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菊,張 強,韓 超,李金印
(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四川分院,四川成都 610000)
為進一步改善岷江、沱江流域水環(huán)境質量,四川省環(huán)境保護廳、四川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聯合發(fā)布了四川省強制性地方標準《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 51/2311—2016)。規(guī)范規(guī)定,重點控制區(qū)域內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執(zhí)行規(guī)范中表1標準。該標準優(yōu)于一級A,接近地表IV類。
某改良AAO污水處理廠原有規(guī)模為5×104m3/d,出水水質為一級A。根據上位規(guī)劃和實際進水量,急需擴容,擴建規(guī)模為2×104m3/d,擴容后總規(guī)模達到7×104m3/d。出水執(zhí)行《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根據近年數據,2015年、2016年第三季度進水水量分別為5.30萬t/d和5.33萬t/d,超過設計規(guī)模5萬t/d,污水處理廠存在超負荷運行的情況;2017年三季度和四季度水量分別為5.50萬t/d和5.26萬t/d,超負荷運行狀態(tài)較前兩年加重。污水處理廠2015年—2017年進水水量如表1所示。
表1 實際進水水量Tab.1 Practical Influent Quantity
污水進水顏色異常,呈墨綠色,含動植物油,生化池好氧區(qū)有大量泡沫,厭氧缺氧區(qū)活性污泥成片上浮,圖1為現場進水情況。
圖1 現場進水情況Fig.1 Diagram of Water Inflow
2015年、2016年污水處理廠進水COD均明顯高于2017年,2017年進水COD減小,可能是環(huán)保督查較嚴使企業(yè)偷排減少。污水處理廠2015年—2017年實際進出水水質(年均值)如表2所示。
表2 實際進出水水質Tab.2 Practical Influent and Effluent Quality
原污水處理廠出水基本能滿足一級A標準,提標后出水需執(zhí)行《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設計進出水水質如表3所示。
表3 設計進出水水質Tab.3 Designed Influent and Effluent Quality
注:括號內為溫度≤12 ℃時的排放限值
現狀污水處理廠以改良AAO工藝為主,工藝流程為“粗格柵間及提升泵房+細格柵間及曝氣沉砂池+改良AAO生化池+網格絮凝池及斜管沉淀池+接觸消毒池”。目前,該污水處理廠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污水處理廠經常超負荷運行,現狀設施處理能力不足,急需擴建污水處理廠規(guī)模,盡可能實現不停產改造。
(3)原生化池缺氧段停留時間為3.1 h,不能充分反硝化;原混合液回流比為100%~200%,脫氮效率不夠高;原鼓風機曝氣量較小,氣水比約為5∶1,硝化反應不充分。
(1)一級處理增設平流初沉池
針對因工業(yè)污水偷排導致污染物增加,構筑物負荷波動過大的情況,設置平流初沉池。
(2)減產提標、強化二級處理
為滿足新的出水要求,對原生物池提出減產提標的思路,通過減少原生物池的處理水量,降低污染物負荷,從而提升出水水質。將減少的處理能力納入到新建生物處理池中,使總規(guī)模達到7×104m3/d。
提標后,原生化池部分設計參數已不能滿足新的水質要求。需調節(jié)以下設計參數:①降低生化池進水量,從5萬t/d降至4萬t/d,增加水力停留時間,保證缺氧段停留時間大于4 h;②將內回流比從100%~200%增加至300%~400%,提高脫氮效率;③增大好氧池曝氣量,將氣水比從5∶1提高至7∶1,使硝化反應更充分。
(3)增加后續(xù)處理單元
同時,增設深度處理設施,進一步去除TP和SS。
根據改造思路,本次提出3個方案進行技術比選。①硝化生物濾池+高密度沉淀池+回轉式精密過濾;②MBR膜池;③后置好氧生物膜池+高密度沉淀池+回轉式精密過濾。方案比選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方案③具有出水水質穩(wěn)定、運行費用低、維護管理方便、抗沖擊能力好和設備利用率高的優(yōu)點。因此,推薦采用“后置好氧生物膜池+高密度沉淀池+回轉式精密過濾”工藝。
綜上,本項目采用“平流初沉池+改良AAO生化反應池+后置好氧生物膜池+高效沉淀池+精密過濾”工藝。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水質削減如表5所示。
表4 方案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Schemes
圖2 工藝流程圖Fig.2 Flow Chart of the Project
表5 水質削減表Tab.5 Reduction Scheme of Water Quality
注:括號內為溫度≤12 ℃時的排放限值
項目主要工程內容如表6所示。主要構筑物包括細格柵及曝氣沉砂池、平流初沉池、改良AAO生化池、二沉池、中途提升泵站、后置好氧生物膜池、高效沉淀池、精密過濾池等。
(1)粗格柵井及污水提升泵房
經復核,原土建滿足提標擴容需要,設備不滿足備用需求。污水提升泵房需增加1臺潛水泵作為備用。
表6 主要設計參數Tab.6 Main Design Parameters
潛水泵Q=480 m3/h,揚程H=19 m,水泵功率N=45 kW。
(2)細格柵及曝氣沉砂池(新建1組)
原有1座細格柵曝氣沉砂池,再增加1組細格柵曝氣沉砂池。尺寸為30.6 m×8.2 m×7.33 m,半地下式,深度為3.38 m。
細格柵過柵流速Vmax=0.62 m/s;曝氣沉砂池水平流速為0.1 m/s,有效沉淀區(qū)HRT=6.46 min,砂斗HRT=2 d,曝氣量為0.2 m3空氣/(m3污水)。
(3)平流初沉池(新建)
新建1座平流初沉池,分4組。尺寸為44.2 m×40.7 m×6.5 m,半地下式,平均水深為4.78 m,地下為2.63 m。初沉池可去除污水中的可沉物和漂浮物。初沉池進水槽設置網版格柵可進一步去除污水中懸浮雜質。初沉池內附設二次提升泵池,內設潛污泵4臺(3用1備),單臺泵Q=1 000 m3/h,H=4.5 m,N=18.5 kW;
表面負荷為3.0 m3/(m2·h);沉淀時間為1.9 h;有效水深為3.0 m;4 h排泥一次。
(4)改良AAO生化池(改建+新建)
改建原生化池,降低原生化池進水量,2組生化池總規(guī)模從5萬t/d降至4萬t/d,提高水力停留時間;更換好氧池硝化液回流泵,并回流至缺氧池前端,加大硝化液回流比;加大好氧段曝氣量。
改造后設計參數如下。
一階段設計規(guī)模由2萬m3/d降低到1.8萬m3/d?;旌弦簼舛葹? 500 mg/L;污泥齡為19.1 d;總HRT為14.6 h;選擇區(qū)為480.3 m3、0.64 h;厭氧區(qū)為1 212.7 m3、1.62 h;缺氧區(qū)為3 282.3 m3、4.38 h;好氧區(qū)為5 961.6 m3、7.95 h。剩余污泥排放量為2 880 kg/d;剩余污泥排放濃度為9 000 mg/L;污泥回流比為100%;混合液回流比為300%~400%。
二階段設計規(guī)模由3萬m3/d降低到2.2萬m3/d?;旌弦簼舛葹? 500 mg/L;污泥齡為19.1 d;總HRT為16.9 h;選擇區(qū)為310 m3、0.68 h;厭氧區(qū)為940 m3、2.05 h;缺氧區(qū)為1 950 m3、4.25 h;好氧區(qū)為4 550 m3、9.92 h。剩余污泥排放量為3 520 kg/d;剩余污泥排放濃度為9 000 mg/L,污泥回流比為100%;混合液回流比為300%~400%。
新建設計規(guī)模為3.0×104m3/d的生化池,一座2組,尺寸為79.5 m×38.4 m×7.25 m,平均水深為6.05 m,池高為7.25 m。總HRT為14.16 h;選擇區(qū)HRT=0.52 h;厭氧區(qū)HRT=1.55 h;缺氧區(qū)HRT=4.8 h;好氧區(qū)HRT=7.29 h?;旌弦簼舛葹? 500 mg/L,混合液回流比為300%~400%;污泥齡為20.6 d,污泥回流比為100%。曝氣系統(tǒng)采用盤式微孔曝氣器,氣水比為7∶1。
(5)二沉池及回流井(新建1座)
新建二沉池1座,采用中進周出輻流式,直徑為40 m,池邊水深為4.50 m,池高為5.1 m。峰值流量時表面負荷為1.21 m3/(m2·h),平均流量時表面負荷為0.91 m3/(m2·h)。
新建污泥回流泵井1座,尺寸為6 m×4 m×5.4 m。設置回流污泥泵3臺,2用1備,Q=630 m3/h,H=2.5 m;剩余污泥泵2臺,Q=75 m3/h,H=10 m。
(6)中途提升泵站(改建)
拆除原絮凝沉淀池斜管、出水堰等安裝設備。安裝污水提升泵3臺,Q=500 m3/h,H=6.0 m,N=15 kW;安裝污水提升泵4臺,Q=1 000 m3/h,H=6.0 m,N=30 kW。
(7)后置好氧生物膜池(新建)
1座2組,尺寸為30.5 m×21.7 m×7.9 m,上升流速為9.17 m/h,填料為3 127 m3。
設置5 000 mm×2 800 mm曝氣系統(tǒng)40套,直徑為2.5 m攪拌器2套,DN1000×7 000 mm填料攔截系統(tǒng)16套,布水系統(tǒng)DN650×8 600 mm 16套。
(8)高密度沉淀池(新建)
1座2組,尺寸為31.0 m×29.3 m×8 m。斜管上升流速為9.7 m3/(m2·h),在高效沉淀池混合區(qū)投加PAC和PAM, PAC投加量為20~40 mg/L,PAM投加量為1~2 mg/L。
(9)精密過濾池(新建)
1座,尺寸為21.2 m×11.8 m×2.6 m,進水水質要求SS≤20 mg/L,濾速為210 m3/(m2·h),反洗水量小于3%,連續(xù)反沖洗。
設置4組轉鼓微過濾,半浸沒式成套設備。過濾介質濾網,材質為316 L,濾網絲徑必須大于孔徑。配驅動電機1臺,反沖洗水泵1臺。
(10)接觸消毒池與出水渠(新建)
1座,尺寸為26.8 m×18 m×4.0 m。
停留時間:HRT=0.5 h;有效水深:H=3.5 m;殺菌指標:≤1 000個大腸桿菌數/L。
增加加氯間二氧化氯發(fā)生器1臺,型號為20 kg/h,原2臺10 kg/h設備發(fā)生器作為備用。
巴式計量槽:選用測量范圍為25~1 100 L/s的咽喉式巴式計量槽,喉寬為0.75 m。
(11)加藥間(新建)
包括乙酸鈉加藥間和碳酸氫鈉加藥間。
乙酸鈉加藥間尺寸為11.9 m×6.5 m×5.0 m,投加量為2 574 kg/d,投加點位于后置好氧生物膜反應池。
設置1座兩格儲液池,考慮5 d的備用量,有效池容為40 m3,尺寸為5.3 m×3 m×3.0 m。
設乙酸鈉進料泵1臺,Q=15 m3/h,H=20 m,N=2.2 kW。設置乙酸鈉加藥計量泵2臺,1用1備,變頻控制,Q=0~500 L/h,H=30 m,N=0.37 kW。
碳酸氫鈉加藥間尺寸為8.0 m×6.5 m×5.0 m,投加量為40~50 mg/L,投加點位于生化池缺氧段。
設置1座2格儲液池,有效池容為40 m3,尺寸為5.3 m×3 m×3.0 m。
碳設酸氫鈉加藥計量泵3臺,2用1備,變頻控制,Q=0~500 L/h,H=30 m,N=0.37 kW。
(12)鼓風機房(新建)
由于原來鼓風機老化,風量略顯不足,且噪音較大,擬本次工程更換此4臺鼓風機,且該鼓風機房中不能放置其他鼓風機,故需新增鼓風機房,增加鼓風機供其余區(qū)域風量。新建鼓風機房尺寸為32.4 m×8.7 m×7.8 m(含配電房)。
氧利用率為20%,二級好氧池新增150 m3/min,后置好氧生物膜池45 m3/min。
新增生化池曝氣鼓風機3臺,采用磁懸浮鼓風機Q=75 m3/min,P=7.5 m,N=106 kW,2用1備;新增后置好氧生物膜池鼓風機3臺,采用磁懸浮鼓風機Q=30 m3/min,P=8.5 m,N=55 kW,2用1備;
替換原一期已建生化池曝氣鼓風機,改為3臺,采用磁懸浮鼓風機Q=110 m3/min,P=7.5 m,N=220 kW,2用1備。
(13)脫水機房(新建)
脫水機房尺寸為19.2 m×12 m×6.0 m;新增帶式濃縮脫水一體機2臺,400 kg Ds/h,帶寬為2 m。
(14)除臭系統(tǒng)(新建)
新建2套除臭裝置。
Q1=80 000 m3/h,設備尺寸為19.9 m×9.4 m×3.0 m。
Q2=100 000 m3/h,設備尺寸為19.9 m×9.4 m×3.0 m。
在一般的生產保障措施中,施工時序和臨時管道設施屬于比較重要的措施[4]。為實現項目的不停產改造,本項目施工總體原則是先施工新建構筑物,其次是安裝新增設備、更換設備,然后是封堵部分管線、做好臨時應急措施,接著敷設及改造生產管線,待深度處理構筑物聯動試車后接通二沉池出水管線,待所有調試及試運行完成后切斷原出水管。具體保障措施如下。
(1)在新建細格柵及曝氣沉砂池和初沉池完成后,應先將原細格柵曝氣沉砂池出水管和生化池進水管封堵,采用臨時水泵將出水抽至原有生化池,待工藝生產管線敷設改造完成后,接通新建管線運行。
(2)在安裝鼓風機時,應保障原AAO生化池不受影響,在設備安裝完畢后進行主風管的安裝切換。
(3)深度處理構筑物應在完成施工并聯動試車后,接通二沉池出水管;原管線不進行封堵,待所有調試及試運行完成后切斷原出水管。
(4)電氣自控改造時,部分設備可采用臨時手動運行,電氣設備可租用電氣設備進行臨時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