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淑品 汪雅琳 于樹杰
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列寧思想研究會2019年年會在2019年11月1至3日在上海師范大學順利召開,這次年會是由中國列寧思想研究會和上海師范大學聯(lián)合舉辦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東方社會思想”學術年會。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軍事科學院等國內12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新中國成立70年來馬克思列寧主義東方社會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毫不夸張地說,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指導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的“圣經”,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源頭。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刻也離不開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思想武器。習近平要求我們要更加自覺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深入地學、刻苦地學、持久地學。黨的十九大報告及修改后的新黨章明確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和發(fā)展,這不是一句套話,而是有充分科學依據的重要論斷,值得我們今后做出全面深入持久的研究和挖掘。而首當其沖要解決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就是找出“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者之間,一脈相承的銜接點、聚焦點、生長點。十九屆四中全會給我們注入了新的動力,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新的機遇,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局面。基于此,學者們在此次會議中圍繞這幾個議題全方位地展開了論述。
一、對列寧思想的認識及誤解的探討
北京大學、中國列寧思想研究會會長王東教授圍繞著列寧思想談到,當前學界對列寧學說的誤解,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一種是原罪論,一種是源頭論,一種是蘇聯(lián)模式原罪論。他認為,有些別有用心的人認為列寧思想本質是一種國家壟斷制,反民主、反人民、反人類,還給列寧加上一些別的罪名,把列寧看作德國間諜等,無所不用其極,其實質就是把20世紀馬克思主義靈魂人物污名化。另一個觀點是源頭論,列寧的思想是我國改革開放重要源頭活水。他認為,應該更加明確地看到列寧主義是代表著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到新的階段,是20世紀主流思想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列寧思想是活水源頭,至今不過時。當然個別問題、個別原理我們不能簡單地照搬,但是他關于黨的建設的思想,辯證唯物主義路線的問題以及帝國主義的時代觀、國家觀、社會主義觀至今仍未過時,列寧實際上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系統(tǒng)改革論,這是我們新時代改革開放走向新階段最重要的思想源頭。王東教授指出,十九屆四中全會給我們注入新的動力,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新的機遇,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局面。王東教授梳理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基本邏輯,認為中國道路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實際上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思想,是一個新的發(fā)展。他還談到東方道路的大創(chuàng)新——從晚年馬克思、列寧到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東方道路三大創(chuàng)新,實際上也是講,從建國70年我們怎么看新中國70年的道路,我們的成就是什么,我們的本質是什么。當然要提出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是回答國際上一些質疑的聲音,有一些新“左”派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上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這是一種質疑。第二種質疑來自于右的聲音,他們認為,我們國家依然堅持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實際上是遵循著蘇聯(lián)的那一套。
對于馬克思晚年構想的第一個創(chuàng)新,王東教授認為,不管是馬克思晚年構想,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不要孤立地講,不要把它講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或者只安插在中國古典儒學中,而應該首當其沖地講馬克思傳統(tǒng),特別是馬克思構想,他提出了俄國這樣的東方落后國家,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東方道路。這個理解牽涉到我們對馬克思主義要做一個新的理解,就是怎么理解馬克思晚年構想。恩格斯有一個經典的概括——“兩大發(fā)現(xiàn)”,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兩次飛躍,兩次重大創(chuàng)新,我們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在《資本論》手稿當中,馬克思不僅提出唯物史觀,還提出現(xiàn)代史觀。在唯物史觀的高度上,他提出了有沒有可能落后的俄國,前提是推翻沙皇專制統(tǒng)治,外部取得世界文明成果,包括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內部要打通資本、金融市場、商品市場的落后性、孤立性,跨越“卡夫丁峽谷”,現(xiàn)在有人否定這個聯(lián)系,他認為這是白紙黑字,鐵證如山,應該在馬克思主義中找源頭。
第二個創(chuàng)新是列寧晚年的新經濟政策道路,因為馬克思晚年構想,是種設想,并沒有真正實踐,這是因為當時沒有這個條件。但是馬克思晚年構想對于解放思想,開拓思路起了很大的作用。列寧通過實踐,實現(xiàn)了兩次飛躍,十月革命是第一次飛躍,晚年新經濟政策道路是第二次飛躍,當前,我們要特別要注意,十月革命這個飛躍不能否定。第二次飛躍,和中國當前的實際聯(lián)系最直接,所以馬克思晚年的新經濟政策道路和列寧最后構想,開辟了一條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即通過以市場為基礎,間接、迂回、緩慢地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列寧晚年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系統(tǒng)改革構想,這個思想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第三個創(chuàng)新是當代中國的創(chuàng)新,王東教授認為是從毛澤東、鄧小平到習近平,探索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面向21世紀東方道路、東方文藝復興的第三大領域創(chuàng)新。毛主席有一句名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實際上這三次飛躍都和列寧思想、列寧主義、特別是列寧晚年思想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新民主主義以及我們的政治制度,是以共產黨為核心的政治協(xié)商制度,而西方是多黨制,蘇聯(lián)模式是一黨制,黨的八大前后我國有突破蘇聯(lián)模式的嘗試,其實也是借助于列寧思想。新時代全面改革創(chuàng)新,特別是十九屆四中全會,倡導制度創(chuàng)新,這其中最主要、最深刻的的源頭,一個是馬克思,特別是《資本論》中的一些思想,“勞動—資本—國家”三元結構論,再一個就是列寧晚年的思想,列寧晚年開辟的新經濟政策道路。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列寧思想研究會副會長安啟念教授就列寧主義研究中的方法論展開論述。他針對有人對列寧提出帝國主義是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學說但現(xiàn)實證明資本主義世界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的質疑,給予了解答。安啟念教授認為,情況恰恰相反,列寧的帝國主義論,雖然過去了一百多年,但是他的理論依然恒久彌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證明他的理論是正確的,這是列寧理論的直接證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美蘇爭奪世界的霸權,也可以用列寧帝國主義論來解讀。隨著蘇聯(lián)的解體,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帝國主義國家,《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簡稱《帝國主義論》)揭示的帝國主義本性暴露得更明顯。前蘇聯(lián)還存在的時候,美國的擴張受到前蘇聯(lián)的阻礙,他千方百計把蘇聯(lián)搞垮;蘇聯(lián)解體以后面對的是中國,中國自古以來是熱愛和平的國家,特別是通過中國近代史可以看出來,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中國人民的苦難史、抗爭史,中國從來沒有侵略過任何國家,反而被西方列強凌辱。但是,因為中國的崛起,美國的利益受到了阻礙,就千方百計要把中國搞垮,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列寧帝國主義揭示的帝國主義本性,就是要擴張、掠奪、爭奪世界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解釋改革開放以后,特別2018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戰(zhàn)可以說明,帝國主義的本性就是要侵略、就是要擴張?,F(xiàn)在中國崛起了,要把中國搞垮,這說明了帝國主義的本性,證明了列寧思想的正確。帝國主義是不是腐朽的、垂死的,事實證明列寧的理論完全正確,帝國主義的垂死、腐朽性在今天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比如說貿易戰(zhàn)美國遏制中國,就是因為中國的崛起,美國挑釁華為,就是因為華為的科學技術領先,美國要維護它的利益,把領先的華為搞垮,帝國主義腐朽的本性,就要遏制生產力的發(fā)展,這個表現(xiàn)非常突出。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事情,特朗普上臺以后退出了巴黎氣候協(xié)定,現(xiàn)在最突出的就是氣候問題,有很多科學家不止一次指出氣候問題現(xiàn)在非常危險,有的科學家說20年是一個關鍵點,有的科學家說30年是一個關鍵點,有的科學家說如果在這兩個關鍵點之前不能夠控制氣候變暖的趨勢,人類文明就無可挽救地走向毀滅,因為氣候變暖對環(huán)境、對人類的生存威脅太大了。現(xiàn)在科技界已經得出結論,2019年是兩千年以來最熱的一年,北極圈里達到32度,大面積的冰川消融,海平面上漲不久以后可以看得到。更重要的是,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性的氣候越來越多,這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脅,但是特朗普不關心這些問題,而是宣布退群,這說明他的舉動代表了帝國主義的本性、資本的本性。資本家的資本就是從工人階級的口袋里面剝削出來的,到20世紀的時候資本的擴張超出一個國家民族的范圍,走向世界了,資本家的利益怎么滿足呢?美國就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得以實現(xiàn)它的擴張和掠奪,現(xiàn)在美國為了實現(xiàn)資本無限增值的本性,一方面打壓中國,另一方面美國通過美元,通過它的霸權地位,打壓其它國家,連一些盟友都在他的打壓范圍之內,而且美國已經加入了巴黎氣候協(xié)定,明擺著現(xiàn)在的氣候問題,作為一個大國,應該負責任,但是為了資本家的利益,卻退群了。這說明列寧的《帝國主義論》不僅沒有過時,恰恰是無數的事實,證明了列寧看得非常準。為什么過去我們對這些露出端倪的問題,在一百多年來就沒有充分的認識呢,原因在于我們研究列寧主義的方法論,帝國主義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專家全盤否定列寧,我們出于斗爭的需要只知道要捍衛(wèi)列寧。捍衛(wèi)列寧主義,這是對的,但是這種斗爭的態(tài)勢影響了我們研究列寧的方法。研究列寧的時候,沒有考慮列寧得出結論的思想方法是什么,而只記住他關于帝國主義的結論。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從方法論上,把列寧主義放在大的時代背景下,放在他使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環(huán)境來看,我們對他關于帝國主義的結論就不會僅僅停留在結論的基礎上,就會把他的理論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能夠對現(xiàn)實生活有更多的解釋。其實這個方法適用于對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認識。要發(fā)展列寧主義,列寧主義研究事業(yè)方法論上的創(chuàng)新非常重要。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志丹教授提出,列寧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具有多重復雜的含義。在描述性意義上,列寧以中性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指稱為“社會意識形式”“統(tǒng)治思想”,研究它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功用、根源和相對獨立性,從而強調意識形態(tài)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在否定性意義上,列寧以作為批判性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虛假的意識”來界定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在肯定性意義上,列寧以“科學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來定位無產階級階級意識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并提出了如何加強無產階級階級意識、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戰(zhàn)略和策略等。充分把握經典作家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精神實質,有助于發(fā)揮其對當代中國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實踐指導功能。
二、對十月革命、國家的理解及認識
南京師范大學、中國列寧思想研究會副會長俞良早教授對列寧十月革命的性質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表示,俄國作為一個落后的國家,不能立即直接展開社會主義革命,1917年列寧的《四月提綱》,沒有提出使俄國革命轉變?yōu)樯鐣髁x革命的方針。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就是為了讓俄國首先爭取社會主義勝利,他認為,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的思想不是為了爭取俄國一個國家社會主義首先勝利,那究竟是什么呢?就俄國國內而言,是俄國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準備階段,而不是馬上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就國際上而言,以俄國的革命推動全歐洲的社會主義革命,而不是為了俄國一個國家單獨取得社會主義勝利。
俞良早教授指出,所謂社會主義革命,就是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這叫社會主義革命,這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精神。1917年列寧的《四月提綱》,沒有提出使俄國革命轉變?yōu)樯鐣髁x革命的方針,過去學術界從蘇聯(lián)到中國,所有的教科書里面都說《四月提綱》就提出了使俄國的革命由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方針、路線。他認為,列寧的《四月提綱》沒有提出來,《四月提綱》一共有十條,第二條說俄國當前形勢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向革命的第二階段過渡。列寧并沒有說第二階段就是搞社會主義,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端脑绿峋V》要求做什么事?第一件事,就是由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掌握政權;第二,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第三,進行土地國有化;第四,把全國銀行合并成一個全國性銀行,由工人代表蘇維埃進行監(jiān)督;第五,由工人代表蘇維埃對社會的生產和分配,進行監(jiān)督。還有其他幾條,反對帝國主義戰(zhàn)爭,不給臨時政府以支持,發(fā)起建立新的國際組織,等等。
我們國家20世紀30年代在瑞金就建立了一個工農蘇維埃政權,將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們建立了工農政權,全國范圍內工農階級掌握了政權,那個時候沒有說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所以說這個五條里面沒有說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俞良早教授的結論是《四月提綱》提出的第二個階段要做的事,或者說革命的內容和措施,不具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掌握政權,建立巴黎共識式的新政府,土國有化等等,都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措施。
俞良早教授指出,列寧說《四月提綱》要做的事不是搞社會主義革命,列寧說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不等于立即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列寧說在有的人看來,似乎巴黎公社想立刻實施社會主義,但實際上不是這樣,巴黎公社遲遲沒有實施社會主義。巴黎公社的真實本質,在于它創(chuàng)立了一種特殊的國家類型,這樣的國家在俄國已經誕生,這就是工兵代表蘇維埃。列寧多次論及土地國有化、銀行國有化,以及資本家的辛迪加國有化,不等于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列寧說,俄國大多數農民會不會要求實行土地國有化呢?無疑是會的,這是不是社會主義革命?不是,它還是資產階級革命,因為土地國有化是一種可以同資本主義相容的措施。實行土地國有化、把一切銀行和資本家的辛迪加收歸國有或至少由工人代表蘇維埃立刻加以監(jiān)督等措施,決不是實施社會主義。這些措施在戰(zhàn)時已經有許多資產階級國家實行了,因為這是在同日益逼近的經濟的徹底崩潰和饑荒做斗爭,當時有饑荒,為了克服饑荒等災害一定要這樣做。
列寧還說,在我們這個小農國家里不能搞社會主義,俞良早教授認為,列寧說我們要把革命從第一個階段過渡到第二個階段,就是要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準備階段上,不是直接搞社會主義革命。列寧第一次說,當時的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那是在武裝起義勝利之后,俄歷1917年11月18號,他在有關會議上說,這次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要滅土地私有制,實行工人監(jiān)督和銀行國有化,這一切都是走向社會主義的措施,但這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引導我們大踏步走向社會主義的措施。列寧指出,當前我們的還不是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但是我們當前采取這些措施有可能使我們以后走向社會主義革命,列寧是從革命的發(fā)展,從以后有利于走向社會主義革命這個角度,說明當前俄國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軍教授對列寧國家理論的歷史邏輯與當代價值提出自己的思考。他從文本的角度解釋了列寧國家觀發(fā)展演進的三個階段,分析了列寧國家觀具有鮮明的理論意識形態(tài),并提出可以將我國國家治理和列寧思想中積極元素相結合,為新時代發(fā)展提供新的理論思路的解說。他主要論述兩個問題,第一,列寧國家觀研究的歷史邏輯,即從文本角度談列寧國家觀發(fā)展演進的三個階段。第二,列寧國家觀的當代價值,主要結合國家治理這個有現(xiàn)實感的話題,談如何挖掘列寧國家觀的當代意義。之所以探討這樣一個話題,他認為是學界在談列寧國家觀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列寧最具有代表性著作《國家與革命》,劉軍教授把列寧國家觀的實質更多地建立為一種無產階級專政和革命的理論,這個判斷有它的合理性,一方面抓住了列寧國家觀很重要的特質,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偏離。因為不管是從歷史角度看,還是從當代價值看,可以發(fā)現(xiàn)列寧國家觀的演進有非常復雜的過程,從1916年到列寧去世,短短八年時間,我們可以看到,列寧國家觀思想的演進分別經歷了革命、戰(zhàn)爭、建設三個大的歷史時期,因而他國家觀的演進也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把握這種國家觀,可以依據的文本,有三大文本群,第一個文本群,就是從1916年下半年開始,一直到世人熟知的《國家與革命》這本著作,這里面分為三個小的步驟,第一個步驟是1916年下半年列寧關于帝國主義國家理論的初步思想,第二個步驟是1917年上半年,列寧在瑞士做了長達48頁的馬克思主義國家的論述,第三個步驟是十月革命前所寫的《國家與革命》,這是第一個階段的三個小步驟,凝聚為《國家與革命》。列寧的《國家與革命》實際上沒有寫完,第六章、第七章要寫俄國革命的經驗,只開了一個頭,但是沒有寫完。
第二個階段,即十月革命之后,進入戰(zhàn)爭這個階段,列寧在1918、1919、1920年,探討了國家理論發(fā)展問題,最具代表性的是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這又可以分為三個小的步驟。第一個步驟是1918年底,列寧借《國家與革命》再版的機會,刊發(fā)了1852年馬克思寫的信,特別突出無產階級的信。第二個步驟是列寧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治。第三個步驟是1920年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列寧提出了一份無產階級專政的論綱,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體系。
第三個階段,1921年開始進入新經濟政策這個階段,一直到列寧去世,第三個階段可以把它概括為國家觀的第三部曲,這里面有列寧非常豐富的思想,包括一系列的著作,尤其是我們對列寧晚年的一些書信,包括現(xiàn)在學界認為的一些政治遺囑,但遺憾的是,挖掘不夠。
劉軍教授認為,列寧思想的第三部曲的核心是在建設時期如何推進國家制度的變革、改革問題,列寧的思想每一個階段都有鮮活的理論形態(tài)和理論性質。把這三個時期都綜合起來,尤其是他晚年,關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如何來體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來跟資本主義進行競爭。當然這是當代價值的問題,因為我們可以看到,晚年的列寧,他的國家觀當中有非常明確的具體制度變革的基因,所以,在社會主義國家當中,還是可以找到一個大家希望把它發(fā)揚光大的路線。在西方也有這樣一種嘗試,比如說有經濟學家就曾提出要重新評價當年斯大林的論戰(zhàn),重新挖掘列寧晚年關于社會主義制度變革的思想,他認為列寧晚年的探索,不同于后來斯大林的這樣一種模式,也不同于歐美自由主義的模式。
劉軍教授認為,十九屆四中全會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國家制度,第二個是國家治理,如何來挖掘列寧的思想,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實際上我們視野可以稍微開闊一些,他認為國際學界關于21世紀的國家治理與世界秩序的探討,跟《歷史的終結》完全不同,現(xiàn)在對國家制度的評價加入了新的考量因素,加了國家能力,就是國家治理的相關話題。
三、列寧與第二國際理論問題研究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來斌從三個方面闡述了“時代之問與列寧之答——20世紀馬克思主義歷史發(fā)展的精彩序幕”。他表示,以列寧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為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波瀾壯闊的歷史揭開了精彩的序幕,表明重拾列寧的世界之問,對我們堅持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當下價值。習近平指出,一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們根據時代、實踐、認識而不斷發(fā)展的歷史,因此馬克思主義能夠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斷探索時代發(fā)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zhàn)。19世紀末到十月革命前,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如何認識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本質,馬克思主義在新變化面前還有沒有生命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無產階級面臨的最緊迫任務及其實踐任務是什么等等,圍繞著這些問題,馬克思主義陣營內外都出現(xiàn)了各種以列寧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為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波瀾壯闊的歷史揭開了精彩的序幕。
孫來斌教授主要從三個方面談了他的觀點:第一,時代變化與馬克思主義命運之爭。19世紀末期,資本主義出了新的變化,在經濟上出現(xiàn)了暫時的繁榮,特別是壟斷組織的出現(xiàn),資本主義興起的無組織狀態(tài)似乎得到克服,資本主義矛盾似乎已經克服,在階級關系上合法斗爭的形勢,似乎讓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得到的緩解,斗爭使得資產階級統(tǒng)治策略出現(xiàn)了變化,這些變化引起了內部和外部對馬克思主義命運的反思,時代到底發(fā)生了怎樣的新變化,革命的理論是不是過時,革命何以可能。對于這些問題,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伯恩施坦較早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回答,但是他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面對伯恩施坦的背叛,盧森堡等人先后進行了回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這些理論家基本上只是重復了馬克思的理論,指出伯恩施坦的背叛,對馬克思基本原理也作出了貢獻,但是總體上未能切實地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因此未能徹底戰(zhàn)勝伯恩施坦。
伯恩施坦較早注意到時代的變化,有他的敏銳之處和合理之處,但是他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無疑是錯誤的。怎么樣進一步批判伯恩施坦及其在俄國的變動,彌補其他理論家的不足,這個時代的任務就交給了列寧。列寧根據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發(fā)展,在他看來,唯有發(fā)展才具有生命力,但關鍵是怎樣發(fā)展,向什么方向發(fā)展,也就是我們今天反復強調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關系問題。沿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道路前進,我們將越來越接近客觀真理,但是不會窮盡,而沿著其他的道路前進,除了混亂和謬誤之外,我們什么也得不到。
第二,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俄國的知識分子并沒有完全想清楚,俄國該向何去處,對于這個問題,民粹主義、合法馬克思主義都有著自己的回答。簡單來說,避免乃至跳出資本主義制度,這是民粹派的回答,鞏固馬克思主義制度,這是合法馬克思主義派的答案。列寧認為,俄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因此俄國跳出資本主義是不可能的。列寧的批判,對時代變化和俄國準確國情的把握,把馬克思主義運用到俄國,創(chuàng)造性地推進了帝國主義,為馬克思主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第二國際的破產,構成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傳播和發(fā)展的重要背景,在戰(zhàn)爭時期,怎么樣處理好無產階級運動的民族性與國際性的關系問題,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議題。第二國際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發(fā)展史上既占有重要的承前啟后的地位,也發(fā)揮過特殊而復雜的作用,如何全面客觀的評價第二國際的歷史,他認為,列寧研究會還可以做更多的工作,現(xiàn)在這個工作中生代、新生代基礎比較薄弱。1910年以后,列寧根據俄國工人運動發(fā)展的實際,得出了必須同機會主義決裂的這樣一種結論,列寧對時代之問的回答成了他理論生長很重要的基礎。當前,十月革命發(fā)生已經超過了一百年,列寧已誕辰150年,我們現(xiàn)在國內面臨內部的社會主義與資本利益的博弈,在外部,中國與美國的新帝國主義較量,重拾列寧的世界之問,對我們堅持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武漢大學哲學院何萍教授論述了第二國際理論家談到俄羅斯學界現(xiàn)在對羅莎盧森堡的態(tài)度及我們應該做的反思。她指出,過去蘇聯(lián)從列寧到斯大林,一直對盧森堡持批判態(tài)度,現(xiàn)在俄羅斯學界在關于盧森堡的大會上已經能夠客觀地來重新評價列寧和盧森堡之間的論爭。她指出,過去蘇聯(lián)在思想上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即把目的和手段顛倒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到底是目的、還是手段,如果是目的的話,我們就想盡辦法鞏固這個政權,如果是手段,就應該把我們的手段往前推進,奪取政權是為了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而蘇聯(lián)剛好把這個堵塞了。這就有一個隱性的力量問題,它的思想、內在理性是什么。
中國也應該反思,我們?yōu)槭裁茨軌驈恼酒饋怼⒏黄饋?、到強起來,我們怎么走的,我們這一路經過了哪些建設,背后理性的支撐是什么,我們不能流于現(xiàn)象的描述,也不能把事實羅列下來,我們出了多少著作、發(fā)展了多少成果、討論了多少問題,這是現(xiàn)象描述,而是事實背后的東西,它的內在邏輯是什么,找到中國的理性進步和思想的力量。這是我們研究的一個目的,就是發(fā)現(xiàn)思想背后的力量,來支撐我們這樣一個發(fā)展的力量。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賈淑品教授做了“列寧對伯恩施坦關于資本主義普選制、議會制的認識與批評”的報告。針對伯恩施坦高喊普選制是改變工人階級命運的“最佳武器”,是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黃金通道”等過分抬高普選制和議會制的錯誤論調,列寧肯定工人階級在19世紀末這一時期曾利用資產階級的議會、民主制度開展合法斗爭,取得了一些成效的同時,還運用階級分析的觀點批判了資產階級普選制的虛偽性。伯恩施坦在政黨建設上妄圖建立一個任何人都可以參加的宗教組織,這也就是他政黨建設的全民黨思想,而列寧的主張是建立一個由先進分子所組成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的黨,對這一點列寧曾經說過,給他一個革命家組織,他就能把俄國反轉過來。果不其然,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的過程中的確走在前列,他關于精英黨以及對工人階級要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的思想,對反對伯恩施坦主義在俄國的變種經濟主義、孟什維主義、取消主義等錯誤思潮,領導俄國的十月革命勝利,有著重要貢獻。
列寧對伯恩施坦的普選制、議會制,也就是對民主制的思想進行了批判,因為伯恩施坦一直說,普選制是改變工人階級命運的最佳武器,也就是和平長入資本主義的一個黃金通道。伯恩施坦的影響在當時是具有沖擊力的,因為恩格斯晚年也提出了議會的問題,怎么利用議會的問題,所以有人錯誤地認為恩格斯是不是晚年是議會迷,也追求這個議會。關于普選和議會,是當時伯恩施坦非常強調的錯誤論調,在這種情況下,列寧運用歷史和階級分析的觀點對他進行了批判。首先他肯定了普選制合理性的一方面,他說資產階級曾經利用普選制、議會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點我們不能否認,但是針對當時風靡世界的普選制童話,取消或者代替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普選制科學性的論點,列寧進行了批判。他指出,普選制畢竟是上層建筑,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了資本主義的普選制具有局限性,有些人在利用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很多人抱著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只看到了恩格斯說普選制是成熟工具的一面,而忽視普選制局限性的另一面。
當時1848年歐洲革命以后,歐洲革命進入了低潮,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發(fā)展了“兩個必然”理論,提出了“兩個決不會”理論,認為資本主義還有一定的生命力,不會立即崩潰。伯恩施坦敏銳地把握了資本主義所發(fā)生的新變化,對《共產黨宣言》“兩個必然”理論進行了批判,他提出了資本主義的適應論。盧森堡雖然站在批判伯恩施坦的最前列,但是她沒有能夠把握住資本主義所發(fā)生的敏銳的變化,她雖然寫了專著《社會革命與改良》言辭犀利地批判了伯恩施坦,但是因為她不能夠及時把握資本主義新變化,未能徹底地批判伯恩施坦,導致伯恩施坦主義占了上風。而批判伯恩施坦的這個任務,最終是由列寧完成的,代表性的著作,就是列寧的《帝國主義論》,也就是《資本主義是帝國主義的最高階段》,列寧把帝國主義的本質特征概括為金融資本,就是說自由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帝國主義特征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和以前不一樣了,是金融資本占據統(tǒng)治地位。在發(fā)現(xiàn)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資本主義由私人壟斷走向國家壟斷,然后再走向國際壟斷這個過程,這對金融資本的研究非常有意義。
四、關于列寧黨的建設思想及其它
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張振教授做了“列寧黨的全面領導思想研究”的報告,提出列寧的執(zhí)政學對共產黨的執(zhí)政來講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源頭。要堅持和加強黨團建設,走群眾路線,不斷探索實現(xiàn)黨的全面領導。
第一個方面,列寧較早地闡述了黨的全面領導的重要性。第二個方面,列寧對黨的全面領導內涵進行了較為清晰的界定。第三個方面,比較全面地闡述了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具體路徑。關于黨的全面領導重要性的認知,包括以下三點:第一,列寧認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無產階級專政實現(xiàn)的全面條件,無產階級要實現(xiàn)自己專政的歷史使命,必須有代表和維護自己利益的強大無產階級政黨,同時這個政黨在革命的時候要掌握領導權,另外在革命勝利之后,他仍然強調,我們依然需要堅強的政黨,更需要強有力的中央領導。列寧明確指出,否定政黨和黨的紀律,等于完全解除無產階級武裝。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列寧開始重視黨內民主,提出了黨的決議,黨內充分討論等,倡導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第二,對黨的全面領導內涵已經進行了較為清晰的界定,列寧認為這是實現(xiàn)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第三,比較全面地闡述了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具體路徑。一是堅持和加強黨對蘇維埃政權的全面領導,二是堅持和加強黨團建設,三是要走群眾路線,要不斷探索實現(xiàn)黨的全面領導的源泉。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郭春生教授對列寧的“國家與革命”觀及其在十月革命中的實施談了自己的看法,列寧的革命專政思想使布爾什維克贏得了政權,也招致了俄國其他政治力量的激烈反抗。首先,列寧書寫《國家與革命》是在1917年7月之后,當時列寧遭到臨時政府的通緝,流亡到邊境,寫了《國家與革命》。列寧從國家的產生聯(lián)系到他那個時代,當今的資產階級國家,就維護私有制及其剝削和壓迫本質而言,列寧認為,資產階級國家與歷史上其他國家沒有區(qū)別,它總是用華麗的外衣來掩飾自己的意圖,民主共和制是資產階級采用最好的外殼,民主共和制是財富和政權聯(lián)姻的最好形式,民主共和制的外在形式極具迷惑性。對于誰是國家的掌控者和既得利益者,列寧得出必須用暴力推翻現(xiàn)行國家統(tǒng)治的這樣一個結論。根據當時俄國的情況,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建立無產階級國家的時刻已經到來了。在革命成功之后,無產階級又怎么樣來把握政權呢?那就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他的解釋是無產階級專政是直接依靠群眾武裝力量的政權。列寧在流亡期間所寫的《國家與革命》,對俄國的革命進程進行了完整的設計,無產階級利用資產階級戰(zhàn)爭,對反抗者進行毫不留情的鎮(zhèn)壓。
關于革命的實施,列寧在《四月提綱》里面寫得非常清楚,最終通過革命的手段建立起來清一色的布爾什維克政府。布爾什維克政府提出來一個建議,關于立憲會議,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指出,不要議會制的共和國,從工人代表蘇維?;氐阶h會制共和國是倒退一大步。列寧支持立憲會議,立憲會議是建立蘇維埃政權,就是建立一切政權歸蘇維埃這樣一個革命路徑的入口,列寧要支持立憲會議,但是立憲會議也要達到一切政權歸蘇維埃。
1917年2月到10月,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打出召開立憲會議這樣的口號、綱領。他們同時不斷地抨擊臨時政府推遲召開立憲會議這樣的行為,但從2月到10月立憲會議一直沒有召開,最后列寧在實現(xiàn)了勝利的十月革命之后,按照蘇維埃和臨時政府的許諾,召開了立憲會議,但是立憲會議沒有成為列寧當初所設計的,成為蘇維埃掌權的一個革命入口,反而成為了布爾什維克掌權的一個障礙。
根據列寧的思考,還有革命進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劉春生教授認為,我們現(xiàn)在應該思考兩個問題,一個布爾什維克的專政,排除了其他任何政黨的派別,前面的三屆臨時政府都是聯(lián)合政府,也就是說包括各個黨派的,臨時政府里面沒有布爾什維克,但是布爾什維克建立了政府,它不是一個聯(lián)合政府,是一個專政的政府,排除了其他政黨。應該說,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這個行為,有沒有導致了國內矛盾的進一步激化,是我們現(xiàn)在應該要思考的,有沒有減少矛盾,歷史不能假設,假設從來不利于人類文明的進步,事實上列寧要不要起義,當時在布爾什維克內部有著非常激烈的討論。
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副院長張樹德從列寧軍事著作的構成、列寧軍事實踐的這兩大方面介紹了列寧對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偉大貢獻。他認為,列寧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同時列寧還是無產階級偉大軍事理論家,他不僅領導無產階級推動了反動統(tǒng)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工農軍隊和國防,而且提出了軍隊國防建設理論,形成了獨創(chuàng)性的軍事理論體系。第一,列寧軍事著作的構成,蘇聯(lián)曾經在出過一部書,叫列寧論戰(zhàn)爭、軍隊和軍事科學,當時兩卷120萬字。1981年,軍科編了一本列寧軍事論集。目前列寧著作大概近1600萬字,而列寧軍事著作大概200-270萬字。他認為,列寧既是黨內軍事最高統(tǒng)帥,也是國家領導人,通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第二,列寧的軍事實踐主要包括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05年至1907年俄國第一次革命時期,第二個階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第三個階段是十月革命前后,第四個階段是1918-1920年前后,第五個階段是1921至1924年,列寧組建現(xiàn)代國防軍隊。
張樹德還論述了列寧軍事理論的五大貢獻,第一個理論貢獻,列寧重新擴充和深化了戰(zhàn)爭根源理論。列寧系統(tǒng)地闡述了戰(zhàn)爭的本質理論,除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戰(zhàn)爭本質的理論,他還系統(tǒng)闡述了關于戰(zhàn)爭性質理論,還有關于民族戰(zhàn)爭,國內戰(zhàn)爭的理論。第二個理論貢獻,列寧系統(tǒng)地制訂了關于無產階級武裝起義戰(zhàn)略和策略問題,并提出了武裝起義的系統(tǒng)理論,這個理論不是馬克思恩格斯能比擬的。第三個理論貢獻,列寧系統(tǒng)地提出了建設人民軍隊的理論,他真正建設無產階級思想,發(fā)展第一個由工農治理的軍隊,并提出了系統(tǒng)的無產階級軍隊理論,對關于黨的軍隊領導、軍隊紀律、軍隊工作,包括軍隊的體制建設,列寧都提出了系統(tǒng)的理論。第四個理論貢獻,列寧提出了建立現(xiàn)代國防理論,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現(xiàn)代國防理論很少,在斯大林的配合下建立現(xiàn)代國防。
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龍教授從時代觀所揭示的世界格局、現(xiàn)代化發(fā)展模式,以及時代存在的物質基礎,時代反映的全球問題這四個方面發(fā)表了自己對從列寧的時代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觀的看法。
首先,從時代揭示的世界格局來看,列寧的時代觀反映的是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以及無產階級革命這樣一個格局。列寧本人曾經多次做過論述,列寧曾經講,這是從帝國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代,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時代,帝國主義戰(zhàn)爭的時代,無產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代替資產階級政治統(tǒng)治的階段,等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觀,反映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霸權走向衰落和中國和平崛起這樣一個世界格局。關于中國的和平崛起有幾個表現(xiàn),習近平反復強調,經過新中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0年的發(fā)展,我們有了“三個偉大飛躍”,“三個前所未有”,十九屆四中全會又講了我們制度的“十三個顯著優(yōu)勢”,所有這些表明中國已經和平崛起了,這是整個世界格局的一個重大變化。
其次,從時代體現(xiàn)的現(xiàn)代化模式來看,成龍教授認為,列寧的時代觀反映了資本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一統(tǒng)天下的模式。在列寧那個時代,世界現(xiàn)代化的主要模式,是英國模式、美國模式、德國模式等,列寧在十月革命以后提出全盤改革,制定了一個以新經濟政策為核心的發(fā)展模式,但是這個模式還很不成熟,是處于探索中的發(fā)展模式,后來逐漸形成蘇聯(lián)模式??上У氖?,蘇聯(lián)模式最后解體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觀所反映的模式是中國模式,中國模式現(xiàn)在已經走向成熟,對這點很多人有疑問,只講中國道路,不講中國模式,他認為這里面既有誤解,同時也有不自信的表現(xiàn)。他指出,中國模式是應該提倡的,因為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還是有區(qū)別的,道路僅僅是一個方向,前進的方向,道路這個概念,是和理論、制度、文化并列的概念。而模式是一個體系,模式是把所有以上這幾個方面全都包括了,而且講模式也有利于和世界對話,比如說世界上有美國模式、英國模式、德國模式,中國沒有模式,這么大的國家如果沒有模式,他認為這是不利于中國發(fā)展的。所以他認為,應該講中國模式,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三個制度建構的三個目標,其中有一個目標,建黨一百周年的時候,各方面制度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意思就是說現(xiàn)在已經成熟了,而且以后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還有一兩年的時間維度。
第三,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觀反映的物質基礎,也就是說工業(yè)基礎來看,列寧所在那個時代,是第一次工業(yè)化結束,第二次工業(yè)的末端。而此時工業(yè)化,他認為是第三次工業(yè)化的末端和第四次工業(yè)的開端這樣一個階段,中國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基本上適應了世界發(fā)展趨勢。
第四,從時代反映的全球問題來看,列寧所在的時代充斥著世界戰(zhàn)爭危機,而當下,戰(zhàn)爭這個危機并沒有結束。全球問題越來越多了,比如說生態(tài)危機、戰(zhàn)爭危機、貧富分化危機、文明關系的沖突危機、道德危機、價值危機等更加明顯了。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胡海波教授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偉大創(chuàng)舉,對十月革命的重要意義作出了闡釋,他認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特質,它深深影響了中國革命和建設。
第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特征,只有馬克思第一次真正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的真正結合,在黑格爾之前,所有的思想家,要么重視理論作用,導致了唯理論,要么重視經驗作用,導致了經驗論,馬克思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馬克思做了幾點,首先,他以改革實踐為己任,解決了辯證法面向實踐的問題,理論上解決了西方現(xiàn)在一些學者所講的,理論和實踐斷裂的問題。其次,他把普遍觀念還原于階級實踐,解決了辯證法的歷史根據問題。再次,他找到了無產階級這個新興的階級,為改變社會找到了一種新生力量。
第二,列寧的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為:首先,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創(chuàng)造了思想上、組織上統(tǒng)一的無產階級政黨。其次,他提出了一系列理論,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理論、帝國主義論等,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再次,在實踐上,他創(chuàng)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于實踐,解決了和平統(tǒng)一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發(fā)展。為什么說偉大創(chuàng)造呢?從時代意義來講,社會主義橫空出世,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把馬克思主義提升到一個新階段,開辟了一個道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道路,也深深影響了中國革命和建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革命就是俄國十月革命的繼續(xù)。
作者簡介:賈淑品,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200234;汪雅琳,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234;于樹杰,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234。
(責任編輯? 陳? 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