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向志強 何偉
1929年至1930年,鄧小平、張云逸、韋拔群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發(fā)動了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創(chuàng)建了紅七軍、紅八軍,開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
很多到左右江老區(qū)參觀的人都會問同一個問題:當年起義的部隊后來去哪兒了?
仔細梳理歷史發(fā)現,無論是艱苦轉戰(zhàn)七千里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合的主力,還是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堅持游擊作戰(zhàn)20年的留守部隊,都生動詮釋了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
上世紀20年代,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啟了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征程,先后舉行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漸漸地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工農武裝割據的正確革命道路。
1929年夏天,鄧小平以中央代表身份率一批共產黨人到南寧,對當時主政廣西的俞作柏、李明瑞做統(tǒng)戰(zhàn)工作并取得其信任,一批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被安排到廣西軍政部門任職。
張云逸等我黨干部在廣西教導總隊、廣西警備第四大隊掌握了領導權,對反動的舊軍官加以調整,大量招收工人、農民和學生參軍,對士兵群眾開展革命思想教育,秘密發(fā)展黨員、建立黨組織,使之成為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
與此同時,右江農民武裝斗爭呈現良好發(fā)展勢頭。上個世紀20年代初,我國早期農民運動領袖韋拔群就開始在右江地區(qū)組織開展農運,并開辦了講習所。
在黨的領導下,右江地區(qū)工農武裝進一步發(fā)展壯大。百色起義前夕,右江地區(qū)農軍力量已超過1.2萬人,長短槍炮近萬支。工會、赤衛(wèi)隊等組織也得到較快發(fā)展,整個右江地區(qū)共有工會會員3000多人,工人赤衛(wèi)隊有1000多人。
俞作柏、李明瑞突然起兵倒蔣,使得廣西局勢大變。我黨未雨綢繆,決定選擇地理位置特殊、群眾基礎和經濟基礎相對較好的右江地區(qū)作為武裝斗爭的中心。
在俞、李反蔣失敗和新桂系重回廣西前夕,鄧小平、張云逸等棋先一著,分別率領部隊水陸并進挺進百色。
1929年12月11日,在廣州起義兩周年紀念日之際,廣西前委宣布百色起義,成立了紅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鄧小平任前敵委員會書記兼政治委員,張云逸任紅七軍軍長,雷經天任政府主席。
1930年2月,鄧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又領導在共產黨影響下的廣西警備第五大隊舉行龍州起義,成立紅八軍和左江革命委員會,全軍分兩個縱隊,2000多人。鄧小平兼任紅八軍政治委員,俞作豫任紅八軍軍長,李明瑞任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
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人口150萬,成為當時全國矚目的根據地之一。
百色起義、龍州起義是一次經過改編以后的正規(guī)部隊與工農武裝相結合而發(fā)動的起義。在改造舊軍隊和領導工農武裝中,我黨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建設,紅七軍、紅八軍也建立了包括軍事和政治兩個體系的領導結構。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委黨史研究室原副巡視員庾新順強調,這一舉措使得起義部隊具有堅強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是部隊后來完成北上遠征、確?!白笥医t旗不倒”的重要原因。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建立后,很快引來國民黨反動派和地方反動民團的反撲。在左江地區(qū),桂系派出大量兵力突襲龍州,紅八軍將士浴血奮戰(zhàn),數百將士壯烈犧牲。
為保存革命力量,紅八軍第一縱隊苦戰(zhàn)七千里,輾轉中越邊和滇黔桂邊,到達今百色市樂業(yè)縣與紅七軍會師,這支還剩400多人的部隊被編入紅七軍。
位于廣西百色的紅七軍軍部舊址
廣西田東縣的右江蘇維埃政府舊址
在右江地區(qū),紅七軍先是抵御和清剿了地方反動武裝,隨后在隆安、平馬、亭泗與桂軍發(fā)生了三場遭遇戰(zhàn),又在游擊戰(zhàn)中與黔軍、滇軍激戰(zhàn)。
為整頓部隊、提升戰(zhàn)斗力,1930年7月,紅七軍在平馬、田州、東蘭整訓3個月。彼時,紅七軍數量有七千多人,達到鼎盛階段。
1930年11月,根據中央指示,紅七軍主力離開右江根據地,踏上了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合的漫漫長路。
其間,紅七軍游擊桂黔湘邊、轉戰(zhàn)桂湘粵邊、馳騁湘贛邊區(qū),與桂、黔、湘、粵、贛等國民黨軍隊及地方反動武裝戰(zhàn)斗100余次,遭受重大損失,但也展現出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錘煉出百折不撓的紅色軍魂。
遠征前期,紅七軍在融江上游的長安激戰(zhàn)5日,又在武岡攻堅戰(zhàn)中遭遇湘軍精銳部隊,損失慘重,但在全州舉行的前委會議確立了游擊戰(zhàn)略、縮編部隊、發(fā)動群眾等行動方針,成為此次遠征的轉折點。
轉戰(zhàn)粵北,紅七軍廣泛發(fā)動群眾,創(chuàng)建政權,打土豪、分田地,影響力逐步擴大,但在乳源縣梅花村戰(zhàn)斗中再遭重創(chuàng),李謙、章健等將領犧牲,全軍干部傷亡過半。
在挺進湘贛邊區(qū)搶渡樂昌河時,部隊又遭強敵截擊被一分為二。鄧小平、李明瑞和張云逸分率兩個團各自突圍。1931年4月,兩支部隊在湘贛蘇區(qū)永新縣會合,此時紅七軍只剩下兩千人左右。
在有力配合中央蘇區(qū)第二次反“圍剿”,取得安福大捷之后,1931年7月,歷時9個月跨越5省轉戰(zhàn)七千里的紅七軍,終于在江西省于都縣橋頭鎮(zhèn)與前來迎接的紅三軍團勝利會師。
此后,紅七軍隸屬紅三軍團建制和指揮,并在1933年的部隊改編中被取消番號,和其他部隊合編為紅三軍團第五師。
在隨后的革命戰(zhàn)爭中,紅五師及后續(xù)部隊在反“圍剿”、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打了不少硬仗,在芹山遭遇戰(zhàn)、血戰(zhàn)高虎腦、新圩阻擊戰(zhàn)、攻占婁山關、占領遵義城、平型關大捷等重要戰(zhàn)役中均擔當重要角色,成為中央紅軍的一支勁旅。
從1933年7月至今,80多年的時間里,紅七軍的后續(xù)部隊在基本建制和歸屬方面發(fā)生了十余次大的變化,但其特別能戰(zhàn)斗的精神氣質,在各個血脈部隊中都得到發(fā)揚光大。
1949年12月11日,人民解放軍將紅旗插上鎮(zhèn)南關(今友誼關),標志著廣西全境解放
紅七軍主力北上之前,部隊被改編為三個師,其中十九師、二十師遠征,韋拔群帶著二十一師的番號和幾十個老弱戰(zhàn)士,留在右江地區(qū)繼續(xù)擴建部隊、建設根據地。
在韋拔群、陳洪濤、黃松堅的有效組織發(fā)動下,二十一師很快組建起3000多人的隊伍。1931年8月,根據中央指示精神,二十一師改番號為紅軍獨立第三師(又稱右江獨立師)。
當時,新桂系軍隊和民團不停地“清鄉(xiāng)”“圍剿”,長年累月對根據地進行經濟封鎖,留守部隊頑強地開展了三次反“圍剿”,戰(zhàn)斗非常慘烈。
為保存黨的骨干力量,黃松堅、黃舉平、黃大權等數十名干部奉命分兩路到黔桂邊和右江下游開辟游擊新戰(zhàn)場,韋拔群、陳洪濤則堅守西山,以野菜充饑,以巖洞棲身,堅持與敵人周旋。
1932年10月,重病昏睡中的韋拔群被叛徒韋昂殺害,時年38歲。為了革命事業(yè),韋拔群全家先后有17位親人慘遭敵人殺害。師政委陳洪濤也被叛徒出賣,英勇就義。
右江革命根據地逐漸喪失之際,奉命突圍的黃松堅、黃舉平等人開辟了右江下游游擊區(qū),打開了黔桂邊革命新局面,并成功拓展了滇黔桂邊游擊區(qū)。
這一游擊區(qū)以云南富州縣(今富寧縣)七村九弄為中心,活動范圍覆蓋桂西、滇東、黔西南地區(qū)20多個縣,4萬多平方公里,近百萬人口。他們繼承百色起義精神浴血奮戰(zhàn),力保革命紅旗不倒。
1949年9月,右江地區(qū)游擊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黔桂邊縱隊桂西區(qū)指揮部,鎮(zhèn)邊、靖西、天保、敬德等縣游擊隊編入邊縱左江支隊。1949年11月,解放軍進軍廣西,桂西區(qū)指揮部發(fā)出《布告》,宣布接收右江地區(qū)各級政權。12月5日,解放軍解放田東縣城,隨后,滇黔桂邊縱隊與解放軍四野部隊成功在百色會師。
在滇黔桂邊縱隊的積極配合下,1949年12月11日,人民解放軍占領中越邊境要塞鎮(zhèn)南關,并將紅旗插上關樓。至此,廣西全境宣告解放。
百色起義紀念館研究館員麻高介紹,新中國成立后,有20位原紅七軍、紅八軍干部被授予將軍軍銜,其中大將1名、上將2名、中將4名、少將13名。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紅七軍、紅八軍悲壯而英勇的革命斗爭史,銘刻著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榮光與夢想,必將在我黨、我軍的史冊上永遠閃耀光芒,激勵著后來者繼續(xù)高舉理想信念的偉大旗幟,前進不止、奮斗不息!
(摘自七一網 七一客戶端/《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