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明
閑覽看到一幅漫畫:“男主角”正使勁地拍馬。旁綴說明詞:“看風使舵,拍馬吹牛,也出人才。而且在歷史上也是最紅火的人才。”此言不虛。成功學為二十世紀初發(fā)軔,而溜須拍馬成為一門“顯學”久矣!
“溜須”“拍馬”乃兩個典故。自何而來?前者來自宋朝名相寇準,說名丁謂者受寇準提攜,遂非常恭順。進餐時寇準胡須沾上了飯粒,丁謂忙上前小心順下,謂之“溜須”。“拍馬”則從元朝蒙古族民俗演化為阿諛奉承之“慣招”。說到“溜須拍馬學”,不能不提到一位名人:高俅?!端疂G傳》是這么記載的——
他“解膝下場,才踢幾腳,端王(后宋徽宗)喝采。高俅把平生本事都使出來,奉承端王。端王大喜……”
就這樣,一個“問題青年”,憑“蹴鞠”手段,給自己帶來了做夢都不敢企及的前程。
按“溜須拍馬學”考量,該給高俅“蹴鞠”評一個“段位”了。今古縱觀,疑義相析,“溜須拍馬學”博大精深,是分幾個層次的,套用今天的標準亦可用職稱區(qū)分之。
高俅“蹴鞠”應(yīng)評甚“職稱”?
高俅這類最多只能混上“中級職稱”。若何?因為憑一腳高超的“鴛鴦拐”,得到端王的青睞,應(yīng)屬有一定技術(shù)含量,過程也似乎回腸蕩氣,但他是被動上陣,屬于天上掉餡餅型的。
誰是“高級”?清代學者袁枚,聰敏過人,二十多歲就任縣令。赴任前向恩師尹文端辭行,尹問:“你此去都準備了什么?”袁答:“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崩蠋煵粣偅骸澳贻p輕就搞這一套?要勤政務(wù)實呀。”學生忙回應(yīng):“您有所不知,如今人們都喜歡高帽,像您這樣不喜歡奉承的人鳳毛麟角呀!”尹甚悅。袁別后笑謂:“帽子送出一頂,還剩九十九頂了?!?/p>
請看,給你戴了高帽,你還渾然不覺飄飄然,這就甚得拍馬術(shù)之妙了,評個“高級”,名符其實吧。
毫無疑問,溜須拍馬,投其所好,甚至以售其奸,也是一種社會病。重癥患者若古之趙高者,以“善拍(馬)”而令秦敗,實屬罄竹難書!另一方面,楚王好“細腰”,自然“宮中多餓死”;徽宗好“蹴鞠”,自然朝野多“高俅”。可嘆,拍馬者于今并未絕跡也。于此,可嘆更當可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