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商君書》源流考

2020-06-12 10:03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6期
關(guān)鍵詞:法家中華書局書目

黃 效

《商君書》作為先秦時期的重要典籍之一,本應該和其他各類先秦的典籍一樣得到學界的重視,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漢代以后直到清朝之前,學界對《商君書》的研究一直相對較少,以致此書的許多基本問題都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厘清。一些學者如張覺(1)張覺:《子藏·法家部·商君書卷》(第一冊)前言,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版,第1—13頁。等人雖然對它在歷朝歷代的流傳作過梳理,但對于《漢志》法家類《商君》與兵權(quán)謀家《公孫鞅》之間的關(guān)系,《商君書》的成書、篇數(shù)的變動、開始亡佚的時間等問題,現(xiàn)代學界少有詳細的探討,因此這些基本的問題還存在較大疑問。筆者為此查閱了大量的相關(guān)資料,并試作梳理如下。

一、《商君書》的歷代著錄情況

對《商君書》的記載和征引,最早見于《韓非子》。《韓非子·五蠹》:“今境內(nèi)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謂:“公孫鞅曰:‘刑重其輕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是謂以刑去刑。’”(2)(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451、225頁。此句見于今本《商君書·靳令》。

到了漢代,《淮南子》曾提到過《商君書》中《啟塞》篇,所謂“啟”者,與“開”字同(3)何寧:《淮南子集釋》(卷二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424頁。。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提到過《商君》一書,(4)(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75頁?!渡叹袀鳌分袑Α渡叹龝返膬?nèi)容也多有化用,其在末尾云:“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zhàn)》書,與其人行事相類?!?5)(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七),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718頁。劉向在《新序》中對商鞅的事跡多有論及,在《善謀》篇中更有對《更法》篇的大幅引用。(6)(西漢)劉向:《新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41—143頁?!稘h書·藝文志》法家類:“《商君》二十九篇?!卑喙套⒃疲骸懊?,姬姓,衛(wèi)后也。相秦孝公,有列傳。”又兵權(quán)謀家類:“《公孫鞅》二十七篇?!绷硗?,《漢志》農(nóng)家類中載:“《神農(nóng)》二十篇?!鳖亷煿抛⒃唬骸畡⑾颉秳e錄》云,疑李悝及商君所說?!?7)以上諸條詳情參見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60、236、190頁。由此可見,漢時商君學說實廣泛涉及法、兵、農(nóng)諸領域,漢后的著錄主要見于法家一類。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目錄學著作多已失傳,所以今天能見到有關(guān)《商君書》的著錄比較少。《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引《諸葛亮集》謂劉備在遺詔中叮囑劉禪云:“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8)(晉)陳壽:《百納本二十四史·三國志》(第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444頁。將《商君書》和諸子及兵書《六韜》并列。魏時鄭默著《中經(jīng)》,后晉人荀勖因之而作《中經(jīng)新薄》,將《漢志》中的“七分法”變?yōu)椤八姆址ā保ⅰ稘h志》中諸子、兵書、術(shù)數(shù)等并為乙部,又將諸子分為“古諸子”和“近世諸子”兩類,故此時若《商君書》被收錄,應該是被列入乙部,至于是被列入乙部中的“古諸子”還是“兵書”類,還是兩者都有,由于文獻缺失不得而知?!稌x書·庾峻列傳》:“唯有處士之名而無爵列于朝者,《商君》謂之六蝎?!?9)(唐)房喬:《百納本二十四史·晉書》(第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367頁??梢姇r人或?qū)Α渡叹龝份^為熟悉。劉宋時王儉撰有《七志》,其體例仿《漢志》,設有“諸子志”和“軍兵志”等七類,漢時商鞅著作分屬法家類和兵權(quán)謀家類,由于文獻失傳,不知王氏是否收錄或?qū)⑵錃w屬何類。梁時阮孝緒又撰有《七錄》,復將諸子與兵書合為“子兵”一類,故若此時《商君書》被阮氏收錄,其應入列“子兵”一類,具體情況也由于文獻失傳不得而知。又梁庾仲容《子抄》法家類:“《商子》五卷?!?10)(南宋)高似孫:《子略》,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61頁。由上述可知,雖然此時能見到對《商君書》的著錄較少,但是也一直有流傳。

隋唐時期,《隋書·經(jīng)籍志》法家類謂:“《商君書》五卷。秦相衛(wèi)鞅撰?!?11)(唐)魏征:《百納本二十四史·隋書》(第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461頁。其書名沿用《三國志》中裴松之注的記載,卷數(shù)則和《子抄》相同,但也只有卷數(shù)而并未言及篇數(shù),因此五卷本《商君書》到底有多少篇仍然是疑問。另外,《群書治要》中輯錄了《六法》《修權(quán)》《定分》三篇,并謂其來自《商君子》(12)(唐)魏征:《宛委別藏叢書·群書治要》(第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846—1853頁。。而大概介于《隋志》和《唐志》之間的《日本國見在書目》謂:“《商君書》三卷?!?13)孫猛:《日本國見在書目詳考》(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086頁??梢?,《商君書》大概在唐朝時已經(jīng)流傳到了海外,并且在卷數(shù)上和《子抄》《隋志》的五卷本有差異。無獨有偶,馬總《意林》謂:“《商君書》四卷。”(14)(唐)馬總:《意林》(卷四),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86頁。并對《商君書》的內(nèi)容有所摘引,其卷數(shù)亦不同于《子抄》和《隋志》,可見“五卷”并非隋唐時固定卷數(shù)。此外,《北堂書鈔》《藝文類聚》《文選注》《長短經(jīng)》等俱有對《商君書》的征引,且均來自“商君書”,可見隋唐時《商君書》主要以“商君書”一名行世。五代劉昫《舊唐書》謂:“《商子》五卷,商鞅撰?!?15)(五代)劉昫等:《百納本二十四史·舊唐書》(第1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554頁。將《商君書》又稱為“商子”,五代以后,《商君書》則主要以“商子”一名行世。

宋時,歐陽修所編的《新唐書》謂:“《商君書》五卷?!弊⒃疲骸吧眺保蜃鳌渡套印??!?16)(北宋)歐陽修等:《百納本二十四史·新唐書》(第1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409頁?!冻缥目偰俊罚骸啊渡套印肺寰?。商鞅撰?!?17)(北宋)王堯臣等撰,(清)錢東垣等輯釋:《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一)·崇文總目》(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85頁?!吨信d館閣書目輯考》:“《商子》五卷,戰(zhàn)國時公孫鞅撰……今是書具存共二十六篇,本二十九篇,今三篇亡。”(18)(南宋)陳骙等撰,趙士煒輯考:《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一)·中興館閣書目輯考》(卷四),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20頁?!端囀|書舍本郡齋讀書志》:“《商子》五卷,右秦公孫鞅撰?!狈庥谏?,故以名其書,本二十九篇,今亡者三篇?!?19)(南宋)晁公武撰,(南宋)姚應績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二)·藝蕓書舍本郡齋讀書志》(卷一一),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42頁?!吨饼S書錄解題》:“《商子》五卷,秦相衛(wèi)公孫鞅撰,或稱商君者,其封邑也?!稘h志》二十九篇,今二十六篇,又亡其一?!?20)(南宋)陳振孫:《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一)·直齋書錄解題》(卷一〇),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664頁。由上可知,宋時《商君書》主要被稱為“商子”,且篇數(shù)已由《漢志》法家類的二十九篇減少到了二十六篇,《直齋書錄解題》謂南宋時又佚一篇,故宋末時實僅存二十五篇而已?!端斐跆脮俊罚骸啊渡套印??!?21)(南宋)尤袤:《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一)·遂初堂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88頁。未標卷數(shù)作者,并將其歸入雜家類,不知何據(jù)。另《黃氏日鈔》:“《商子》者,公孫鞅之書也。始于《墾》章,督民耕戰(zhàn),其文煩碎不可以句,至今開卷于千載之下,猶為心目紊亂,況當時身披其禍者乎!”(22)(南宋)黃震:《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黃氏日抄》(卷五十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426頁。今本《商君書》以《更法》為第一章,《墾令》為第二章,黃氏所稱其始于《墾》章,不知其所據(jù)何本。除了以上著作之外,《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冊府元龜》《古今考》《事類備要》《玉?!返缺姸囝悤捕嘤袑Α渡叹龝愤M行征引。

金元時期,元脫脫《宋史·藝文志》謂:“《商子》五卷。衛(wèi)公孫鞅撰?!?23)(元)脫脫等:《百納本二十四史·宋史》(第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2413頁。馬端臨《文獻通考》:“《商子》五卷?!?24)(元)馬端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三)·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三九),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47頁。此外,元時《韻府群玉》等對《商君書》亦有較多的征引。

明時,《文淵閣書目》謂:“《商子》,一部一冊,闕。”(25)(明)楊士奇等:《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四)·文淵閣書目》(卷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67頁?!睹亻w書目》:“《商子》一?!?26)(明)錢溥錄:《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四)·秘閣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23頁?!度f卷堂書目》官制類:“《商子》一冊?!?27)(明)朱睦:《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四)·萬卷堂書目》(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88頁。《晁氏寶文堂書目》:“《商子》。”(28)(明)晁瑮:《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四)·晁氏寶文堂書目》(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627頁?!睹}望館書目》:“《商子》一本,又四本?!?29)(明)趙琦美:《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四)·脈望館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943頁。《世善堂藏書目錄》:“《商子》五卷?!?30)(明)陳第:《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五)·世善堂藏書目錄》(卷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2頁?!缎p齋書目》:“《商子》?!?31)(明)董其昌:《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五)·玄賞齋書目》(卷五),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93頁?!跺I貌貢俊罚骸啊渡套印芬粌?,五卷。范氏叢書本,漢魏叢書本、廿子全書本?!?32)(明)祈承:《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五)·澹生堂藏書目》(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03頁。《徐氏家藏書目》:“《商子》五卷,鞅?!?33)(明)徐:《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五)·徐氏家藏書目》(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31頁?!扼易g堂書目》:“《商子》一冊?!?34)(明)王道口:《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五)·笠譯堂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45頁?!秶方?jīng)籍志》:“《商君書》五卷,漢十九篇,今亡三篇?!?35)(明)焦竑撰:《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五)·國史經(jīng)籍志》(卷四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828頁。(筆者按,《漢志》法家類《商君》二十九篇,此處“十九”當為 “二十九”,脫漏一個“二”字。)縱觀明人的著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有些著作不錄作者、卷數(shù)、篇數(shù),只是列個書名而已;而有些雖列冊數(shù),但篇數(shù)、作者都無,且以一冊本居多。第二,在歸類上出現(xiàn)了新的現(xiàn)象,《萬卷堂書目》把《商君書》列入“官制”類,這在歷史上還是首次。第三,《澹生堂藏書目》出現(xiàn)了版本的記載,這在歷史上也屬首次。另外,《諸子辨》:“《商子》五卷,秦公孫鞅撰?!杓也乇径涞诙黄??!?36)(明)宋濂:《諸子辨》,北京:樸社出版社1926年版,第29頁。《少室山房筆叢》:“二《商子》。一《商鞅》二十九篇;一《商子逸書》亦號‘商子’?!?37)(明)胡應麟:《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522頁。此處所謂的《商子逸書》應是指《宋史·藝文志》中載的“商孝逸《商子新書》三卷”(38)(元)脫脫等:《百納本二十四史(第20冊)·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2414頁。一書,而不是在明代另外出現(xiàn)了一部關(guān)于商鞅學說的著作。此外《問奇類林》《山堂肆考》《丹鉛總錄》等對《商君書》亦有征引。

清時,《四庫提要》云:“《商子》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陳振孫《書錄解題》云《漢志》二十九篇,今二十八篇,已亡其一。晁公武《讀書志》則云,本二十九篇,今亡者三篇?!蹲x書志》成于紹興二十一年,既云已闕三篇,《書錄解題》成于宋末乃反較晁本多二篇?!?39)(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一),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848頁。《皕宋樓藏書志》兵家類:“《商子》五卷,明天一閣刊本,秦商鞅撰;《商子》五卷,嚴可均手抄本,秦商鞅撰?!?40)(清)陸心源:《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七)· 皕宋樓藏書志》(卷四二),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67頁。著錄了兩個版本,并將其歸為兵家類?!渡票緯也貢尽罚骸啊渡套印肺寰恚骺?。秦商君公孫鞅著,明錢塘馮觀晉叔點評?!稘h志》稱《商君》,《隋志》始稱《商子》,皆載二十九篇。今篇目二十有六,與晁氏《讀書志》合,而第二十六、二十一兩篇已有目無書。元刊外有范欽本、秦四麟本,此為吾鄉(xiāng)馮氏評本,前附《史記·商君傳》及嘉靖已末小海道人馮觀自序。天啟丙寅,觀之孫贄始序而刊行,覲有廉訪使者木印,其評點皆尚筆氣文法,而其間錯誤不能句讀者,或圈以隔之,豎以斥之,與乾隆時西吳嚴萬里枝本往往多合。”(41)(清)丁丙:《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九)·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一六),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580頁。《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與之類似:“《商子》五卷,舊抄本?!稘h志》稱商君,《隋志》始稱《商子》,皆載二十九篇。今篇目二十有六,與晁氏《讀書志》合,而第二十六、二十一兩篇已有目無書,此邑人馮知十所錄,以宋本校過。卷首有彥淵馮知十《讀書記》二。朱記?!?42)(清)瞿鏞:《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十)·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一四),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05頁?!侗Ы?jīng)樓藏書志》:“《商子》五卷,明天一閣刊本,顧王霖舊藏,秦商鞅撰?!?43)(清)沈德壽:《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十二)·抱經(jīng)樓藏書志》(卷三四),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35頁?!端囷L藏書續(xù)記》:“《商子》一卷。”(44)(清)繆荃孫:《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十四)·藝風藏書續(xù)記》(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61頁?!多嵦米x書記補逸》:“《商子》五卷,范氏二十種奇書本?!墙癖据^陳氏時又亡其一篇。而中間闕字甚多,以口代之,是書首末二篇,俱稱孝公問,公孫鞅答,使商君自著,安得在孝公后著書,及稱其謚,此必其徒所追述,而附合者所亦不免。故其間之事,有《史記》所不載云?!?45)(清)周中孚:《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十五)·鄭堂讀書記補逸》(卷二一),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93頁?!队窈椒坎貢句洝罚骸啊渡套印肺寰??!瓭h志二十九篇,宋佚其三,今有錄無書者又二篇。”(46)(清)馬國翰:《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十五)·玉函山房藏書簿錄》(卷一二),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71頁。由上可知,清人對《商君書》的作者、篇數(shù)和版本出處等情況考究得比較多,對文本的真?zhèn)?、句讀情況等也多有關(guān)注,各種信息的記錄比較完整和詳細。就其卷數(shù)而言,除了“五卷”本外,還有“一卷”本,而篇數(shù)則在清時又亡一篇,故今僅余二十四篇,現(xiàn)行本《商君書》就是承清人二十四篇而來。

二、《商君書》的成書及《商君》與《公孫鞅》的關(guān)系

在上文中我們大致梳理了《商君書》在歷朝歷代的著錄情況,但是對于它的成書問題,歷代文獻卻鮮有提及?!俄n非子》只謂“家藏管、商之法”,這里的“法”到底是指書還是指法律條文,已不可考。故那時到底有沒有一本《商君書》在流行,則不得而知,但它應該至遲在西漢初年已經(jīng)成書。因為《史記·秦本紀》在論述商鞅變法時謂“其事在商君語中”(47)(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75頁。,這里的“商君”二字固然有可能指商鞅本人而非指書,但通觀全文,指人的用法與《秦本紀》的行文風格不符。《秦本紀》在論述商鞅變法時“商君”二字只使用了兩次,除了在這里用了一次外,后面介紹他的封號時又用了一次,說他“號商君”,其余提到商鞅時一律作“衛(wèi)鞅”或“鞅”。結(jié)合后來《漢志》謂“《商君》二十九篇”,可知西漢時《商君書》被稱為“商君”,故《本紀》中的“商君”應是指書無疑。又司馬遷在《商君列傳》中說他曾讀《開塞》《耕戰(zhàn)》書,考之今本《商君書》,即有《農(nóng)戰(zhàn)》《開塞》兩篇,但“耕戰(zhàn)”與“農(nóng)戰(zhàn)”雖然詞意相近,用字卻有別。故司馬遷所見,未必就是后來的《商君書》,《商君書》此時可能尚未有固定的版本。而對《商君書》完整著錄者最早見于《漢志》,《漢志》是在劉向等人所編的《別錄》的基礎上刪補而來的,劉向等人曾對當時的書籍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整理,現(xiàn)傳書籍的許多篇章目錄都是由他們刪訂增補而來的,故《商君書》可能直到劉向時才有固定的版本。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漢志》法家類中有《商君》二十九篇,而兵權(quán)謀家類又有《公孫鞅》二十七篇,兩者不僅書名不同,而且篇數(shù)也有差異。那么,這兩者是否是同一書,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又是什么呢?后來的《商君書》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就第一個問題而言,古今學者多有人認為《漢志》中的《商君》與《公孫鞅》是同一著作,如王時潤認為今傳本《商君書》或為兵權(quán)謀家類的《公孫鞅》:

今案《漢書·藝文志·法家》有《商君》二十九篇,而兵權(quán)謀十三家中又有《公孫鞅》二十七篇?!豆珜O鞅》即《商君》,竊疑法家與兵家所載實即一書。惟篇目多寡微不同耳,然據(jù)陳振孫《書錄解題》所稱則宋本《商君書》亦止二十七篇,今本二十六篇。加入《立法》(筆者按,應為《六法》)適符二十七篇之數(shù)。安知非《商君》原書如是。(48)王時潤:《子藏·法家部·商君書卷·商君書斠詮五卷》(第七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版,第58—59頁。

此外,漢學家Robin D.S.Yates(中文名:葉山)也認為《公孫鞅》與《商君書》應該是同一書。(49)Robin D.S.Yates, “New Light on Ancient Chinese Military Texts: Notes on Their Nature and Evolution, and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Specialization in Warring States China”.T’oung Pao, Second Series, Vol.74, Livr.4/5,1988,pp.211-248.但也有許多人認為它們并非同一書,如管慶祺轉(zhuǎn)引孫星衍語謂:

《漢書·藝文志》法家《商君》二十九篇?!端逄浦尽凡o少闕。至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稱存二十六篇,南宋始亡其三。宋本陳振孫《書錄解題》又亡其一,本朝《四庫簡明目錄》亡其二?!缎碳s》《御盜》亡,存其目。則現(xiàn)行世止二十有四篇耳?!吨我酚小读⒎ā芬黄q在。唐時孫乃云,第二十七篇并亡其目,則與宋存廿六篇之數(shù)不合。其未考之寀本矣?!端囄闹尽け摇酚钟小豆珜O鞅》二十七篇,王應麟《考證》并無說,當是別人。(50)(周)商鞅撰:(清)倫明錄,(清)嚴可均校:《子藏·法家部·商君書卷·商子五卷》(第二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版,第608頁。

其意謂現(xiàn)傳本《商君書》與兵權(quán)謀家類的《公孫鞅》并非同一書,《公孫鞅》的作者當另有其人。今考王氏《漢書藝文志考證》一書,并未對《公孫鞅》有任何論述,確是沒有說它是哪個人的著作。而清人章學誠謂:“若兵書之《公孫鞅》二十七篇與法家之《商君》二十九篇名號雖異,而實為一人,亦當著是否一書也?!?51)(清)姚振宗:《二十五史補編·漢書藝文志條理》(第二冊),上海:開明書店版1937年版,第130頁。其意謂兩者的作者是同一人,但不知其書是否為同一書。姚振宗針對章氏的觀點謂:“一在法家,一在兵家,家數(shù)既殊,篇數(shù)亦異,又何用著其是否一書也?!?52)(清)姚振宗:《二十五史補編·漢書藝文志條理》(第二冊),上海:開明書店版1937年版,第130頁。其意謂兩者非常明顯不是同一書。顧實謂:“兵權(quán)謀家《公孫鞅》二十七篇,蓋非同書?!?53)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頁。張舜徽謂:“今觀《商君書》中《算地》《賞刑》《畫策》《戰(zhàn)法》諸篇中論兵之語,至為精要,知其沉研于此道者深矣?!稘h志》著錄之二十七篇,不必皆其手著,而散亡亦早,故已不見于《隋志》。”(54)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36頁。其雖不明說,但他應該認為兵權(quán)謀家的《公孫鞅》與法家的《商君》是不同的著作。然以上眾說亦只是簡單地說同異,至于其中的原委則沒有詳細的論證。

筆者認為,隨著兵權(quán)謀家《公孫鞅》的失傳,其真實情況已無法直接去考證,但通過《漢志》的著錄體例,我們或可作一些合理的推測?!稘h志·兵權(quán)謀家》:“右兵權(quán)謀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班固注云:“省《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鹖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三百五十九種,出《司馬法》入禮也?!?55)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6頁。今計其十三家實為二百七十二篇,多十三篇;省略諸家共計三百六十九篇,多十篇。劉奉世謂:“‘種’當作‘重’,‘九’下又脫一‘篇’字?!鳖檶崒Υ吮硎菊J同。(56)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6頁。陶憲曾謂:“省《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鹖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三百五十九篇重者,蓋《七略》中《伊尹》以下九篇(筆者按,‘九篇’當為‘九書’),其全書收入儒道縱橫雜各家,又擇其中言兵權(quán)謀者,重入于此?!?57)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6頁。陶氏的說法也未必準確,因為此處所收之書按其總的篇數(shù)看,明顯不是“擇其中言兵權(quán)謀者,重入于此”,而是將整本著作都收錄其中,否則不可能有這么多篇。如果篇數(shù)不同,按照后文的著錄體例也不可能會省略。由此可知,班固之所以會省去九家者,蓋因其書和其他各家中出現(xiàn)的著作完全重合,故省略不著。其所省略諸書,也并沒有完全是談論軍事的著作,它們只是部分地包括了軍事的內(nèi)容,如《管子》《孫卿子》之類。其省略不著者,也就意味著它們與之前出現(xiàn)的著作內(nèi)容重復,否則便不能省略。故無論內(nèi)容是否全部談論軍事,或是否與之前出現(xiàn)的著作內(nèi)容重復,《漢志》都有可能著錄,應該說這樣的取舍標準也符合當時學術(shù)的生態(tài)特點。因為漢人雖然把學術(shù)分為九流十家,但事實上那時各派的學術(shù)是呈開放性存在的,許多人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而轉(zhuǎn)益多師,如陳良、告子之流。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據(jù)傳也曾向道家的老子問學。所以在諸子百家之中,許多人的思想是很難用某一家思想去概括的,而應該兼具多家思想特色。故為了真實反映這種學術(shù)生態(tài)特點,《漢志》在對各家著作分類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要在不同的流派中著錄那些思想兼具多派特色的著作。而商鞅本人的思想恰好也具有多方面特點,所以有關(guān)商鞅的著作在不同的學術(shù)流派中出現(xiàn),應該是非常自然的事。孫德謙在《漢書藝文志舉例》中將此稱為“互著例”,并謂:

今考之班《志》,儒家有《景子》《公孫尼子》《孟子》,而雜家有亦有《公孫尼》,兵家亦有《景子》《孟子》,道家有《伊尹》《鬻子》《力牧》《孫子》,而小說家亦有《伊尹》《鬻子》,兵家亦有《力牧》《孫子》,法家有《李子》《商君》,而兵家亦有《李子》《公孫鞅》,縱橫家有《龐煖》,而兵家亦有《龐煖》,雜家有《伍子胥》《尉繚》《吳子》,而兵家亦有《伍子胥》《尉繚》《吳起》,小說家有《師曠》,而兵家亦有《師曠》。此其重復互見。班氏雖于六略中以其分析太甚,或有稱省者(說見前)。然于諸家之學術(shù)兼通,仍不廢互著之例。(58)(清)孫德謙:《二十五史補編·漢書藝文志舉例》(第二冊),上海:開明書店1937年版,第11頁。

故《漢志》法家之《商君》與兵權(quán)謀家之《公孫鞅》其實都應該是與商鞅有關(guān)的學說,只不過因為從不同的學術(shù)路數(shù)分類,所以把它們歸屬不同的門類。

至于其中篇數(shù)的差異,則可能和《公孫鞅》的出現(xiàn)或整理者的不同有關(guān)。對于《公孫鞅》的出現(xiàn),可能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在漢代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多種商鞅的著作,其中便存在《商君》和《公孫鞅》這兩部;第二種情況是兩者早在漢初張良、韓信第一次整理兵書時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最后一種情況是這兩者直到劉向校書時才產(chǎn)生。目前看來,第一種情況的可能性較小。因為從目前所見的文獻來看,無論《老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著作,都是一人一部的居多。他們的著作,雖然作者不一,成書時間也較長,但其要么是在未成書以前以單篇流傳,要么是在成書之后以不同的版本流傳,但事實上仍然是同一部著作,而非多部,《商君書》的情況可能也是如此。

至于第二種情況,也不是不可能的,《漢志》載:

故事實上在漢初,張良、韓信就已經(jīng)開始在各家有關(guān)軍事的著作中刪取三十五家作為定本。其實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社會上流傳的各家著作極多,而且情況十分復雜,許多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著作,固然會涉及軍事方面的內(nèi)容,也會涉及其他方面的內(nèi)容。張良、韓信作為權(quán)謀家和軍事家,其所考慮的首先應該是富國強兵,故有關(guān)富國強兵的著作肯定會在他們“刪取”的范圍之內(nèi),至于這部著作是否完整和書中篇章出現(xiàn)的先后,則未必會是他們優(yōu)先考慮的目標。但是,需要明確的是,由于商鞅所處的時代是戰(zhàn)爭頻繁、兼并激烈的年代,其在秦國推行變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富國強兵,所以他的著作與富國強兵無涉的內(nèi)容可能極少,故可能正是在這個時候,張良、韓信從有關(guān)商鞅的著作或直接從《商君》中選取了大部分篇章,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編成了《公孫鞅》。其之所以沒有繼續(xù)沿用“商君”的名號而把它改為“公孫鞅”,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因為《公孫鞅》的篇數(shù)和《商君》有差異,文本也經(jīng)過一定的整理,為了和原來的《商君》區(qū)別開來,故將其名為“公孫鞅”;二是可能因為漢初剛推翻暴秦,而秦國的殘暴一定程度上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漢人對此還耿耿于懷,故將其著作直接以名字而非爵位來命名。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上文中提到,《史記》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部叫《商君》的著作。故后來劉向等人重校群書時,劉向所據(jù)的可能是《商君》,而任宏所據(jù)的可能是《公孫鞅》,底本不同,所以兩者有篇數(shù)上的差異,但是本質(zhì)上它們同屬一書,只不過是篇數(shù)有異。

而從目前出土文獻的情況看,哪怕是同一篇文獻,兩者的內(nèi)容、章數(shù)、段落次序、語句,甚至句序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如郭店楚簡中的《緇衣》和《禮記·緇衣》篇的情況。簡本《緇衣》是戰(zhàn)國時期的文獻,傳本《緇衣》是經(jīng)漢人整理過的文獻,兩者從其內(nèi)容上看顯然是同一篇文獻,但其中的遣詞造句、篇章句序、行文詳略等都存在極大的差異。此外,清華簡《蟋蟀》與《唐風·蟋蟀》篇的情況也應與之類似?!?61)關(guān)于這兩篇文獻之間的關(guān)系詳情,參見黃效:《清華簡〈蟋蟀〉再議》,《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20年第2期。所以,西漢之前沒有經(jīng)過統(tǒng)一整理的文獻,即使是同一文獻,它們之間的差異也可能是十分巨大的。劉向之前的文獻基本沒有一個固定的版本,也可能沒有固定的次序、章數(shù),甚至句子和內(nèi)容也可能被傳播、整理者潤色。“故對于《商君》與《公孫鞅》的區(qū)別,非常有可能是由于劉向與任宏在校書時的取向有所不同造成的?!苯癖尽渡叹龝冯m然從屬法家類著作,但其中有“兵”字的便有21篇,有“戰(zhàn)”字的便有18篇,兩者相加除去重復,其涉及軍事的就占22篇,幾乎覆蓋了全書。這還不算間接談治亂的篇章,如果算入的話,除了《六法》一篇外,幾乎全書都與國家間的爭霸存亡有關(guān)。故按照以上對兵權(quán)謀家著錄標準的分析看,其完全夠格列入兵權(quán)謀家類,也完全可能會被張良、韓信選取。因此,筆者認為,雖然兵權(quán)謀家《公孫鞅》與法家《商君》在篇數(shù)上差了兩篇,其文本情況也可能有諸多差異,這也是它在《漢志》中重復被著錄的原因,但其中的內(nèi)容應該絕大部分是重合的,而且應該同屬一書。

三、《商君書》的書名和篇數(shù)問題

除了上述的成書及《商君》與《公孫鞅》的關(guān)系問題之外,《商君書》的書名及其篇數(shù)的變化同樣有待理清。我們在上文中提到,《商君書》一開始并非稱為“商君書”,《史記》稱為“商君”,《漢志》稱為“商君”和“公孫鞅”,但到了三國時期,劉備將其稱為“商君書”,這是“商君書”一名出現(xiàn)的最早記載。但值得注意的是,劉備口中的《商君書》并非歸入其所稱的“諸子”一類,而是將之和諸子及《六韜》這部兵書并列,故其所見的《商君書》或許不是漢時法家類的《商君》,因為法家類的著作亦屬諸子中的一種,沒有必要單獨列出,其和《六韜》這部兵書并列,則其屬于兵書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故劉備所見的《商君書》可能就是《漢志》中兵權(quán)謀家類的《公孫鞅》。

此外,南北朝時期梁人庾仲容《子抄》法家類謂“《商子》五卷”,這是“商子”一名出現(xiàn)的最早記載,故清人《善本書室藏書志》與《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謂《隋志》始稱“商子”的說法并不準確。上文已提到,目錄學在魏晉南北朝有了新的發(fā)展,晉人荀勖因魏人鄭默《中經(jīng)》作《中經(jīng)新薄》,將劉向班固等人的“七分法”變?yōu)椤八姆址ā?,?jīng)、子觀念在目錄學中得到加強,故在魏晉以后,《漢志》法家類的《商君》可能就逐漸變成了《商子》。我們知道,在“七分法”變?yōu)椤八姆址ā钡倪^程中,兵書與諸子常被合為一類,那么在這些合并的過程中,法家的《商君》與兵權(quán)謀家的《公孫鞅》有沒有受到影響而被重新整合了呢?由于文獻的缺乏,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根據(jù)唐初魏征等人所編的《群書治要》的情況,我們或許可以作一些合理的推測。上文中我們提到的《群書治要》中輯錄了《商君書》中的三篇,并稱之為“商君子”。筆者認為,《群書治要》輯錄的三篇,極有可能是來自與商鞅有關(guān)的兩種著作。因為從書名而言,“商君子”的書名,更像是為了行文簡潔而將“商君書”和“商子”這兩種書名合稱。詳細理由如下:第一,如果不是兩書的合稱,那么前代已有關(guān)于商鞅著作的書名諸如“商君”“公孫鞅”“商君書”“商子”之類,其在輯錄時直接沿用前面的稱法即可,又何必另造一書名叫“商君子”,既拗口也顯得多余。第二,這三篇文章應該都是與《商君書》有關(guān)的著作,同屬魏晉南北朝后目錄學上的乙部或丙部,這實際上是后世的子類。而且我們上文已經(jīng)分析,《商君》和《公孫鞅》應該多有重合之處,所以這三篇文章可能同出自這兩本書,或其中的某些篇章如《修權(quán)》和《定分》共見于這兩本書,只有《六法》一篇不同而已,故為了行文簡潔而將其合稱。第三,《群書治要》中所輯錄的《六法》一文,其引文在《修權(quán)》篇之前,但今本《商君書·修權(quán)》篇前并未缺佚,其《定分》一篇和今本《定分》篇也有數(shù)十字的差異,故這兩篇也有可能來自與今本《商君書》不同的書籍。第四,對于《商君》和《公孫鞅》何時被整合的問題,有可能是在魏晉南北朝目錄學發(fā)生變化之時,也有可能是在唐初之時。因為兩者的重復程度較大,所以后人是非常有可能再次對兩者進行刪并的,并將其稱為“商君子”,后世學者不明就里,故又將“商君子”改稱為先前已有的“商君書”或“商子”,以致兩書的源流混淆模糊了。第五,根據(jù)我們上文的分析,今本《商君書》中的絕大部分內(nèi)容都和軍事有關(guān),只有少數(shù)篇章及佚篇《六法》與軍事無涉,這或許也說明今本《商君書》或是混合了商鞅兵、法兩類的著作,或主要傳承了兵權(quán)謀家《公孫鞅》二十七篇的作品。故《商君書》書名的變化,或許反映了此書的源流情況。

而對于《商君書》的篇數(shù)問題,《漢志》法家類著錄《商君》二十九篇、兵家類《公孫鞅》二十七篇,但《子抄》時變篇為卷,已從之前的二十九篇或二十七篇變成了五卷,且兵家類《公孫鞅》已不見著錄,只有法家類的《商子》,《隋志》《見在書目》《意林》等著錄又分別出現(xiàn)“五卷本”“四卷本”和“三卷本”,但亦無具體篇數(shù),故清人《善本書室藏書志》與《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謂《隋志》所載的“五卷本”為“二十九篇”的說法并不準確。至南宋時目錄學著作才出現(xiàn)具體篇數(shù)的記載,但已剩二十六篇。南宋末年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謂又亡一篇,故南宋末年實余二十五篇,清時又亡一篇,今僅剩二十四篇而已。需要澄清的是,馬端臨《文獻通考》謂:“《周氏涉筆》曰:‘陳氏曰,《漢志》二十九篇,今二十八篇,又亡其一?!?62)(元)馬端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三)·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三九),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47頁。這里《周氏涉筆》中所稱的“陳氏”云云,當是指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今考武英殿聚珍版《直齋書錄解題》,其所記為“今二十六”篇,非“二十八篇”,上文已有引用,不知周氏所據(jù)為何本。后四庫館臣(63)(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一),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848頁。、王時潤(64)王時潤:《子藏·法家部·商君書卷·商君書斠詮五卷》(第七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版,第58—59頁。、蔣伯潛(65)蔣伯潛:《諸子通考》,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版,第361頁。、梁啟超(66)梁啟超:《飲冰室專集(四十八)·漢書藝文志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36年版,第30頁。等亦有類似的論述,他們的說法應該都是誤引《周氏涉筆》所致,如武英殿聚珍版《直齋書錄解題》無誤,則四庫館臣、王氏、蔣氏、梁氏于此處實為以訛傳訛之說而已。

那么南北朝以后的“五卷本”“四卷本”“三卷本”的《商君書》到底有多少篇呢?又是從何時開始亡佚的呢?就第一個問題而言,清人丁丙、瞿鏞認為《隋志》所載五卷本就是二十九篇,但并不準確(說見上文)。當然,歷史上主流意見還是認為《商君書》應該有二十九篇,但也有人認為只有二十七篇或二十六篇。二十七篇者如清人孫星衍、王時潤(說見上文第二部分的引文),二十六篇者如明人黃之寀,其謂:

《漢書藝文志》錄《商君》二十九篇,《正義》云《商君書》五卷,《館閣書目》,今是書具存共二十六篇,三篇亡。劍今考此本目具二十六篇同,唯中一亡篇失其目,更亡《刑約》一篇,則所亡止二篇也。豈三篇亡之說,二字偽作三與?劍叟記。(67)(周)商鞅撰,(明)黃之寀校,(清)吳廣霈校并跋:《子藏·法家部·商君書卷·商子全書五卷》(第二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版,第138頁。

我們目前見到的五卷本《商君書》為二十六篇,其中第十六篇《刑約》有目無文,而第二十一篇本來目與文并亡,但清人又根據(jù)明時施氏本補出其篇目為“御盜”。故現(xiàn)在實知的有二十六篇,其中兩篇為有目無文之作。但是后人又據(jù)唐《群書治要》輯錄出《六法》一篇,故今已知的篇數(shù)為二十七篇,黃氏二十六篇的說法和實際情況不符。另外,《館閣書目》所說的亡三篇應該是相對《漢志》的二十九篇而言,而不是說二十六篇中又亡了三篇,黃氏此處應該是會錯了意,故疑“三”為“二”。

我們在上文中提到《晉書·庾峻傳》中出現(xiàn)了“六蝎”一詞,其不見于今本《商君書》,唐李商隱亦曾作有《虱賦》與《蝎賦》,清人徐炯謂:“晉《庾峻傳》:‘唯有處士之名而無爵列于朝者,商君謂之六蝎。’然則‘六虱’‘六蝎’并出商君之書,義山所以賦此二物也。”(68)(唐)李商隱、(清)徐炯箋注:《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李義山文集箋注》(卷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711頁。清錢熙祚據(jù)此懷疑《商君書》中另有一篇關(guān)于“六蝎”的佚文:“今檢《靳令》《弱民》二篇,并有六虱而無六蝎,豈蝎誤為虱耶?抑逸篇中別有六蝎之文耶?”(69)(周)商鞅:《子藏·法家部·商君書卷·商子五卷》(第三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版,第128頁。錢氏的推測不無道理,但根據(jù)后世中出現(xiàn)的引文情況,“六蝎”一詞屬《晉書》誤引的可能性較大。唐杜牧在《書處州韓吏部孔子廟碑陰》一文中謂:“彼商鞅者,能耕能戰(zhàn)能行其法,秦基為強,曰:‘彼仁義,虱官也,可以置之?!?70)(唐)杜牧:《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樊川集》(卷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462頁。而《商君書》中談到“虱”的一共有兩處,其中《去強》篇以“歲”“食”“美”“好”“志”“行”為“六虱”,(71)周立昇等:《商子匯校匯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155頁。《靳令》篇又謂“六虱:曰禮樂;曰《詩》《書》;曰修善,曰孝弟;曰誠信,曰貞廉;曰仁義;曰非兵,曰羞戰(zhàn)?!?72)周立昇等:《商子匯校匯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426頁。杜氏之語,雖不見于今本《商君書》,但其意當出自《靳令》篇,因為《靳令》篇已明確將“仁義”列為“六虱”之一,杜牧可能只是取其意而已。又五代時期徐鍇在《說文解字系傳》中引《商君書》謂“鍇按,《商子》曰:‘有敢剟定法令者死。’”(73)(五代)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卷八),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30頁?!俺煎|曰,《商子》論兵曰:‘怨如鉅鐵?!?74)(五代)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卷二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761頁。今本《商君書·弱民》篇即有論楚國之兵謂“宛鉅鐵釶”(75)周立昇等:《商子匯校匯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687頁。,故徐鍇此處所引的“怨”或應作“宛”。由杜牧和徐鍇的情況可知,古人在引用古書時未必是一字不漏地引用,而是取意的可能性較大。故《晉書·庾峻傳》中的“六蝎”或為錯引“六虱”所致。故考古今佚文,其實不能有超出二十七篇者,至于它實際的篇數(shù)情況,則由于文獻缺乏不得而知。

而對于《商君書》是從何時開始亡佚的問題,亦有南宋和五代兩種說法。上文提到的孫星衍就認為隋唐時期《商君書》并未缺佚,其缺佚當自南宋時始。朱師轍則認為:“魏征《群書治要》引《商子·修權(quán)》(筆者按,當為《商君子·修權(quán)》)篇前有《六法》篇,宋本已無此篇。知唐時《商君書》尚完全,諸篇之失當在唐末五季之亂矣?!?76)朱師轍:《子藏·法家部·商君書卷·商君書解詁五卷附錄二卷》(第七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版,第325—326頁。其認為缺佚當在五代時,比孫氏的南宋說要早。但以上說法或都有待商榷,因為據(jù)筆者搜羅,宋廖瑩中在《東雅堂昌黎集注》中謂:“諸本‘虱’作‘風’,今從唐杭荊公洪謝本云:‘《商君》二十六篇,大抵以仁義禮樂為虱官,曰:“六虱成俗,兵必大敗?!薄?77)(唐)韓愈、撰,(南宋)廖瑩中注,(明)徐時泰編:《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東雅堂昌黎集注》(卷六),上海: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41頁。后經(jīng)朱熹考異,把“杭荊公洪謝”改為“杭謝公里謝”,(78)(唐)韓愈、撰.(南宋)朱熹考異,(南宋)王伯大音釋:《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第652冊)·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傳一卷》(卷六),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版,第63頁。但對其前綴“唐”字并無改動,而此處的“唐”字應是指唐時人之意。廖瑩中本人為南宋時的藏書家、刻書家,其所記當有所本;朱熹為一代文宗,見識也應廣博,其兩人對此并無異議,故《商君書》在唐時可能已是二十六篇,而不必等到五代或南宋之后。又我們雖然知道杭謝公為唐時人,但已經(jīng)不知其具體生活在唐代何時。但韓愈本為唐朝中后期人物,而其生活的時間不可能早于韓愈,故其為唐代后期人物無疑。因此,我們推測五卷本《商君書》的缺佚時間應該在韓愈之后、五代之前的唐代末年。至此,我們對《商君書》的書名、篇數(shù)及何時開始亡佚的問題也大致作了梳理。

四、結(jié) 語

綜上所述,就歷代的著錄情況而言,雖然各代能見到著錄的資料的多少有異,但《商君書》的源流是清晰的。應該在韓非之前就已經(jīng)有商鞅學說的出現(xiàn),否則《韓非子》中的說法就無從談起,其成書則應該至遲在西漢初年或秦朝時期,其有固定的版本,則可能要等到劉向校書之后?!稘h志》中出現(xiàn)了兩種與商鞅有關(guān)的著作,一為法家類二十九篇的《商君》,另一個為兵權(quán)謀家類二十七篇的《公孫鞅》,而根據(jù)漢代對書籍的整理情況、《漢志》的著錄體例、劉向校書時的情況和今本《商君書》的內(nèi)容特點,我們對《公孫鞅》一書的緣起作了探討,并認為雖然兵權(quán)謀家《公孫鞅》與法家《商君》在篇數(shù)上差了兩篇,其文本情況也可能有諸多差異,但其中的內(nèi)容應該絕大部分是重合的,其之所以會被重復著錄,可能是由于兩者的版本不同。而就其書名的流變而言,《漢志》法家類稱之為“商君”,兵權(quán)謀家類稱之為“公孫鞅”,三國時劉備稱之為“商君書”,南北朝時“商君書”和“商子”都有,《群書治要》中又出現(xiàn)了混合兩者的“商君子”,唐代主要以“商君書”一名行世,五代后又主要以“商子”為主,其書名凡數(shù)變?!吧套印钡某霈F(xiàn)可能和經(jīng)、子學術(shù)的分化以及目錄學中分類方法發(fā)生了變化有關(guān)?!渡叹龝返钠聝?nèi)容也可能在魏晉南北朝目錄學發(fā)生變化之時或在唐初之時重新經(jīng)過整合。而就其篇章數(shù)目而言,《漢志》法家類著錄為“二十九篇”,兵家類著錄“二十七篇”,南北朝時期為“五卷”,隋唐時有“五卷”、“四卷”、“三卷”本,明時又有“一冊”和“一卷”本,南宋晁公武時存二十六篇,后至陳振孫時又亡一篇,清時又亡一篇,最終余二十四篇而已。根據(jù)一些新材料,我們把《商君書》開始缺佚的時間推測為韓愈之后的唐代末期。我們后來雖然發(fā)現(xiàn)了一些佚文,但屬于古人誤引的可能性較大。而就其分類而言,《漢志》將其列為法家和兵權(quán)謀家,其后主要被列為法家,但宋時又曾被列為雜家,明時又曾被列為官制類,清時又曾被列為兵家。至此,我們就對《商君書》的源流情況大致作了一個梳理。

由《商君書》的源流情況我們也可以略窺先秦古書流傳的崖略?!渡叹龝繁緛響撌菓?zhàn)國時期的文獻,但是由于當時古書多以單篇流傳,而且《商君書》中的許多篇章產(chǎn)生較晚,所以《商君書》的成書可能相對較晚,而從漢代的情況來看,其可能晚至劉向時才有固定的版本。那么在擁有固定版本之前,《商君書》的內(nèi)容是否一成不變呢?這恐怕未必,因為單從書的篇名來看,《淮南子》所稱的《啟塞》,司馬遷所稱的《耕戰(zhàn)》,都未見于今本《商君書》,今本《商君書》將《啟塞》變成了《開塞》,將《耕戰(zhàn)》變成了《農(nóng)戰(zhàn)》。既然篇名可以改變,那么內(nèi)容也未必不可改變,但是無論是“啟塞”還是“開塞”,“耕戰(zhàn)”還是“農(nóng)戰(zhàn)”,它們的意思大概一致。當然其他篇章也可能產(chǎn)生完全不一致的改變,這點由于文獻的失傳我們已無法辨別。那么在有了固定版本以后是否也會發(fā)生改變呢?我們知道,《商君書》在漢時不稱“商君書”,而是稱為“商君”,據(jù)《漢志》所載有二十九篇,但是漢代以后《商君書》的書名和篇數(shù)都發(fā)生了變化,那么它的內(nèi)容也是否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fā)生一些變化呢?這不是不可能的,《群書治要》中《定分》篇的內(nèi)容和傳世本中《定分》篇的內(nèi)容就不盡相同,證明唐時它的文本內(nèi)容仍然處在變化之中,只是這種變化的幅度可能比擁有固定版本之前要相對小一些而已。這就給我們以下啟示:第一,我們在對古代一些文獻進行研究時,必須承認文本的內(nèi)容可能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而且這種變化應該并不拘于某一朝代。第二,我們在處理古代文獻,特別是先秦文獻時,不能輕易根據(jù)個別的字詞就認為它是真,或偽,這種做法在當今學界頗為流行,而應該綜合多方證據(jù)進行判斷。像上面我們所舉的“耕戰(zhàn)”與“農(nóng)戰(zhàn)”一詞一樣,雖然“耕戰(zhàn)”一詞可能出現(xiàn)得晚些,但是它的意思和“農(nóng)戰(zhàn)”甚為接近,司馬遷用“耕戰(zhàn)”來代替“農(nóng)戰(zhàn)”可能只是想把它變得更為通俗而已,這點在司馬遷的《史記》那里是常有的事,而非涉及內(nèi)容的真?zhèn)涡?,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考察《商君書》源流的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法家中華書局書目
推薦書目《初春之城》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潛心磨礪 精益求精
陸費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論
淺談中華書局企業(yè)文化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
小小書法家
《全國新書目》2009年1月薦書榜
静乐县| 和龙市| 巴楚县| 榆社县| 隆化县| 甘孜县| 宝山区| 宝鸡市| 仙游县| 兰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嘉定区| 安岳县| 澄城县| 东辽县| 芦溪县| 烟台市| 宁陵县| 沂南县| 阳谷县| 鹿邑县| 莱阳市| 信宜市| 宣恩县| 郸城县| 土默特左旗| 南靖县| 崇文区| 小金县| 太和县| 阜平县| 永昌县| 阜阳市| 托里县| 梓潼县| 武清区| 滨州市| 水城县| 深泽县| 和林格尔县|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