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林
美國醫(yī)學博士馬海德,是訪問陜北和延安的一位高端人才。一切為人民的中國共產黨和充滿希望的邊區(qū)強烈地吸引他留下來,全身心地投入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在延安,他很快“革命化”“中國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邊區(qū)的醫(yī)療衛(wèi)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后,他加入中國國籍,擔任中央衛(wèi)生部門的要職,為中國人民的健康事業(yè)忘我地工作著,直至生命的終結。
1910年9月26日,美國紐約州布法羅市一個普通工人家庭里,誕生了一個男孩。父親給他取名為喬治·海德姆,也就是后來在中國鼎鼎大名的馬海德。
1934年,喬治結識了宋慶齡。從她那里,他知道了中國還有另一個世界,那就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他參加了由僑居上海的外國進步人士組織的馬克思主義讀書會,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和研究中國革命問題。
1936年春,中共中央從陜北輾轉給上海的地下黨發(fā)來信函,指示邀請一位“誠摯的西方新聞工作者”訪問陜北蘇區(qū),并把他的見聞告訴全世界;還要邀請一位“訓練有素的西醫(yī)”來幫助陜北蘇區(qū)創(chuàng)建醫(yī)療事業(yè)。一天晚上,宋慶齡將喬治請到家中,轉告了這一邀請,并為其安全進入陜北蘇區(qū)作了精心周到的安排。喬治喜出望外,立即做好準備,等待上路。當時計劃訪問完即返回上海。
1936年6月,喬治避開上海國民黨特務機關的視線,在西安與來自北平的埃德加·斯諾秘密會合。1936年7月14日,保安隆重舉行歡迎斯諾、喬治大會,毛澤東出席會議并講話。群眾打出的歡迎橫幅上用中英文寫著:“歡迎美國記者來蘇區(qū)調查!”“歡迎喬治大夫來蘇區(qū)工作!”7月16日,他們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親切接見。
經過一段時間訪問后,黨中央派伍修權擔任翻譯,陪同斯諾和喬治到寧夏豫旺堡考察訪問。在豫旺堡期間,喬治了解到回族群眾中姓馬的人很多,寧夏還有一句俗語:“十個回回九個馬,一個不姓馬就姓哈?!眴讨螢榱吮磉_永遠同回族兄弟、同中國人民友好的心愿,決定也姓馬,將自己的原名喬治·海德姆改為馬海德。4個月過后,當斯諾完成采訪任務離開邊區(qū)時,馬海德卻改變了原來“訪問后返回上?!钡挠媱?。他對斯諾說:“這里的醫(yī)院和群眾、病人都需要我。我決定留在陜北工作,要為中國革命事業(yè)作一些貢獻。”
1937年1月,馬海德背著宋慶齡送給他的醫(yī)藥箱,隨部隊進入陜北的延安。他以滿腔熱情一邊緊張地投入診療工作,一邊進行調查研究。1937年2月,馬海德因為工作成績突出,被光榮地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在延安,馬海德很快學會了當地語言,無論是八路軍戰(zhàn)士還是當地老百姓,都愿意找這位大鼻子的“馬大夫”看病。因為醫(yī)生少,他幾乎成了全科大夫。此外,還經常有人找他修理手表、眼鏡、鋼筆、打火機等,他一律熱情幫助,簡直成了寶塔山下的萬能博士。在延安,馬海德除了擔任衛(wèi)生部顧問這一重要職務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健康。馬海德盡心盡力地完成這一任務,也由此與許多中共高級領導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斗爭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了夜里辦公、白天休息的習慣。馬海德從醫(yī)學角度幫助毛澤東調好生物鐘,以保證他完成對全國抗戰(zhàn)的指導工作。馬海德全身心地投入中國革命,做了許多超出醫(yī)學范圍的工作。
1944年,馬海德和妻子周蘇菲合影。(資料圖)
馬海德在延安期間,曾擔任中共中央外事組和新華通訊社的顧問,經常接待訪問延安的國際友人,積極參加外事活動和對外宣傳工作。1937年11月,他幫助新華社創(chuàng)立了英文部,開始向國外播發(fā)英文消息。他還經常為當時中央出版的對外宣傳刊物《中國通訊》撰寫稿件。1946年,馬海德還參加了在北平成立的由共產黨、國民黨、美國三方代表團組成的軍事調處執(zhí)行部工作。在這里,他名義上是中共代表團的醫(yī)療顧問,實際上是為英語翻譯的備忘錄在文字上把關。不久,他又作為中國解放區(qū)救濟總會醫(yī)療顧問與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和美國紅十字會的人員進行接觸,積極爭取他們對解放區(qū)的援助。
令馬海德高興的是,他在延安還收獲了甜蜜的愛情,與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生周蘇菲結為終身伴侶。說來這段姻緣也是緣分。1939年冬,周蘇菲傷風鼻塞,長期不愈,她便到延安城內的醫(yī)院治療。那天,接診的恰巧是洋醫(yī)生馬海德,馬醫(yī)生態(tài)度非常認真、熱情。周蘇菲看完病,心懷美好的印象離去,馬海德也被這位病人的東方女性美深深打動。第二天,他寫了一張便條,托人帶給周蘇菲,希望她按時吃藥,早日康復。周蘇菲心里熱乎乎的。
1940年3月3日,30歲的馬海德與21歲的周蘇菲牽手來到中央組織部申請結婚。得到批準后,他們又到邊區(qū)政府正式登記,領到結婚證書。結婚證是在一張紙上分左右兩聯,本應裁開,男女雙方各執(zhí)一聯。但馬海德堅決不讓撕開,說:“我們一輩子也不分開?!?943年,他們的兒子降生,取名幼馬,隨母姓周。這樁跨國婚姻,幸福美滿,令人艷羨。
新中國成立后,馬海德又一次申請加入中國國籍。早在1937年在延安時,他就曾向周恩來提出要加入中國國籍。周恩來無奈地對他說:“老馬啊,我們哪有國籍呀?我們只有個黨。等將來新中國成立后,我就第一個批準你加入中國國籍?!贝藭r新中國成立,周恩來兌現承諾,高興地批準馬海德的中國國籍。他成為第一位加入新中國國籍的外國人。不久,毛澤東在香山邀請馬海德一家做客,對這個“洋女婿”變成“中國女婿”表示祝賀。
1950年,馬海德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衛(wèi)生部顧問。1953年,在他的提議下,中國皮膚性病研究所成立,他受命擔任中國麻風病防治中心主任,主要從事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衛(wèi)生部專家局成立后,要給外國專家包括馬海德漲工資。馬海德卻說,他是中國人,不是外國專家,斷然拒絕漲工資。1988年9月,國家衛(wèi)生部授予馬海德“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的先驅”光榮稱號。
1978年,馬海德在闊別故鄉(xiāng)45年后,回到美國與家人相見。也是這一年,馬海德身患癌癥,先后做了8次手術。但他并沒有停下在中國治療麻風病的計劃,毅然到病區(qū)看望麻風病人,與他們握手交談。
1988年5月,馬海德出院剛3天,就飛往加拿大落實麻風病防治基金。他自己為基金會捐資10萬美金。同年10月13日,偉大的國際共產主義戰(zhàn)士、著名的醫(yī)學家、社會活動家、人民外交家、人道主義戰(zhàn)士馬海德逝世。夫人周蘇菲把丈夫留給她養(yǎng)老的4萬美元捐出來,成立馬海德基金會,繼續(xù)丈夫未竟的事業(yè),推動麻風病防治工作。遵照馬海德的遺囑,他的骨灰分成三份:一份留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一份由周蘇菲送回美國,葬入家族墓地;另一份,撒入他在中國輝煌人生起步的地方——延安的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