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登,馬甜甜,許江巖,王 寧,張軍民,束華平
(1.句容市希望農(nóng)業(yè)科技咨詢服務(wù)中心,江蘇句容212400;2.句容市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江蘇句容212400)
由禾內(nèi)臍蠕孢 [Drechslera graminea(Rabenh.)Shoem.]引起的大麥條紋病是大麥生產(chǎn)上重要的種傳病害[1],在我國春麥區(qū)、冬麥區(qū)和青藏高原裸大麥區(qū)普遍發(fā)生,一般病株率為30%~40%,產(chǎn)量損失超過30%[2]。大麥條紋病是以種子內(nèi)寄藏病原菌作為重要的初次侵染來源[3-4]。因此,用物理方法、農(nóng)業(yè)方法和化學(xué)方法處理大麥種子是防治該病菌有效的方法,且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對種子進(jìn)行化學(xué)處理。許多研究表明,戊唑醇、三唑酮、二硫氰基甲烷、丙環(huán)唑、烯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等拌種或包衣種子對大麥條紋病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5-8]。近年來,新殺菌劑不斷出現(xiàn),且這些藥劑對大麥條紋病菌的活性也未見報道。為了篩選對大麥條紋病高效的藥劑,筆者在室內(nèi)測定了28種殺菌劑對大麥條紋病菌的活性,以便為選擇高效、安全的大麥種子處理劑奠定基礎(chǔ)。
供試大麥條紋病菌菌株采自江蘇省句容市白兔鎮(zhèn)行香村大麥病株,將病株在保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挑取病株組織上的單孢子,在馬鈴薯蔗糖培養(yǎng)基上純化培養(yǎng),獲得B-12菌株,將該菌株用作供試菌株。
馬鈴薯蔗糖培養(yǎng)基(PSA培養(yǎng)基):馬鈴薯(去皮)200g,蔗糖 20g,瓊脂 14g,水 1000mL,pH 值 7.0。
AEA 培養(yǎng)基:酵母浸膏 5 g,Na2SO36 g,KH2PO41.5 g,KCl 0.5 g,MgSO40.25 g,丙三醇 20 mL,瓊脂粉15 g,水 1 000 mL,pH 值 7.0。
Chapeland培養(yǎng)基(CL培養(yǎng)基):葡萄糖10 g,瓊脂 13 g,KH2PO42 g,MgSO4·7H2O 5 g,(NH4)2SO41 g,水1 000 mL。
供試殺菌劑及其測定時所用培養(yǎng)基、濃度范圍見表1。
在表1所列的供試藥劑中,34%多抗霉素TC用滅菌水稀釋原藥,98%多菌靈用0.1 mol/L HCl溶液稀釋藥劑至10 000 mg/L的母液,其他藥劑均用丙酮和 N,N-二甲基甲酰胺混合液溶解原藥至10 000 mg/L的母液,在母液中加入1%吐溫80作濕潤劑。用滅菌水稀釋各母液至表1所設(shè)定濃度范圍的7個濃度的系列藥液。
所用藥劑對病菌活性測定均采用含藥平皿法[9]。在7 cm的培養(yǎng)皿中加入1 mL稀釋好的藥液,迅速加入50℃左右所選擇的培養(yǎng)基9 mL,充分搖勻制成含系列濃度的平板(表1);將預(yù)培養(yǎng)4 d的B-12菌落邊緣打出4 mm菌片,菌絲面向下移到含藥平板上。各濃度重復(fù)3次。在25℃培養(yǎng)箱中黑暗條件培養(yǎng)5 d后,以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計算抑菌率。
表1 供試殺菌劑及其試驗設(shè)計
用各藥劑濃度處理和對照處理的平均菌落直徑計算抑菌率。
用抑菌率機(jī)率值和藥劑濃度對數(shù),計算藥劑的毒力回歸方程與相關(guān)系數(shù)r,并求出EC50、EC90值。所有計算均用DPS7.05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進(jìn)行。
采用平皿法測定了28種殺菌劑原藥對大麥條紋病菌菌絲生長的抑制活性,計算得各藥劑對大麥條紋病菌的EC50和EC90值,列于表2。
表2 大麥條紋病菌對殺菌劑的敏感性測定結(jié)果
測定的28種殺菌劑的EC50值,以95%環(huán)丙唑醇 TC活性最低,EC50值為 140.040 2 mg/L;以99.4%咯菌腈TC的活性最高,EC50值為0.001 2mg/L。以EC90值比較,仍以95%環(huán)丙唑醇TC活性最低,低到無法計算,99.4%咯菌腈TC的活性最高,EC90值為 0.448 8 mg/L。
將28種殺菌劑按其作用機(jī)理進(jìn)行分類比較,在測定的抑制麥角甾醇生物合成的11種殺菌劑中,以95%環(huán)丙唑醇TC的活性最低,其EC50值高達(dá)140.040 2 mg/L,95%三唑酮TC的活性也偏低,其EC50值為6.725 1 mg/L;以95.3%戊唑醇TC、93%氟硅唑TC和97.37%咪鮮胺TC這3個殺菌劑的活性較高,其EC50值分別為0.001 9、0.005 7、0.001 6 mg/L,EC90值分別為 0.534 4、0.904 0、0.921 1 mg/L;這類殺菌劑的其他品種的EC50值居中。
苯胺嘧啶類殺菌劑主要是抑制琥珀酸脫氫酶活性而達(dá)到抑菌活性,在測定的3種這類殺菌劑中,其抑制大麥條紋病菌活性(EC50值)排序是84.39%啶酰菌胺TC>96.8%嘧霉胺TC>99%嘧菌環(huán)胺TC。
苯氧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以抑制病菌呼吸系統(tǒng)的電子傳遞而抑制病菌生長,以95%吡唑醚菌酯TC對大麥條紋病菌的抑菌活性最高(EC50=0.025 4mg/L),其次是95%氯啶菌酯TC(EC50=0.055 5 mg/L)、97.4%嘧菌酯 TC(EC50=0.1246mg/L)和 94.8%醚菌酯 TC(EC50=0.576 0 mg/L)。
苯并咪唑類殺菌劑98%多菌靈TC和97.6%甲基硫菌靈TC抑制大麥條紋病菌生長的EC50值分別2.312 9、48.120 9 mg/L,前者抑菌活性高于后者。
3種保護(hù)性殺菌劑99.4%咯菌腈TC、96%代森錳鋅TC和97%福美雙TC,其對大麥條紋病菌菌絲生長的 EC50值分別為 0.001 2、0.008 0、0.304 8 mg/L,EC90值分別為 0.448 8、3.260 1、3.412 1 mg/L;可見99.4%咯菌腈TC的抑菌活性最高。
二甲酰亞胺類殺菌劑97.19%異菌脲TC和98%腐霉利TC對大麥條紋病菌的抑菌活性相近,EC50值分別為 0.204 7、0.323 0 mg/L,EC90值分別為8.106 2、8.950 2 mg/L。
二硫氰基甲烷、多抗霉素和溴菌腈這3個殺菌劑的作用機(jī)理不同,對大麥條紋病菌的抑菌活性也是98%二硫氰基甲烷TC>34%多抗霉素TC>95%溴菌腈TC。
關(guān)于大麥條紋病菌室內(nèi)抑制藥劑的篩選研究報道比較少。楊瑞測定了9種殺菌劑的制劑對大麥條紋病菌菌絲生長的抑制活性,發(fā)現(xiàn)不同藥劑之間差異明顯,10%浸種靈乳油(二硫氰基甲烷)具有最好的抑菌效果(EC50=1.397 0 μg/mL),其次是 40%金力士(Colex)乳油、10%世高(Score)水分散粒劑(苯醚甲環(huán)唑)、12.5%禾果利(diniconazole)乳油和3%敵萎丹(Dividend)懸浮種衣劑,EC50值分別為5.125 0、2.050 0、2.563 0、8.607 2 μg/mL,多菌靈、代森錳鋅的抑菌活性較低[1]。本研究中相同藥劑對大麥條紋病菌防治和抑菌活性顯著高于上述報道結(jié)果,如98%二硫氰基甲烷TC的抑制菌絲生長的EC50值為0.039 0 mg/L,這個差異可能與所用藥劑分別是原藥和制劑存在差異有關(guān)。
殺菌劑室內(nèi)抑菌測定結(jié)果可能與田間的防病效果并不一致。董澤成等比較了幾種殺菌劑對大麥條紋病的防治效果,發(fā)現(xiàn)福美雙的防治效果優(yōu)于咯菌腈和敵萎丹[7]。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97%福美雙TC抑制大麥條紋病菌菌絲生長的EC50值為0.304 8 mg/L,而99.4%咯菌腈TC的EC50值為0.001 2 mg/L。閆佳會等比較了3%苯醚甲環(huán)唑SF、2.5%咯菌腈SF、4.8%苯醚·咯菌腈SF、400 g/L萎銹靈·咯菌腈SF對大麥條紋病的防治效果,發(fā)現(xiàn)3%苯醚甲環(huán)唑SF以2 mL/kg進(jìn)行拌種的防治效果最好[8]。本研究發(fā)現(xiàn)99.4%咯菌腈TC的抑菌活性高于94.8%苯醚甲環(huán)唑TC。這種差異可能是因為不同藥劑在田間的用藥量不同及室內(nèi)測定所存在差異。
本研究測定的28種殺菌劑中,對大麥條紋病菌菌絲生長抑菌活性較高的有95.3%戊唑醇TC、97.37%咪鮮胺TC、95%吡唑醚菌酯TC、98%二硫氰基甲烷TC、93%氟硅唑TC、99.4%咯菌腈TC、96.8%嘧霉胺TC、98%丙硫唑TC和84.39%啶酰菌胺TC。其中,戊唑醇、二硫氰基甲烷、咯菌腈已有所報道用于大麥條紋病的防治[1-6],但對其他殺菌劑在大田中對大麥條紋病的防治效果,還有待于進(jìn)一步研究確認(r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