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曉
【摘 要】哥特小說對死亡、性、暴力等黑暗、禁忌題材的赤裸表現以及它的恐怖美學,深刻影響了當代以視聽為主的哥特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它在精神上追求中世紀的陰郁、虛幻和鬼魅。①哥特電影更是與哥特文學一脈相承。②哥特文化常常通過將恐怖發(fā)揮到極致來達到對現實不滿的宣泄,不論是哥特文化下的電影還是電視劇,都是如此?!段砣沼洝纷鳛槊绖≈械目植绖〖瑢⒏缣匚幕l(fā)揮到了極致:荒廢的教堂、森林、墓地等能夠營造恐怖氛圍的場景,瘋狂、失去理智、變態(tài)的人物行為以及心理,哥特中的惡魔及超自然元素等存在于大多數的人物角色當中,借助這些人物形象結合場景的分析,來了解這類劇集創(chuàng)作的意義,并推動恐怖劇集更深遠的發(fā)展。
【關鍵詞】哥特文化;人物形象;人物心理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6-0012-02
恐怖劇集的創(chuàng)作除去情節(jié)創(chuàng)作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外,常常以恐怖的氛圍塑造、強烈的視聽來達到恐怖的目的,人物角色塑造則是創(chuàng)作者常常忽視的極其重要的元素,不論是經典恐怖電影《沉默的羔羊》里的漢尼拔,還是《閃靈》中的杰克,他們都成為了恐怖電影里的典型人物形象和觀眾觀影后記憶最深的點,可見經典的人物角色塑造不論在恐怖電影中還是在恐怖劇集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人物的“黑暗”形象塑造
在哥特文化劇集中,“黑暗”角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們外貌看起來陰沉、陰郁,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段砣沼洝分械男值芏?,弟弟斯特凡是一個溫柔、善良的人,在劇集中這個人物講話的方式總是循循善誘,對待女友溫柔體貼,與其相反的“黑暗”角色哥哥戴蒙是一個自私、令人恐懼的人,在與其他人對話時直接、干脆、不拖泥帶水,對待深愛的人是隱忍又深情的,他常常隱藏自己的情感。埃琳娜和斯特凡的性格相近,而凱瑟琳和戴蒙的性格相近,后者比前者的人物形象塑造更加復雜,更加立體,因為哥特文化影響下的劇集中,“黑暗”形象人物的塑造都反映了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反映的是美國當下社會中人們在社交活動時的焦慮、不安,他們渴望能夠將自我主義、個人主義發(fā)揮到極致,像戴蒙一樣只追求自我的快樂和歡愉,但是道德底線、社會規(guī)范不允許他們隨心所欲,社會要求他們學會融入群體,這樣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與撕扯,在兩種極端的角色之間的對話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例如一場戲中,斯特凡正要教會剛轉化為吸血鬼的薇姬如何做到不吸取人類的血、不肆意妄為,做一個克制的吸血鬼時,戴蒙坐在另一側,三人形成一個三角形,看似是針對薇姬的對話,實則是兄弟二人之間對于需要人性和丟掉人性之間的討論。不過,戴蒙身上籠罩著光線,斯特凡是側光,他的半邊臉處于黑暗中,而薇姬身上則沒有燈光,從這場戲的打光也可以看出,戴蒙雖然做事風格是陰暗的,但是他對于如何成為一個吸血鬼,顯然更加明智,而斯特凡的半邊黑暗,就意味著他內心的黑暗一直存在,他總是過度壓抑自己,讓自己痛苦地抵抗著內心的黑暗,一個是黑暗的釋放,一個是黑暗的壓抑;一個是對哥特文化外在的演繹,一個是對哥特文化的抗拒,也就意味著他們內心對于恐懼的認知程度。戴蒙更加能夠直面恐懼,斯特凡在躲避、逃避恐懼??梢哉f,人物“黑暗”的塑造,同時也是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反映,以及現實世界人們對于恐懼的看法在熒幕中的展現。
在超自然的吸血鬼人物背景設定中,他們的本性也比普通人要放大很多倍,例如埃琳娜成為吸血鬼以后對感情追求的態(tài)度,以及對于娛樂生活的放肆享受,都不再受到人類身份的制約,很多從人類成為吸血鬼的人,在劇集中都變得更加放肆,不再循規(guī)蹈矩,甚至性情大變,做著令人害怕或者十分變態(tài)的殺戮行為。他們代表著哥特文化催生的人物角色,他們代表了社會中壓抑的人群,他們通過吸血鬼這一身份的轉化,宣泄出在生活不公對待下的憤懣,又或者是不滿生活中繁文縟節(jié)所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例如,吸血鬼在這部劇集中還賦予了便捷的可以操控普通人意識的技能,這樣就免去了生活中許多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一旦有人因為殘酷的現實悲痛或者消失、死亡,吸血鬼就可以讓那些人忘記痛苦,改變記憶,依靠這種超自然能力,讓人們逃離現實,過著虛假的幸福生活。
而吸血鬼的形象在這部劇集中不同于《暮光之城》中的吸血鬼那樣冷艷、美麗,他們變身時會變得恐怖、驚悚,像一個兇殘、丑陋的野獸,神出鬼沒,大多數站在場景的陰暗面,側光讓人物角色更加“黑暗”。這部劇集中的吸血鬼本身又是一個無法借助道具在陽光下生存的生物,他們的生存本身就是見不得光的,因為他們無視規(guī)則、無視生命、肆意妄為,他們所代表的不僅僅是現實生活那些物化的令人恐懼的事物,也代表著人們因內心的恐懼所產生的幻覺。而美國這樣一個槍戰(zhàn)時有發(fā)生的國家,人們對于社會治安的不滿,也體現在吸血鬼的身上,他們渴望自己可以強而有力地對抗所有的敵人,如在劇集中吸血鬼十分強壯而迅捷。又或者害怕社會中不時出現的像吸血鬼一樣的恐怖分子,例如劇集中吸血鬼總是滿嘴鮮血,“血腥”總是彌漫在整個“黑暗”的深夜。同時,人們也擔心隨時隨地發(fā)生的死亡與悲痛,讓活著的人們產生更大的心靈創(chuàng)傷,這些有著心靈創(chuàng)傷的人們也就開始幻想、開始渴望能夠拯救自己心靈的事物出現,于是寄托于吸血鬼有一種能夠令人遺忘并幸福的技能。這就是社會文化外化于“黑暗”形象的表現。
二、人物的“變態(tài)”心理塑造
在《吸血鬼日記》中常常有肆意的殺戮,在面對普通人的死亡時無動于衷,對于永生的吸血鬼來說,死亡更是一個他們渴望的事情,他們渴望生老病死,也常常出沒于危險、荒涼的地帶,肆意綁架、恐嚇、殺戮、控制任何一個無關的路人。這與普通人的想法都是相背離的,同時也背離了現實社會的法律與道德規(guī)范。他們代表了現實生活中一些無法控制自己的人,或為了自己更高的追求而不顧他人感受的人,又或者他們只是每一個人內心臆想的恐懼與邪惡的具像化,這也就是人物的“變態(tài)”心理中對于死亡的極端看法。
在哥特文化中對生存和死亡的思考,看似過于直觀和露骨,實則是十分虛無縹緲和烏托邦的,他們的眼中愛是遠遠超越生與死的,愛是可以戰(zhàn)勝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即使人物角色的形象極度“黑暗”,行為極度暴力,心理十分“變態(tài)”,但人物對于愛執(zhí)著的追求以及忠誠、偉大的看法,是十分打動大眾,并令人欽佩的。例如,戴蒙是一個看起來自私、無視于常人性命的人,但他對于真愛極為衷心,他可以為了自己所愛做任何沒有人性的事情,即使被人唾罵。這樣極端的愛,同時也是隱匿的、克制的愛,也成為了這個角色更打動人的重要元素。哥特文化中黑暗而隱忍的人物形象,與其“變態(tài)”心理的背后,更多是人物悲傷與難言之隱。戴蒙殘忍的背后是他慘痛的過去,這樣的心理既是一種對現實的控訴,也是劇集在為這樣的人物所代表的現實人群進行剖析。
與此同時,《吸血鬼日記》里的吸血鬼是嗜血的野獸,他們從不向任何人隱瞞自己真實的喜惡,他們關閉了自己的人性,強調的是他們的人性讓他們變得優(yōu)柔寡斷,讓他們不再重視和關心身邊的事物,這是一把雙刃劍,同時也是通過這樣接近瘋狂的殘酷行為來諷刺那些極度掩蓋自己、極度虛偽的人。因此,人物角色“變態(tài)”心理的塑造也是人物對于社會大眾存在的問題更加深刻的反映與剖析。
三、人物心靈的升華與宣泄
哥特文化中人物形象恐怖的塑造,打破禁忌的行為,都在控訴著現實社會的部分文化現象,例如美國根深蒂固的階級文化、貴族文化。薇姬渴望能夠融入泰勒的家庭,成為一個高貴的“公主”,然而美國深入骨髓的貴族文化和巨大的貧富差距,讓這樣一個貧窮的女學生得不到喜歡的人的珍惜,以及其家人的正視,而正是她從普通人變成了吸血鬼以后,她可以真正擁有超乎常人的力量,能夠讓看不起她的人都畏懼她,讓自己不再頹廢,真正自信且享受生活,但這又是十分諷刺的,她只能借助這樣令人恐怖的形象,才能讓所有人臣服于她,能夠正眼看她,創(chuàng)作者通過這樣的小人物來傳達對種族歧視、身份歧視、階級和貴族文化的不滿。同時這又是一種對現實社會不良現象的反映,揭示人性的異化和扭曲③。同時現實生活不存在的虛擬人物也是一種人物心靈升華的追求。往往虛幻的事物是人類心靈的反映,劇集將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心靈反映到熒幕上以后,并進行了升華,在這個熒幕的世界里,人類心靈所追求的事物都被放大且物化,當現實生活虛無縹緲的想象、幻想,被影視物化為肉眼可見的事物時,對于受眾的沖擊更大,心靈震撼與啟發(fā)更加直觀和明了。凱瑟琳是一個自信、自由、勇敢追求愛情的女人,但是她用超自然的方式獲得了自己的愛情,而不是真實生活中愛情獲得的方式,也就意味著她的愛情是虛無縹緲、不真實的,她的驕傲背后是不為人知的悲劇以及心酸,她需要通過控制他人的技能、手段來幫助自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哥特文化對社會人群心靈的探索更是雙面的,是與極端外在行為恰恰相反的,《吸血鬼日記》中邦尼和她的外婆都是女巫,她們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是擁有這種能力對她們來說不是一件好事,而是十分嚴肅和需要認真對待的事情。吸血鬼的永生和強壯,換來的是無聊透頂的生活,以及看著愛人離去卻無能為力,孤獨地活在世上,他們令人恐慌或羨慕的能力,都是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才換來的,能夠成為吸血鬼群里或女巫群里的掌控者,都是在內心對于強大力量的控制和壓抑,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擁有任何超自然的能力都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而想要生存下去,遵循規(guī)則和自然規(guī)律更是必要的,不論人物角色多么強大,在大自然的面前,他們都需要低頭,哥特文化下的人物再殘忍、變態(tài),也都會在自然規(guī)律下受到懲罰,或者換取代價。
哥特文化最擅長通過“黑暗”的形象與變態(tài)的心理來塑造人物,讓這些人物從細節(jié)展現他們溫柔、脆弱、可愛的一面,哥特文化下的人物總是被人嫌棄甚至唾罵,但是當這些人物散發(fā)出愛的時候,更能感染觀眾。他們的心靈所具有的兩面性讓這些人物更加立體,他們看世界的方式更加全面。
注釋:
①劉怡.哥特建筑與英國哥特小說互文性研究(1764-1820)[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76.
②劉怡.哥特建筑與英國哥特小說互文性研究(1764-1820)[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78.
③朱虹.狄更斯小說欣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