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閭
明武宗正德元年冬,宦官劉瑾專權擅政,逮捕仗義執(zhí)言的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20余人。王守仁不畏權貴,上疏論救,以致觸怒劉瑾,被杖責四十大板,并貶謫到貴州龍場驛。放逐途中,劉瑾派爪牙尾隨其后,企圖伺機謀害。為了擺脫這種險境,避開特務的跟梢,過錢塘江時,王守仁使用“金蟬脫殼”的策略,搭乘一艘商船出海。不料,在海上遭遇一場風暴,生命危在旦夕。他卻鎮(zhèn)靜自若,寫下了這首七絕。
前兩句,敘事抒懷,說安危、生死原本沒有留滯在胸中,完全置之度外,同浮云掠過太空,瞬息流逝,沒有什么兩樣,集中體現(xiàn)詩人的處變不驚,沉著、堅毅地同死神搏斗的大無畏精神。后兩句,把這種心境進一步引申開去,轉(zhuǎn)為寫景,展現(xiàn)一番光風霽月般的內(nèi)心世界:在月明之夜,就像一位道行高超的游僧,手執(zhí)錫杖,足踏天風,飛越三萬里洪濤,飄搖自在,任意遨游?!帮w錫”,佛家語。原典講,智者大師到了天臺山,在兩山之間,將錫杖(高僧手持的一種法器)一丟,遂跨乘而過。詩人借此表達其超然世外、淡觀榮辱的灑脫心態(tài)。
縱觀王陽明的一切修為,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就是內(nèi)心無比強大。如同他在一首詩中所表白的:“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緣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薄岸ūP針”在哪里?只在此心中,無須外求。章太炎先生評價王陽明心學時,曾以四字概之:“自尊無畏”。這在本詩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詩中,心學與禪理,實景與虛境,合而為一;詩人灑脫的心境、豪邁的氣魄、瀟灑的情懷、沉毅的個性,融為一體;氣勢磅礴,豪邁奔放,境界洞開,思通萬里,襟懷、風骨之外,還帶有禪機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