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琴
摘要:理想主義者陶淵明面對現(xiàn)實的困境,胸懷大志而抱負難施,五仕五隱,最終選擇歸隱。深入品味《歸去來兮辭》,一個內(nèi)心痛苦憤懣悲愴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篇吐露心志、舒展憂思的心靈悲歌。
關(guān)鍵詞:陶淵明;孤憤的隱士;時代之哀;家族之悲;個性之愴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決然解印歸田,并留下了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這一年,他41歲。歸隱后的陶潛成了中國士大夫理想受挫后與現(xiàn)實生活握手言和的精神標桿,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人在人生不得志時,莫不是以他為榜樣,尋找精神慰藉。陶潛最終成了千百年來無人不曉的陶淵明。
作為一篇述志之作,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表達了歸隱田園的欣喜之情。“舟遙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而吹衣”,小舟飄蕩,和風(fēng)拂衣,其愉悅之情盡顯其中。引觴眄柯,怡顏易安,無不昭示他倦鳥知還后的自在閑適。陶淵明歸隱后自在閑適的形象在后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正如魯迅先生所言:“陶潛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實在飄逸得太久了?!倍偃纷x此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文中卻處處飽含了詩人內(nèi)心的酸楚與悲憤,似樂實悲,我們不得不為他字里行間里沉潛的余痛而動容。
一、文本抉微,悲之表現(xiàn)
(一)字里行間的悲情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痹趻仐壸屗麖氐资墓賵鰰r,他也告別了自己昨日的夢想。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當他在遁世的隱居生活中怡然自得時,有時也要用琴書來“消憂”,也需要忍受因調(diào)整失落的心理重新為理想和現(xiàn)實定位而帶來的痛苦,盡力說服自己樂天知命。
“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可見過往生活中有著諸多困勞磨難,以致那般壓抑、沉重,才有“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哀嘆。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樂盡哀來,萬物生機勃勃而自身歲暮年衰,“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又在悲號人生無常,“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則反映了他難以排遣的有志難伸的痛苦和矛盾。
由此種種,可見回歸田園的歡愉,哪里能抵消得了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
(二)孤寂的隱士形象
1.嘯以抒懷
“登東皋以舒嘯”中“嘯”這個動作,在古詩文中常常出現(xiàn),或在高崗上,或在空曠處,提丹田氣,仰天吼叫,以蕩滌濁氣,排遣心結(jié)。《小雅·白華》中有“嘯歌傷懷,念彼碩人”,徐干《情詩》中有“嘯歌倚華楹”,曹植《雜詩七首》亦有“悲嘯入青云”……與陶淵明同屬魏晉時代的阮籍,更是嘯中高手?,F(xiàn)河南開封仍保有阮籍嘯臺遺址,是當年阮籍感懷傷世的抒嘯之地。在蘇門山上,他與孫登的嘯聲對話,真可謂“嘯臺遁世傷時喧,孤傲一聲修竹亂”??梢姟皣[”這一獨特行為常常是古人傾訴內(nèi)心,排遣憤懣之情的手段。陶淵明在《飲酒其七》亦有“嘯傲東軒下,聊復(fù)得此生”,詩人滿心孤憤悲慨,每當撫琴、吟詩不足以發(fā)泄郁悶時,就嘯叫山林,以獲得內(nèi)心深處短暫的安寧。
2.孤以顯志
文中“撫孤松而盤桓”“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懷良辰以孤往”,三處“孤”字的運用無不昭示著他的與世隔絕,他的獨立自足,他的神情清高和冷寂。這種遁世的孤獨深入骨髓。引壺自酌、夕陽晚照、蒼松兀立無不在歷史的長河中投下一個獨自飲酒,踽踽獨行的孤寂剪影。
(三)文體的情感基奠
《歸去來兮辭》采用了楚辭的體式。辭起源于戰(zhàn)國時的楚,濫觴于騷。自屈原起,主題多為“悲士不遇”,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陶淵明的楚文化背景很深,他的《閑情賦》和《挽歌》皆是明證。本文受楚辭中怨憤、悲傷情調(diào)的影響,亦表現(xiàn)出一種深厚凝重的風(fēng)格。
二、歷史鉤沉,悲之成因
既然歸隱中有如此這般痛苦,為什么陶淵明還要選擇離開官場,其中有什么不得不為之的理由嗎?探究其選擇歸隱的原因,大概有三個:
(一)時代之哀——別無選擇
陶淵明生活于魏晉時期,這是一個政權(quán)頻替,動蕩不已的年代。小序中雖僅用“于時風(fēng)波未靜”一句一筆帶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但這輕描淡寫的一句,卻是陶淵明辭官歸隱的重要原因。權(quán)貴們亂政奪權(quán),朝廷腐敗墮落,“萬族各有托”“眾鳥相與飛”,群臣和士大夫都急著趨炎附勢,尋求依托。面對黑暗動亂的政局,面對門閥世族的排斥壓抑,陶淵明一介卑微小官,又有何能扭轉(zhuǎn)乾坤?在政治理想破滅后,陶淵明選擇了潔身守志、棲身田園的道路。
(二)家族之悲——壯志難酬
陶淵明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從小生活在祖父家。祖上三代都做官,他的曾祖陶侃更是東晉名將,出身寒門庶族,能力極為出眾。當時司馬氏皇族重用北府軍寒族,壓制世家,因而陶侃位高權(quán)重,官至荊州刺史,都督八州軍事??珊髞硎兰蚁蛩抉R氏皇族反撲成功,陶侃被排擠。東晉皇族與東晉世家之間血腥內(nèi)斗、世家高族同寒門精英之間血腥內(nèi)斗,貫穿了陶淵明的一生。陶淵明本人厭倦了官場上的齷齪,也不想走他祖上的老路,與其“為五斗米折腰”,不如歸隱田園。
(三)個性之愴——孤潔狷介
自古儒家傳統(tǒng)“學(xué)而優(yōu)則仕”,在讀書人心里已然根深蒂固。陶淵明本人年輕時也曾“猛志逸四?!保苍?jīng)“撫劍獨行游”,先后做過州祭酒、參軍一類的小官。但他性格上有點悶騷,靜而直,不喜逢迎,本來就不太適合官場。他詩中有云:“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能夠順應(yīng)內(nèi)心,選擇歸隱,于他不能不說是一種解脫。所謂解脫,是放下不執(zhí)著。陶淵明當初濟世理想未實現(xiàn),隱居后也沒完全平靜。比如那句“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雜詩十二首其二》)他曾五仕五隱,可見在仕與隱之間,陶淵明的內(nèi)心一直做著艱難的爭斗。只是這一次,他是真的決定離開毅然決然。
在中國,不乏隱士,但又有誰像陶淵明那樣窮的叮當響仍堅定隱居的灑脫呢?又有誰真正能夠承受為不折腰而“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的清苦呢?魯迅曾評述他:“他的態(tài)度是隨便飲酒,乞食,高興的時候就談?wù)摵妥魑恼?,無尤無怨?!边@種面對人生中的不順,隱約的自嘲幽默,還有堅守本初的毅力,更值得后人欣賞和敬佩。
在東晉那個戰(zhàn)火仍頻、群雄逐鹿的年代,陶淵明真的能找到一塊田園樂土嗎?事實上,他過的是“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的生活,甚至需親友接濟一二。《飲酒其十六》有云:“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薄对乖姵{(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亦云:“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边@樣的生活他真的快樂嗎?清代詩人龔自珍在《己亥雜詩其一百三十》中這樣評價陶淵明:“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的確,在陶淵明寫給兒子的文章《與子儼等疏》中曾直言“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可見他的選擇讓孩子挨餓,內(nèi)心滿懷愧疚?!对佖毷俊分杏衷疲骸爸羝埐淮?,已矣何所悲?!笨梢娚儆腥死斫馑麅?nèi)心充滿孤獨。
此后二十二年,雖憂憤常積于心,生活困窘多難,卻再無出仕之念,于六十三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
再讀陶淵明的詩文,那自由之樂的表象下沉潛著詩人的孤寂之悲無處不在。陶淵明的歸隱是其人生的必然,而孤憤是對自我個性的堅守,是對自己理想的堅守,是對人格尊嚴的堅守,是對心靈自由的堅守。這種堅守精神代代傳承,世世加固,逐漸成為中國知識分子于仕途、理想受創(chuàng)后潔身守志的一種精神堡壘。在當今社會,人的精神往往屈服于物質(zhì),學(xué)習(xí)陶淵明,拒絕精神的物化,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特別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市壽縣第一中學(xué))
[責(zé)編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