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壯華
《易傳·系辭上傳》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方菱壺”以藝術手法將抽象的思索具象化,作者在壺藝造型上進行了較大的突破,這對傳統(tǒng)的制壺技藝是個挑戰(zhàn)。因壺識象,因象悟道,這件作品無論是從創(chuàng)作理念的確立到工藝材料的選擇,還是從造型設計美學到裝飾藝術表現(xiàn),器物與文化、視覺美感與人生哲理,都在這件作品中有了完美的融合,在紫砂壺藝、視覺美感和精神思索中相生,映射出以下多層面的人生哲學:
這件作品在曲線上的巧妙組合運用,平面視覺上構成了人體體型的美學特征。人體美是萬物中最美的,它原始而自然,德國著名哲學家亞瑟?叔本華把人體美視為人類理式在可視形式上的最充分表現(xiàn)?!皵啾鄣木S納斯”, 雖然沒有雙臂,但是肌膚豐腴,她那微微扭轉(zhuǎn)的姿勢,使半裸的身體構成一個十分和諧而優(yōu)美的螺旋形上升體態(tài),富有音樂的韻律感,綻放著豐盈而優(yōu)雅的生命力,充滿了含蓄而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雕塑“大衛(wèi)”則是大膽而細膩的塑造了體態(tài)健美、神情堅定、肌肉飽滿的男子形象,表現(xiàn)了人體的原始美、力量美。這件作品以優(yōu)美的人體體型為壺的核心基底,人體美是人的重要的審美對象,發(fā)現(xiàn)自我,肯定自我,堅定對自我的本質(zhì)力量的自信。
“方菱壺”可以說是一件方器,它以方器的成型方法全手工制作,方器的成型要素和技巧盡在其中。它卻不全然是一件簡單的方器,直線、弧線的交叉應用,方形、扇形、梯形的組合排列,硬朗中有柔美,優(yōu)雅中有剛毅,呈現(xiàn)了方圓相生、剛柔相濟的視覺美學效果,這是這件作品的獨特魅力之處。老話常說:“沒有規(guī)矩不方是做人之本,做人要保有底線,不可逾越;圓是處世之道,為人要圓潤通融,與人為善。人過剛易折,過柔易彎。老子云:“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方圓相生,剛柔相濟,以達“內(nèi)方外圓”的圓通境界。
“方菱壺”直流嘴、大耳把,橋型鈕,內(nèi)嵌蓋,這樣的組合搭配,雖是創(chuàng)新的嘗試,卻因為大小比例合適,壺嘴昂揚向上,自信張揚;壺把使中有轉(zhuǎn),轉(zhuǎn)中有使,收放自如;壺鈕普通平凡,簡單大方,拿捏方便;壺蓋內(nèi)嵌,技法深厚,低調(diào)內(nèi)斂。整體有張有弛有度,視覺上自然和諧,給人以收放自如的舒適感。人生亦是如此,張弛要有度,比如健康,不可過度勞累,也不要過于安逸,要勞逸結合。比如精神,過度緊繃就會導致緊張焦慮,過放松容易心生惰性。我們要在適度的范圍內(nèi),一切得當,張弛有度才能收放自如。
紫砂壺藝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是以造型設計展現(xiàn)創(chuàng)作理念,二是借助裝飾藝術表達思想情感。紫砂壺藝的裝飾藝術種類多樣,各有千秋。其中,陶刻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主要裝飾技法。上文我們有提到“文以言情、詩以明志”,陳鳴遠的《東陵瓜壺》壺身題詞“仿得東陵式,盛來雪乳香”,借以歌頌召平的安貧抱樸、耿介不阿的精神。本文的“方菱壺”在壺身以陶刻技法鐫刻王維的《終南別業(yè)》,這首詩看似在陳述平常的生活小事,卻蘊藏了至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態(tài)度。王維上半生平步青云,后被牽連貶謫。在經(jīng)歷了丟官外放、痛失愛妻這些悲慘遭遇后,王維開始半退半隱,隨性游走,在山水之間陶冶心性,吃齋修佛,求道問禪,看破了紅塵,寬慰了心境,終成一代“詩佛”。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彪S意而行,不知不覺,到了流水的盡頭,前方無路可走,那就索性席地而坐,看那云卷云舒,隨意的生活中是豁達超然的心境。我們要平靜地處理自己的“內(nèi)在”,而不是忙碌地應對“外在”。有時候我們會感覺疲憊,那我們就承認我們累了,不要否認自己當下的感受,累的時候不要暗示自己“我不累”;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讓自己強顏歡笑。接納當下的感受,聆聽身體傳遞給我們的信息,這樣才能真正的養(yǎng)精蓄銳。順應自然,處之坦然!
總結,“器物有靈魂,匠人自謙恭”,以心為匠而制的紫砂壺,承載了匠人的心血,凝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態(tài)度和處世哲學?!胺搅鈮亍痹谠煨驮O計上鼎故革新、在文化內(nèi)蘊上通古達今,一把壺,一生哲學,是藝術,亦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