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玥
易卜生的戲劇作品《海上夫人》是一部與其《玩偶之家》可以相媲美的作品。艾梨達的塑造,象征著自由且獨立的女性形象,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那個時代不可多得的覺醒的女性精神。艾梨達這一女性形象在戲劇史上的重要意義并不亞于《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
一、艾梨達的女性形象與大海的象征意象
易卜生在《海上夫人》中,通過揭示劇中人物精神世界的矛盾,來反映主人公艾梨達逐漸走出心理陰影、擺脫心理病態(tài)的心理蛻變。在劇中第一幕開始的部分,易卜生就借用教師阿恩霍姆的口,以一句“房格爾太太,我覺得你跟海以及一切屬于海的東西都有特殊關系。”道明了艾梨達與海說不盡的“淵源”。
艾梨達離不開海, 她是燈塔管理員的女兒,在海上出生、也在海上成長,她對海有著十分強烈的依戀,她人生中的最大的夢想,歸根結底就是對于海的期盼,而大海是遼闊的、一望無垠的,它象征著自由,艾梨達對于海的渴望,其實就是對于自由的渴望。
劇中艾梨達是男主人公房格爾大夫的續(xù)弦妻子,而房格爾大夫的前妻在劇中只作為一個已經(jīng)過世的形象出現(xiàn),關于其前妻的性格特征、個人喜好和人物形象全部通過房格爾和她的兩個女兒的對話及回憶中側面呈現(xiàn)出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房格爾大夫前妻的死亡成全了房格爾大夫與艾梨達的之間的愛情。
但在艾梨達看來,她與房格爾的婚姻,并不是出于她本人的意愿,這其中帶有了很大一部分的強迫意味。在艾梨達的眼中,她與丈夫房格爾的結合,可以說是一種平等交換的關系,也可以說是一樁交易,她對房格爾說“我也絲毫不比你高明。我也愿意做交易,把自己賣給你了。”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婚姻都與愛情無關。雖然艾梨達接受了這樁婚姻交易,她想要的東西,房格爾都會滿足她,但她的心靈仍不能得到滿足。唯一能使艾梨達感到快活的就是到海中游泳,仿佛大海才是她真正的愛人,所以周圍的人比起叫她“房格爾太太”,還是更喜歡稱她為“海上夫人”。
艾梨達對海的渴望,既有原始的沖動,也有現(xiàn)實的掙扎。原始的沖動是艾梨達對于美好愛情的向往,現(xiàn)實的掙扎是她對于獨立、自由生活的渴望。對于艾梨達而言,離開那片海,先要回到那片海。"回去"不是時光倒流,也不是重拾舊憶,而是循著來時的痕跡判斷最初的方向。
艾梨達對于自由的向往是極為迫切的,她渴望自己的身心,包括她的內(nèi)在精神全都能得到解放,就像渴望自由的娜拉一樣。艾梨達同《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相比,最大的不同點便是艾梨達與丈夫始終處于平等的地位,她有確切的個人意志和自由,可以做她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可以拒絕她不喜歡的事情。雖然她自己從來沒有意識到這種平等,但平等的關系是一直存在于艾梨達和房格爾大夫之間的。所以,艾梨達和娜拉在婚姻中的地位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不同的,她們處于完全不同的生存境地,因此艾梨達比娜拉更容易獲得精神和肉體上的自由,也更容易喚醒她潛在的自由精神。
從《海上夫人》最后一幕的結尾處可以看出艾梨達從最初對未知的海洋世界的向往,再到自由精神的覺醒與綻放,她在經(jīng)歷了心靈的成長之后,她的內(nèi)心完成了從哈病態(tài)心理到自由精神的華麗蛻變。這種蛻變,是易卜生繼《玩偶之家》后對女性精神覺醒的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易卜生的作品從對社會強權的抗爭轉(zhuǎn)變?yōu)閷€人內(nèi)心束縛的掙脫,《海上夫人》的女主人公艾梨達相比同時代劇作的女性形象有著更為自由的靈魂,這不僅體現(xiàn)了易卜生對劇中男女追求自由婚姻、自由生活、自主選擇的稱贊,也體現(xiàn)了他對社會中人們的自由精神覺醒的由衷地歌頌。
二、艾梨達與她的雙重人格
通過劇本閱讀,我們其實不難看出《海上夫人》的女主人公艾梨達有著雙重的人格。一個人格是日常生活中的她,日常生活中的她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生活;另一個人格是處于幻想中的她,幻想中的她渴望大海,崇尚自由。艾梨達另一重人格中被壓抑的情感和欲望,恰好就是對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渴望。艾梨達潛意識中的反抗,不是針對于房格爾的,也不是針對其婚姻與愛情的,而是自己被置于個人內(nèi)心框架中后的精神的反抗,她反抗的深層內(nèi)涵集中于對自我的詰問和思考,以及對于過去自我的懷疑和否定。艾梨達像是一條“垂死的美人魚”,讓她遠離大海,等于讓她遠離熱情、自由,甚至是遠離生命,所以她拼命想從房格爾大夫的身邊逃離,逃離一切對她的人身自由和精神的束縛,因為“只要她的天性中仍葆有原始的生命力,只要她仍然有欲望,那么“悲從中來,不可斷絕”。她對于海洋生活的向往,本質(zhì)上是一種自由舒展個人情感、充分發(fā)揮個人潛能的內(nèi)在生命需要,而這種需要是永無止境、也永遠不可能得到充分滿足的?!盵1]但房格爾卻適時地轉(zhuǎn)變了態(tài)度,他表示愿意放艾梨達離開,可當房格爾選擇放手時,艾梨達卻不想走了??梢钥闯?,是房格爾的深明大義和自我犧牲的精神,促使艾梨達改變思想,在痛苦而激烈的思想爭斗后,她最終戰(zhàn)勝“本我”的侵淫,她選擇留下來,這也代表她選擇了家庭、丈夫和孩子,艾梨達用自己的理智選擇和房格爾生活在一起,共同承擔生活的責任,放棄了白日夢,了解本我、控制本我、實現(xiàn)本我,不再抱有不合乎實際的幻想,實現(xiàn)了幻想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和諧,成為一個心智健全的、切合實際的人。同時她的第二人格也值此和第一人格相融合在了一起,讓艾梨達成為了一個更加完整的人。由此可見,艾梨達最后的選擇,實際上是對本我的控制,是對于個人的欲望與幻想的控制,這也表明自由概念的本身,“具有形而上的無限性和形而下的有限性雙重性質(zhì)”。也就是說,“人獲得絕對自由的前提,是將外在于自我的一切否定掉,但實際上,人無法超越特定的歷史文化條件,這等于在肯定人定自由的同時,又將自由套入有限的境遇。所以這種,在不自由中的自由,已經(jīng)是一種深層次意義上的自由”。[2]房格爾大夫的行為,在精神上釋放了他的妻子艾梨達,使艾梨達擺脫了困擾已經(jīng)的心理障礙,他這樣做,既解放了艾梨達,也拯救了他們的婚姻,贏得了他們二人之間嶄新的愛情。
參考文獻
[1]汪余禮 ?海上夫人:異體自剖與藝術家的自我鏡像-----兼論該劇所開創(chuàng)的新方向.
[2]朱洪祥 易卜生戲劇的后現(xiàn)代性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