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存德,楊祎辰,常暉,王二歡,惠勝利,孫瑩,王昌利,劉峰*
1.陜西國際商貿(mào)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2.陜西華遠醫(yī)藥集團公司 申寶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3.陜西漢中市略陽縣科學技術局,陜西 漢中 724300;4.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00
柴胡是常用大宗中藥材,用藥歷史悠久,其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被列為中品[1]。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含柴胡的湯方有13種之多,以柴胡命名的大、小柴胡湯是著名的常用經(jīng)方[2],可見其應用之廣泛。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的柴胡為傘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chinenseDC.或狹葉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的干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和“南柴胡”,具有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的作用[3]。北柴胡產(chǎn)于內蒙古、甘肅、陜西、河北、山東、河南及東北等地區(qū);南柴胡產(chǎn)于湖北、江蘇、福建、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區(qū)[4]。陜西是柴胡的重要產(chǎn)地,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面積種植柴胡以來,無論陜北,還是關中、陜南,都有上萬畝的柴胡基地。在本次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中,列入普查的96個區(qū)、縣中,幾乎每個區(qū)、縣都有柴胡分布。本研究通過對中藥柴胡的基原考證、陜西柴胡的本草考證、地方志考證及相關文獻資料的梳理,以期為陜西柴胡資源的保護和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參考依據(jù)。
歷代本草典籍關于柴胡類別的記載很多,其中《本草圖經(jīng)》收錄的柴胡有襄州柴胡、江寧府柴胡、淄州柴胡、壽州柴胡和丹州柴胡5種類別[5]。見圖1。《植物實名圖考》中收錄的除柴胡以外,還有大柴胡、廣信柴胡以及小柴胡這3種類別[6]。
近現(xiàn)代專著及文獻對于柴胡種類及分類,亦有諸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及考證。潘勝利等[7]通過全國范圍內的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了覆蓋柴胡屬主要供藥用的25個種及其8個變種和3個變型的柴胡,對其分類、組織顯微鑒定、化學成分分析及藥理作用、柴胡專利等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和總結,在《中國藥用柴胡原色圖志》中提到,中國大部分地區(qū)藥用的柴胡以傘形科柴胡屬的北柴胡B.chinenseDC.(包括其變型)和紅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包括其變型)為主,而西南地區(qū)則用竹葉柴胡B.marginatumWall. ex DC.(包括其變種),這與現(xiàn)今的使用種類完全一致。王暉等[8]對歷代本草典籍所用柴胡物種進行了綜述和辨析,認為漢唐時期柴胡的原植物已無從考證,而宋代柴胡存在多種基原植物,明代以后柴胡的基原以石竹科銀柴胡和傘形科狹葉柴胡、柴胡3類為主流。劉燦坤等[9]對柴胡的原植物、藥用部位等作了本草考證與調查,建議柴胡的藥用品種應恢復1977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guī)定的柴胡為傘形科柴胡、狹葉柴胡及同屬數(shù)種植物的干燥根。馬亞民等[10]以各代本草著作記載柴胡性狀與功效為線索,認為銀柴胡實為北柴胡,而北柴胡為柴胡的正品;石竹科銀柴胡偽充傘形科銀州柴胡始于李時珍時代,現(xiàn)代訛用為正品,混淆了銀柴胡的真正來源。
最早記載陜西產(chǎn)柴胡的文獻是西晉張華的《博物志》:“長安及河內并有之”[5]。南北朝劉宋時期的《雷公炮炙論》中記載:“凡使(柴胡)莖長軟,皮赤,黃髭須,出平州平縣,即今銀州銀縣也”[11]。歷史上有多地不同時期稱為“平州”,因此雷斆進行了進一步解釋,“平州”即“銀州”。銀州在今陜西榆林。宋代《本草圖經(jīng)》中記載:“今關陜、江湖間近道皆有之,以銀州者為勝……生丹州結青子,于他處者不類”[6],并收錄了“丹州柴胡”藥圖,丹州即為今陜北延安市的宜川縣。宋代《本草別說》中記載:“柴胡,唯銀夏者最良,根如鼠尾,長一兩尺,香味甚佳。今雖不見《圖經(jīng)》,俗亦不識真,故市人多以同華者代之,然亦盛于他處者,蓋銀夏地多沙,同華亦沙苑所出也”[5]。其中提到“同華”,“同”即同州,今陜西渭南大荔、合陽一帶;“華”即華州,今陜西渭南華縣、華陰一帶。明《本草蒙筌》記載:“州土各處具生,銀夏(州名,屬陜西)出者獨勝”[12]。明代《本草綱目》中記載:“銀州即今延安府神木縣,五原城是其廢跡。所產(chǎn)柴胡長尺余而微白且軟,不易得也。北地所產(chǎn)者,亦如前胡而軟,今人謂之北柴胡是也,入藥亦良”[13]。李時珍對古本草中記載的“銀州”作了詳細的解釋說明,其謂之“北地”應該是指秦嶺和淮河以北廣大地區(qū),這與今天的北柴胡B.chinenseDC.產(chǎn)地分布極其吻合。明代《本草原始》亦記載:“今以銀夏者為佳,根長尺余,色白而軟,俗呼銀柴胡”[14]。清代的本草著作,如汪昂[15]的《本草備要》、吳儀洛[16]的《本草從新》等,對柴胡的記載均延續(xù)了“銀州出者良”的觀點。柴胡用藥歷史悠久且常用,但與陜西較為密切的《范子計然》《千金翼方·藥出州土》《新唐書·地理志·土貢藥材》中卻均未提及柴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通過查閱139部明嘉靖年間到1949年前后的陜西地方舊志,其中記載柴胡相關信息的有78部之多,是從現(xiàn)有陜西地方舊志中統(tǒng)計到的435種中藥材中記錄最多的一味藥材。在這78部地方舊志中,除了列出“柴胡”為當?shù)赜忻奈锂a(chǎn)外,有些還詳細記錄了當?shù)夭窈漠a(chǎn)量和銷路。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的《陜西通志》中記載:“柴胡今葭州、洛川皆貢之”[17]?!拜缰荨奔礊榻裉斓年兾鞅辈康募芽h;“洛川”即為今陜西洛川縣。在明代,這兩地產(chǎn)的柴胡是作為貢品,上貢朝庭。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略陽縣志》將柴胡列在“卷之三·土產(chǎn)·藥部”之內[18]。清光緒年間的《略陽鄉(xiāng)土志》中記載:“柴胡,運出本境,水程至四川銷行,每歲約二百余捆”[15]。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城固縣鄉(xiāng)土志》中記載:“柴胡每年產(chǎn)1萬余斤,水運銷行湖北”[19]。1941年《乾縣新志》中記載:“最著名者為紅軟柴胡,即所稱西柴胡,為國藥中地道佳品。產(chǎn)量頗豐,運銷四川省”[20]。1942年的寧強縣《全縣經(jīng)濟調查報告書》中記載了全縣26種數(shù)量甚多的藥材,“其中以泡參、柴胡、杜仲、花椒、天花粉、杏仁、桔梗等產(chǎn)量較多”[21]。
從20世紀80年代到2000年,陜西省各地區(qū)、縣組織專人編寫了地方志(通常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編寫出版的地方志稱為新志),并陸續(xù)出版。通過查閱陜西地方新志109部,幾乎每個縣志的藥材資源目錄中都有柴胡。其中,寶雞《鳳翔縣志》在醫(yī)藥衛(wèi)生卷中記載:“柴胡年收購量2500 kg左右,除滿足本地需要,還有外調”[22]。寶雞《扶風縣志》中記載:“1983年統(tǒng)計野生藥材有104種,以柴胡等面積最大,遠銷長江以南”[23]。寶雞《太白縣志》中記載:“1983年柴胡收購量3011 kg”[24]。渭南《富平縣志》[25]中記載:“收購量最大品種為柴胡,1976年收購7850 kg”?!堆影驳貐^(qū)志》將柴胡列在名優(yōu)特產(chǎn)志中:“延安柴胡蘊藏豐富,品質優(yōu)良,早在清代以前就名揚天下”[26]。延安《延長縣志》中記載:“常年收購中藥材30余種,其中柴胡等最多最穩(wěn)定”[27]。延安《黃龍縣志》中記載:“柴胡年收購量在0.5~1萬公斤”[28]。延安《洛川縣志》中記載:“中草藥年最高采收量10萬公斤,其中柴胡采收量為最多,野生資源亦豐富”[29]。延安《吳旗縣志》中記載:“北柴胡年收購量1000 kg左右”[30]。榆林《佳縣志》中記載:“柴胡年收購量3~5 t”[31]。榆林《米脂縣志》中記載:“柴胡年收購量10 t左右”[32]。榆林《清澗縣志》中記載:“柴胡蘊藏量15萬公斤”[33]。漢中《城固縣志》中記載:“柴胡年產(chǎn)鮮品5萬公斤以上”[34]。安康《旬陽縣志》中記載:“柴胡蘊藏量7.5萬公斤,常年收購量4.5萬公斤,主銷安康、西安、廣東、河北等地”[35]。安康《白河縣志》中記載:“柴胡最高年收購量10 250 kg”[36]。商洛《丹鳳縣志》中記載:“柴胡蘊藏量11 060 kg”[37]。
綜上所述,陜西柴胡資源分布,野生資源儲量大,遠銷境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中國植物志》柴胡屬植物有36種,24個變種或變型,共計60種。分布于黃河、長江流域及東北的廣大地區(qū)。其中,北柴胡(柴胡)B.chinenseDC.和紅柴胡(狹葉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是分布較為廣泛的2個種。在《中國植物志》柴胡屬60個種中,陜西有分布的共有11個種[38]。見表1。
據(jù)陳士林[39]研究,柴胡B.chinenseDC.在陜西生態(tài)適宜面積為192 518.2 km2,其面積占所調查的陜西98個縣(市)的93%,結合自然條件、社會經(jīng)濟條件、藥材主產(chǎn)地栽培和采收加工技術,建議選擇柴胡栽培區(qū)域以內蒙古、陜西、黑龍江、遼寧一帶為宜。狹葉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 在陜西生態(tài)適宜面積為109 998.9 km2,其面積占所調查的89個縣(市)的53%,結合氣候、土壤等因素,可視為適宜發(fā)展種植研究的重點區(qū)域。
20世紀80年代,李廣民[40]對陜西柴胡屬植物及藥用種類做了初步調查研究,統(tǒng)計到陜西有柴胡屬植物15種。其中8種原種、5變種、2變型。在這15種柴胡屬植物中,入藥的柴胡主要有5種:北柴胡B.chinenseDC.,分布于山陽、商縣、宜君、銅川、旬邑、永壽、潼關、華陰、鳳翔、鳳縣、太白、鎮(zhèn)巴、洋縣、佛坪;紅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分布于靖邊、洛川、黃陵、永壽;銀州柴胡B.yinchowenseShan et Y. Li,分布于神木、榆林、橫山、清澗、綏德、安塞、延安、甘泉、銅川、宜君、長安、寧陜、華陰;錐葉柴胡B.bicauleHelm,分布于靖邊、府谷;線葉柴胡B.Angustissimum(Franch.) Kitagawa,分布于吳旗、靖邊、神木。
2005年權秀麗等[41]通過實地調查,對陜西產(chǎn)柴胡屬藥用植物的種類、生境分布、資源多度等進行了歸納總結,研究認為陜西柴胡屬藥用植物共計15種。其中7原種、6變種、2變型。大部分資源集中
表1 《中國植物志》中陜西有分布的柴胡屬植物
在陜西中部的秦嶺山區(qū),分布于海拔400~2000 m間的山坡草地、灌木林緣、疏林下、山谷草地、干旱草地及山頂陰處。羅明超等[42]研究了陜西戶縣野生柴胡的中藥學形態(tài)特征,研究表明陜西戶縣野生柴胡作為柴胡道地產(chǎn)區(qū)的野生藥材,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譚玲玲等[43]對陜西省不同產(chǎn)地的北柴胡藥材中柴胡總皂苷及柴胡皂苷a的含量進行了測定,結果顯示從高到低依次為漢中市>榆林市>渭南市>咸陽市>西安市>安康市,其中漢中產(chǎn)北柴胡藥材中柴胡總皂苷和柴胡皂苷a質量分數(shù)均最高,分別為2.898%和1.049%。侯會平等[44]對遼寧、陜西、甘肅及山西4個產(chǎn)地的柴胡皂苷含量進行了測定,研究發(fā)現(xiàn)陜西寶雞產(chǎn)區(qū)的柴胡皂苷含量在5月和8月均能達到最大值,故春、秋季均可進行采收??惮|[45]收集了河北、甘肅、陜西及山西4個產(chǎn)地的多份人工栽培柴胡樣品進行質量評價,研究表明39批次樣品浸出物含量全部高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標準2倍左右;其中陜西柴胡皂苷質量分數(shù)最高,皂苷a質量分數(shù)達到5.96 mg·g-1,皂苷d質量分數(shù)為7.65 mg·g-1;陜西、山西和甘肅的栽培品種普遍為北柴胡,陜西和山西的樣品相似度高。龔建華等[46]收集陜西、河南、甘肅、河北及內蒙5個省份的北柴胡藥材,測定柴胡皂苷的含量,結果表明陜西柴胡皂苷質量分數(shù)最高,其中皂苷a質量分數(shù)為0.96%,皂苷d質量分數(shù)為1.15%,總皂苷質量分數(shù)為3.58%。
綜上所述,陜西人工栽培柴胡的品種較為統(tǒng)一,均為北柴胡,與當前柴胡市場品種、基原混亂的現(xiàn)狀形成強烈反差;同時,陜西柴胡質量較好,浸出物及柴胡皂苷a、d均高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要求。
2015年底,陜西省出臺了《陜西省中藥材保護和發(fā)展實施方案(2016—2020)》,將柴胡作為寶雞市、渭南市和咸陽市重點發(fā)展的中藥材,將寶雞陳倉區(qū)的柴胡基地列入重點提升的規(guī)范化基地。2017年10月,陜西省寶雞市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批準發(fā)布并實施了《寶雞柴胡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從政府層面加大了對陜西柴胡發(fā)展的高度重視。陜西省目前在陜北、關中的寶雞、陜南的漢中、商洛都建有較大規(guī)模的柴胡種植基地。尤其是寶雞陳倉區(qū)有多家企業(yè)在這里建立柴胡基地,現(xiàn)有種植面積7300 km2,其集中面積是全國最大的。在這些企業(yè)中,陜西華遠醫(yī)藥集團公司申寶有限公司從1996年開始發(fā)展種植,主要以加工出口給日本、韓國作柴胡藥材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目前與種植合作社合作面積800 km2,經(jīng)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實地考察、采集標本、取樣鑒定,該基地種植的柴胡種質為傘形科植物柴胡B.chinenseDC.。寶雞市博仁藥業(yè)有限公司與合作社合作種植面積1300 km2,以加工柴胡飲片銷售為主。漢中略陽的柴胡種植也是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由當?shù)乜h政府主導適宜鄉(xiāng)鎮(zhèn)的農(nóng)民發(fā)展起來的,目前地存面積近2000 km2。在陜西的其他地方,情況都類似。陜西的柴胡產(chǎn)業(yè)雖然具備了一定規(guī)模,但仍然具有種植模式簡單、管理方式粗放、盲目引種、加工與倉儲不規(guī)范等與其他中藥材生產(chǎn)相似的現(xiàn)狀,在規(guī)范化種植、種子繁育、質量控制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龍頭企業(yè)帶動力不足。當前,陜西的柴胡基地只有寶雞陳倉基地是由陜西華遠醫(yī)藥集團公司申寶有限公司作為龍頭企業(yè),與中國種業(yè)合作建立了種子繁育基地,通過給農(nóng)戶發(fā)放種子,指導農(nóng)戶種植,統(tǒng)一收購柴胡藥材。但該企業(yè)種植科研投入不足,與合作社是一種松散的買賣合作關系。寶雞市博仁藥業(yè)也是如此,并且存在資金鏈短缺的問題。其余的柴胡基地,有的是由農(nóng)村中藥材專業(yè)合作社組織農(nóng)戶種植、加工、收購,再銷售給藥材市場的商戶;有的是農(nóng)戶自發(fā)種植,藥材由中間商販收購。一方面,申寶公司作為國有控股公司沒有把全省的柴胡種植、加工、儲運統(tǒng)領起來,把柴胡產(chǎn)業(yè)做大做強;另一方面也缺少實力雄厚的公司來統(tǒng)領陜西柴胡產(chǎn)業(yè),開展精細化加工和深加工。
二是種質比較混亂。目前,陜西種植的柴胡除了柴胡B.chinenseDC.、狹葉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外,還有銀州柴胡B.yinchowenseShan et Y. Li、錐葉柴胡B.bicauleHelm、竹葉柴胡B.maginatumWall. ex. DC.、日本三島柴胡(阿爾泰柴胡)B.krylovianumSchischk. ex Kryl.。日本三島柴胡是20世紀90年代末從日本傳入的,是日本習用柴胡。造成種質混亂的原因是我國中藥市場開放以后,農(nóng)戶自行購買種子,跨省地調運,藥材種子沒有納入國家管理行列。有些地區(qū)多種種子混雜,不同種柴胡之間的內在質量和外觀質量均存在明顯不同,種質混雜是影響種植藥材質量均一性的原因之一。不同種的柴胡并非都能藥用,曾經(jīng)就發(fā)生過誤用中毒事件。因此,規(guī)范化種植,首先要明確種質。在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有人推廣柴胡雜交新品種(據(jù)了解這種新品種沒有相關機構認可)。對于中藥材雜交新品種能否用于臨床,是否改變了傳統(tǒng)的中藥功效,還有待臨床試驗研究。
三是缺乏專門的種子企業(yè)開展種子選育、種質純化、育苗等科研工作。目前國家雖然成立了國藥種業(yè)有限公司,但陜西省在這方面工作還未啟動。柴胡的種質純化、優(yōu)良品系的選育、優(yōu)質藥材的質量控制研究等科研工作投入的人力、資金嚴重不足。
四是道地柴胡品牌打造不足。銀州柴胡是本草著作記載了近兩千年的道地藥材,馳名中外,但目前,因銀州柴胡B.yinchowenseShan et Y. Li種植面積較小、產(chǎn)量少,而沒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陜西省政府聯(lián)合當?shù)卣畱龑Ш凸膭钇髽I(yè)及科研單位投入,擴大種植面積和藥材品質,重樹陜西“銀州柴胡”的品牌。柴胡B.chinenseDC.和狹葉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也是陜西應該大力打造的道地藥材品牌。柴胡是最常用的一種藥材,每年國內外的消耗量都較大,種植技術相對簡單,是貧困山區(qū)政府扶貧攻堅,讓農(nóng)民持續(xù)增收較好的抓手。鼓勵、扶持龍頭企業(yè)開展科研和規(guī)范化種植,由政府和企業(yè)聯(lián)合打造“陜西柴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