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進東
精彩的人物描寫總能瞬間吸引讀者的眼球。同學們若能深諳此道,抓住人物的特點,善于鋪排,妙筆生花,讀者定會有閃光燈在眼前一閃而過的感覺。如何達到這種效果呢?有以下三種描寫方法可供大家借鑒。
一、用連貫的動詞呈現(xiàn)畫面感
過了一會兒,張四歪歪扭扭走進屋,把七塊銀元“嘩”地往臺子上一碼。這下比按鈴還快,蘇大夫已然站在張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張四的胳膊放在臺子上,捏幾下骨頭,跟手左拉右推,下頂上壓,張四抽肩縮頸閉眼呲牙,預備重重挨幾下,蘇大夫卻說:“接上了?!碑斚卤阃可纤幐啵瑠A上夾板,還給張四幾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藥面子。張四說他再沒錢付藥款,蘇大夫只說了句:“這藥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節(jié)選自馮驥才《俗世奇人·蘇七塊》)
描寫人物做一件事,可以用一系列的動詞來表現(xiàn),即把一個大動作分解成幾個小動作。上文描寫了民國初年天津衛(wèi)正骨拿踝的頭牌大夫“蘇七塊”給貧窮的三輪車車夫張四接骨的場景。本段文字中,作家精妙的動作描寫頗為形象:“挽”“放”“捏”“拉”“推”“頂”“壓”這一連串動詞,既是對蘇七塊精湛醫(yī)術的正面描寫,也為下文表現(xiàn)這位“俗世奇人”的惻隱之心埋下伏筆。此外,這段文字的畫面感特別強,讀者在看這段文字時,會從蘇七塊的行醫(yī)過程聯(lián)想到武俠電影里高手出招的畫面——可敬又可笑,頗具喜劇感。
二、用夸張的語言傳達幽默感
下棋不能無爭,爭的范圍有大有小,有斤斤計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節(jié)而眼觀全局者,有短兵相接作生死斗者,有各自為戰(zhàn)而旗鼓相當者,有趕盡殺絕一步不讓者,有好勇斗狠同歸于盡者,有一面下棋一面誚罵者,但最不幸的是爭的范圍超出了棋盤,而拳腳交加。有下象棋者,久而無聲音,開門視之,屋不見人,原來他們是在門后角里扭做一團,一個人騎在另一個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車呢。被挖者不敢出聲,出聲則口張,口張則車被挖回,挖回則必悔棋,悔棋則不得勝。
這段文字出自文學大家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下棋》。其中,“二人嘴里奪車”的場面描寫得十分精彩,令人在大笑之余拍案叫絕。
作文就是說話,生活中說話逗趣的人總是受人歡迎的,作文語言也要“逗”一些才會備受青睞。同學們在表達情感時,可以刻意用一些夸張的非常態(tài)詞語進行表述。如上文中,作者將“趕盡殺絕”“好勇斗狠”“同歸于盡”這些程度較重的詞語拿來描述生活中“下象棋”這種普通游戲,自然就放大了幽默表達的語言效果。
三、用排比式的描寫升級立體感
有一種人我最不喜歡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養(yǎng)的人。殺死他一大塊,或是抽了他一個車,他神色自若,不動火,不生氣,好像是無關痛癢,使你覺得索然寡味。君子無所爭,下棋卻是要爭的。當你突襲對手,將軍抽車時,對方的頭上青筋暴露,黃豆般的汗珠一顆顆地在額上陳列出來,或哭喪著臉作慘笑,或咕嘟著嘴作吃屎狀,或抓耳撓腮,或大叫一聲,或長吁短嘆,或自怨自艾念念有詞,或一串串地噎嗝打個不休,或紅頭漲臉如關公,種種現(xiàn)象,不一而足。
立體感是一種什么感覺?簡單說就是描寫不只停留在平面上,而是多角度下筆,寫出層次感與縱深感,就像電影中的搖鏡頭和跟鏡頭一樣,此時就需要對人物進行排比式的描寫。如上面的文字中,梁實秋先生一口氣用了八個“或”字,把下象棋時劣勢一方的痛苦不堪的窘態(tài)寫得繪聲繪色、惟妙惟肖,讓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這就是排比式描寫的力量。
【課文鏈接】
衛(wèi)生員讓人抬了一口棺材來,動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進棺材去。新媳婦這時臉發(fā)白,劈手奪過被子,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自己動手把半條被子平展展地鋪在棺材底,半條蓋在他身上。衛(wèi)生員為難地說:“被子……是借老百姓的?!?/p>
“是我的——”她氣洶洶地嚷了半句,就扭過臉去。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里晶瑩發(fā)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征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
(節(jié)選自茹志鵑《百合花》)
茹志鵑在《百合花》中的人物動作描寫同樣精彩。當通訊員犧牲后,面對衛(wèi)生員要“動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的舉動,新媳婦“臉發(fā)白”“劈手奪過被子”“狠狠地瞪”“氣洶洶地嚷”,這些動詞性詞組,寫出了新媳婦內心對小同志的敬仰和珍視,不希望小同志冷冰冰地下葬,也暗含著她對一開始沒有借給小同志被子、沒給小同志縫好衣服的歉疚與遺憾,成功地塑造出了一個愛黨愛軍、勇于奉獻、善良的新媳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