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
摘要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說的都是在教學中挖掘生活化教學內容。文章圍繞真學、深學、樂學的“三學課堂”給出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從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真學”,實驗驅動、促進“深學”,活動探究、促進“樂學”三個方面依次展開。
關鍵詞
初中生物 “三學課堂” 生活化 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我校大力推行“三學課堂”。所謂“三學課堂”,就是真學、深學、樂學。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生活化的教學,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處在輕松熟悉的課堂環(huán)境下學習,從而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重建,在課堂上真實學習、深度學習和快樂學習,更好地消化知識、理解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一、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真學”
情境化教學從物理意義上講,它具有客觀性,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教學背景。它可以是現(xiàn)實生產、生活中的材料,也可以是本學科的問題,還可以是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等。從心理學意義上講,它充分反映了學生對學習的主觀愿望,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讓學生在學習中伴隨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我想這可能就是“三學課堂”說的“真學”。
比如在教授蘇科版八年級下冊“人體的免疫防線”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學習情境:你知道每雙未經開水燙過的筷子,有細菌多少個嗎?(約1600個。)你知道一只未經開水燙過的碗里有細菌多少個嗎?(約300個。)你知道七天未用熱堿水清洗的切菜板上,每平方厘米有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多少個嗎?(分別約為2000個和40000個。)你知道一個普通的健康者,每天接觸到的病菌可達多少嗎?(約10億。)這些生活實例,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活躍性,調動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學習不僅僅是由外部向內部的一種知識傳遞和轉移,更是一種對自身經驗主動構建的過程。所以,教師定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對生活處處留心,時時留意,收集整理對教學有價值的生活化教學資料,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對教材有更深入的分析,設置更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課堂學習情境。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之間制造一種懸念,把學生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立足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如此,學生會更積極主動地在生物“三學課堂”下構建知識框架,促進“真學”。
二、實驗驅動——促進“深學”
生物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通過探究性活動,能簡潔明快地導入教學內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學習水到渠成。比如在教授蘇科版七年級上冊“植物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的第二課時“細胞吸水和失水原理”這一難點時,教師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見的腌蘿卜。課堂上結合學生探究興趣小組課前做的蘿卜條實驗,筆者設置了一系列教學活動,達成了這節(jié)課重要概念的構建,教學效果顯著。
活動一:閱讀實驗方法后思考以下問題。
1.兩個燒杯中的蘿卜條為什么要求形狀、大小、粗細都相同,而且要強調同時放入溶液中呢?兩個燒杯為什么要加蓋培養(yǎng)皿呢?
2.在實驗中為什么要設置兩組實驗呢?
3.-個燒杯中為什么要放入三個蘿卜條呢?
活動二:明確實驗要求,觀察和分析課前蘿卜條的探究實驗。
1.量。用尺測量每個蘿卜條的長度,將數(shù)據(jù)填入表中,對比放入溶液之前的蘿卜條的長度,分析對比,看一看有何發(fā)現(xiàn)。
2.捏。用手捏一捏蘿卜條,觀察蘿卜條有什么變化。
3.看。取出蘿卜條,觀察兩個燒杯液面高度與放蘿卜條之前有什么變化。(上升了還是下降了?)
活動三:請學生嘗試用箭頭表示水的流動方向。
活動四:演示實驗。(溶液與溶度。)
活動五:討論交流,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得出細胞吸水、失水的原理。
活動六:播放動畫鞏固,打比方。溶液濃度的大小就好比是拔河比賽,溶度大就是人多,溶度小,就是人少,從而總結得到“水往高處流”,這里的“高”指的是溶液的濃度高。
活動七:請學生嘗試列舉生活中植物細胞吸水與失水的例子,比如糖拌西紅柿。
活動八:新聞播報,沿海灘涂地上的綠洲——海蓬子。請學生分析為何灘涂地大多荒蕪,而海蓬子卻可以長得很好呢?介紹海蓬子的經濟價值,達成情感的升華。
活動九:觀察小麥根尖的根毛的位置形態(tài)(教師課前培育),結合掛圖和小資料“根毛的數(shù)量”,圖示比較有根毛的根和無根毛的根與土壤的接觸面積的大小。學生自然地得出根毛加大了根與土壤的接觸面積的結論,突破了“根尖成熟區(qū)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這一重難點,構建了“細胞吸水和失水原理”這一重要概念。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除了教材上的實驗之外,我們還可以挖掘與生活有關的課外實驗,利用校本課程的拓展實驗,促進學生“深學”。生物的校本課程作為課堂的延伸,又是提升初中生科學探究能力和生物核心素養(yǎng)極佳的舞臺,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比如在教授蘇科版八年級下冊“人體的免疫防線”這節(jié)課的時候,課前教師指導并帶領學生展開類比實驗,選取的材料不僅僅局限于課本要求的蘋果,還可以選用香蕉、橘子、西紅柿等作為實驗材料,讓學生每天觀察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課堂上交流展示,從而達到真正的“深學”。
三、活動探究——促進“樂學”
隨著課改的深入,“三學課堂”摒棄了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觀念,提倡“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觀念,讓學生在課堂上真實學習、深度學習、快樂學習。
比如在教授蘇科版八年級下冊“人體的免疫防線”中有關第三道免疫防線的時候,教師課前安排幾個有表演天賦的孩子編演了一個話劇,主要人物有水痘病毒、其他病毒、淋巴細胞、抗體、吞噬細胞等。隨著學生們活靈活現(xiàn)的演出,其他學生一下就興奮了起來,很容易就解決了這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接著又安排了學生拼圖模擬人體對水痘病毒的抵抗過程,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隨著問題的拋出,學生們個個精神抖擻,睜大了好奇的眼睛,隨后迫不及待地等待教師的精講點撥。由于創(chuàng)設了合適的情境,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都能以積極的狀態(tài)投入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我覺得這就是“三學課堂”說的“樂學”。
總之,隨著“三學課堂”下的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推進,教師緊密聯(lián)系生活進行生物教學,讓生物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增強他們對本學科的興趣,也使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長,學有所用,更好地落實了“三學課堂”的本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海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