬無一失的基礎任務。記者要在采訪前,做好全面研究,把握新聞的選題和采訪方向,了解被采訪人的信息,做好線索的厘清工作,對事件背后的故事也加以了解,以便提升采訪的質量。
(三)靈活處理好新聞輿論功能與受眾需求的關系
由于新聞采訪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地點、人物、采訪問題等的變動都會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所以,合格的記者一定要懂得隨機應變,能夠靈活地進行工作,處理好新聞輿論與受眾需求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在時政新聞采訪中遇到突發(fā)狀況的時候,更要沉著冷靜、隨機應變,不斷強化采訪技巧,事前做好充足準備,突出時政新聞的價值特征,做好輿論導向的引導。例如,某新聞記者在采訪中,遇到被采訪對象不配合的現(xiàn)象,采訪人需要變換思維,從被采訪人感興趣的話題切入,緩和采訪氣氛。
(四)找好新聞關注和報道的角度
時政新聞政治色彩鮮明,對受眾起到引導的作用。因此,新聞采訪必須做好角度選取,不能大搞“一刀切”,而是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避免出現(xiàn)“兩張皮”的現(xiàn)象。特別是要結合地方實際,理解受眾的訴求,明確地方時政新聞的意義所在,發(fā)揮地方新聞應有的作用。另外,時政新聞播報必須要著重提及四大班子召開的和受眾群體實際利益直接相關的新聞事件,針對國家級或者省級政府的相關信息可以適當進行淡化處理,或者將與本地區(qū)受眾群體需求不符合的內容進行過濾。多報道與群眾有關的新聞信息,提升新聞的吸引力。
綜上,地方電視時政新聞是地方傳播信息的主要渠道,起到引導輿論的重要作用。時政新聞肩負著重要的職責,必須要做好報道工作,增強采訪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從觀眾的角度進行報道。同時,新聞人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能力,事前做好全面準備工作,遇到突發(fā)問題要學會隨機應變,讓時政新聞質量得到提升。
(作者單位:晉中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