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媛
制服作為一種特殊的符號,能夠最簡單直接地反映身著它的群體的特征,當我們對某種制服產(chǎn)生好感,往往就是喜歡這種特征
Lolita、漢服和JK制服在小眾文化圈內(nèi)頗受歡迎,各自形成了次文化圈,由于服裝的價格偏貴,又被戲稱為“(使你)破產(chǎn)三姐妹”。Lolita服飾啟發(fā)自維多利亞時代女童服裝,受哥特風格影響,漢服以中國古代傳統(tǒng)服飾為基礎(chǔ)進行改良,或者干脆把出土的服飾文物進行復(fù)刻,人們喜歡繁復(fù)、華麗的復(fù)古服裝和其文化是很容易理解的事,而JK制服可能就讓很多人大呼迷惑了。
JK的意思是女高中生,JK制服其實就是日本女高中生的校服,與之相對的還有男生的校服DK。這種服裝一般以水手服、格子裙、領(lǐng)結(jié)為特色,不同款式JK制服的主要區(qū)別是裙子的顏色和花式,其中格子裙備受追捧。想要買到一條好看的格子裙,不僅要先付給賣家定金,等上一兩個月,因為數(shù)量有限還要搶。在大部分人心中,校服就是一種廉價、便捷、舒適、展示學(xué)生身份的制服,為什么會有人喜歡制服? 還把它當作一種亞文化? 你可能會感到莫名其妙。
日本人田野剛史講了他對中國人穿日式校服的看法。前幾年“萬能的美團小哥”這個梗流行,比如騎馬送外賣、幫忙送手紙,田野剛史一度很喜歡這個梗,也認為美團的制服蠻好看的。于是他心血來潮買了一套美團外賣制服在日本穿,日本的中國朋友會跟他開玩笑,中國游客看到他則認為日本也有美團外賣。后來,他穿著這件外套到中國出差,所有人都把他當作真的外賣小哥,以至于有些小區(qū)、賓館不讓他進門。他就把這事類比成中國人穿JK,在中國穿著沒什么關(guān)系,而在日本是一種社會身份的象征,容易產(chǎn)生誤會。
如果你能從田野剛史的故事里明白他為什么會買快遞小哥的制服,那你大概也能理解JK的流行。如果把日本動漫所有主角的標簽列出來,那么“高中生”這一屬性出現(xiàn)的頻率無疑會排進前三。因為經(jīng)常作為拯救世界的主角存在,日本高中生、中國穿越者和美國流浪漢還被戲稱為“地球上單兵作戰(zhàn)能力最強的人類單位”。這些日本動漫的流行,給JK、DK的流行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基礎(chǔ),加上高中制服還代表著這個時期的青春活力,日式校服在好看程度上也確實要高于大部分中國校服,能夠滿足人們高中時對于校服的憧憬,以至于很多成年人也對JK、DK愛不釋手。
不是制服但勝似制服的格子襯衫,雖然和格子裙一樣有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英國貴族歷史的格子元素,并且也形成了一種風潮,但它不僅沒有JK制服里的格子裙這么受歡迎,甚至成了吐槽程序員或理工男土氣的要點之一。
在1960年代,計算機技術(shù)剛興起,馮·諾依曼、艾倫·圖靈這些第一代程序員也是西裝革履、油頭锃亮的,到了1970年代,美國的程序員們要“打破技術(shù)壟斷、讓計算機真正為人民服務(wù)”,在著裝上也就拋棄了那套刻板的西裝,怎么舒服怎么穿。
在中國,“程序員喜歡格子衫”的梗大概在2014年誕生,原來只在圈內(nèi)流傳,2018年10月24日,程序員日,隨著一個辦公室里全員穿著格子衫的幾張圖全網(wǎng)流傳,這個梗突然廣為人知。還有人一本正經(jīng)分析道,因為BUG的音譯是“霸格”,所以穿格子衫在身上,可以清除BUG,還有程序員說:“工程師水平與襯衫上格子數(shù)目正相關(guān)”。
雖然沒有確切的數(shù)據(jù)表明程序員更喜歡格子衫,但因為網(wǎng)圖流傳甚廣,加上生活中又確實遇到過那么幾個喜歡穿格子襯衫的程序員朋友,這個刻板印象可以說是越來越深。比起其他人在挑選著裝方面綜合考慮搭配、設(shè)計、時髦度等等,程序員們選擇格子襯衫更可能是因為需要一件舒服的襯衫,而格子花紋常見并且相比純色看起來沒那么單調(diào),總之,就是要舒適、方便和實用。
制服作為一種特殊的符號,能夠最簡單直接地反映身著它的群體的特征,當我們對某種制服產(chǎn)生好感,往往就是喜歡這種特征。身著JK的女孩子喜歡的是它的高顏值,更是那種青春活力。
現(xiàn)代社會中,除了特定職業(yè)需要制服,越來越多的公司不再追求刻板的著裝,所謂像格子衫一樣的“制服”更多是一種文化符號。不過,大概不會有人因為喜歡程序員這個職業(yè)而買一件格子襯衫,主要還是怪程序員太喜歡自嘲,比起講述他們?nèi)绾巫非蟾咝?、挑?zhàn)權(quán)威,他們也許更愿意多檢查一遍代碼。如果想為格子衫正名,大可不必去學(xué)JK中復(fù)雜的取名方式,不妨把格子衫和硅谷名言“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相結(jié)合,穿上格子襯衫當一個用實用主義去改變世界的人,聽起來還挺酷的。
(作者系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