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小春
摘要:廣東吳川的飄色民俗文化,包括色柜、色芯、色梗幾個組成部分,表現(xiàn)的是歷史故事或者神話傳說。關于吳川飄色的起源,有2種解釋,一種是由游神賽會、抬閣發(fā)展而來,另一種是在太平天國失敗清政府禁止粵劇后產生。吳川飄色在發(fā)展中,產生了多個傳承譜系,更換了色梗材料、表演人員、故事題材。吳川飄色的魅力在于造型與色彩優(yōu)美、造型藝術魅力、思想內涵魅力、經(jīng)濟魅力、教育魅力。
關鍵詞:吳川飄色;廣東吳川;民俗文化
前言:飄色是廣東湛江市吳川的傳統(tǒng)風俗,也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幾乎每年的湛江年歷中,都能看到飄色。筆者也找到了很多資料深讀,現(xiàn)在淺談一下飄色的概述、起源、發(fā)展,然后淺談我們中心導演組參與排練創(chuàng)作,參加少兒花會排練的心得。
一、吳川飄色概述
《吳川文物縣志》記載,飄色就是由幾個人推一個“色柜”,其上裝飾固定姿態(tài)的人物,人物依靠裹藏在衣物中的“色?!敝蔚拿袼姿囆g活動。飄色人物造型均為戲劇人物的藝術造型,表現(xiàn)歷史故事或者神話傳說[1]。
(一)色柜
飄色中人物造型的展臺,叫作色柜。色柜一般由坤甸木制成,規(guī)格大約為150cm×80cm×65cm,非常結實。色柜左右兩側都有抽屜,里面裝著飄色所用的相關道具、化妝品等器具;還穿著一條長木杠(色杠),用于抬著色柜巡游[2]。
(二)色芯
即吳川飄色中人物的扮演者,也叫作色心、色仔、色女。其中,下方的色芯或坐或立,稱為“屏”;上方的色芯凌空飄起,稱為“飄”。
(三)色梗
色梗支撐著色柜上的所有飄色表演者,連接著“屏”與“飄”,把他們穩(wěn)穩(wěn)地固定在色柜上。
二、吳川飄色的起源與發(fā)展
(一)吳川飄色的起源
葉春生認為,飄色高臺藝術從游神賽會發(fā)展而來。游神賽會抬的是神像,后來發(fā)展為抬著化妝成神的兒童出游,經(jīng)歷了千百年的演變。李文興教授認為,飄色起源于古代宗教中的行像儀式、宋明時期的抬閣。北方中原(如洛陽、太原、臨安、蘇州等)很多地區(qū)歷史上都有抬閣游行的民俗活動。譚桂琴老師也指出,飄色源自河南、河北、陜西一代,于明崇禎年間經(jīng)江西傳入廣東。
(二)吳川飄色的發(fā)展
1.傳承譜系的發(fā)展
吳川飄色最早始于晚清時期,吳川梅菉的“轉色”,“轉色”后來發(fā)展為“板色”。而民國藝人陳趣珩始創(chuàng)現(xiàn)代吳川飄色,1930年正月初八首次演出,引起轟動;后來,其子陳壽全青出于藍,將飄色傳承下來?,F(xiàn)在,吳川飄色已經(jīng)開枝散葉,出現(xiàn)了梅菉頭、梅嶺、黃坡、隔塘等主要傳承譜系[3]。
2.色梗的材料發(fā)展
色梗起初為木質的木樁。隨著材料技術的進步,現(xiàn)在的色梗為鐵枝、鋼筋焊接,更加結實,而且容易加工。
3.表演人員的發(fā)展
吳川飄色中,最初的色芯,是一名抱著胡琴或者琵琶的歌妓。而現(xiàn)在的表演人員,都是經(jīng)過挑選的兒童。表演吳川飄色的兒童,不能太高、太矮、太胖、太瘦,年齡一般在6至12歲。
4.題材的發(fā)展
吳川飄色民俗文化表演的傳統(tǒng)劇目有《八仙過?!贰秾毶彑簟贰读鶉庀唷贰镀仗焱瑧c》等民間故事、神話傳說?,F(xiàn)在,除了這些傳統(tǒng)表演劇目,吳川飄色還出現(xiàn)了一些表現(xiàn)我國時代發(fā)展的新劇目,比如《巨龍騰飛》《奧運健兒》《神舟六號》等等;而宣傳封建禮教思想的劇目(如《觀音送子》)已經(jīng)棄之不用。不過,總體上,吳川飄色的劇目題材還是比較單一的。
三、吳川飄色民俗文化的藝術魅力
(一)美學魅力
吳川飄色民俗文化有著優(yōu)美的造型與色彩。造型方面,飄色表演者都固定在色梗上,只能由一個造型,所以吳川飄色表現(xiàn)的只能是故事中的一個瞬間或片段。然而,由于造型精妙,造型的限制并不會影響觀眾理解飄色表演的故事。這是因為,飄色造型中,色柜、色芯的形狀、大小、位置都有講究。而且,不同層高的飄,絕不處于同一平面,從而產生了絕佳的立體效果。色彩方面,以紅、黃、粉、粉藍等喜慶顏色為主,符合節(jié)日的氣氛。
(二)藝術魅力
與類似民俗文化(抬閣)相比,吳川飄色的藝術魅力更大,這是因為吳川飄色的造型更加立體,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吳川隔塘的《游湖借傘》中,色柜為船,法海推船,船夫在船上持船槳,許仙打傘,而傘上凌空站著白素貞與小青。這些位置安排生動精妙地表現(xiàn)出了人物之間的關系。
(三)思想魅力
吳川飄色不僅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美感,還能表達豐富的思想內涵。在封建社會,一些飄色宣傳當時的封建禮教,比如《觀音送子》表達的是多子多福。在現(xiàn)代社會,飄色可以表達愛國情感,比如《巨龍騰飛》《岳家小將》《神舟六號》,還可以褒揚先進的人物,比如《包青天》《奧運健兒》。此外,飄色表演期間,出門在外的吳川人都會回來觀賞,所以飄色表演還能維系社會的凝聚力。
(四)經(jīng)濟魅力
吳川飄色已經(jīng)成功地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團隊也多次前往海外表演。每當吳川飄色表演,都會吸引許多外地游客;一些外出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僑民也會贊助飄色表演。因此,吳川飄色具有很大的經(jīng)濟魅力。
(五)教育魅力
吳川飄色的表演者都是兒童。這些兒童表演時雖然并不完全理解自己表演的角色,但是都十分熱衷于參與表演。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表演者會逐漸了解自己所表演的角色、故事,所以吳川飄色對其表演者有教育魅力。
四、吳川飄色民俗文化的排練心得
從2018年開始,筆者所在的中心導演組和吳川市文化館合作,決定要把飄色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風俗推廣出去。經(jīng)過多次探討、研究、改動、編排等,理解了兒童的心理特征,取得了一些心得。
飄色特色訓練班中,有個“小不點”,懼怕爬高。但是,在老師同學們的熱情幫助下,“小不點”屢敗屢戰(zhàn),反復練習,終于克服了恐懼,勇敢地爬上了高桿。當色柜最終推出時,“小不點”坐在高高的色梗上,全場家長、領導都沸騰起來,讓筆者久久不能忘懷。
總結
廣東吳川飄色民俗文化是我國民間民俗藝術寶庫中璀璨的明珠,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財富的一部分。廣東吳川飄色民俗文化,體現(xiàn)著我國民間藝人的智慧、泱泱歷史的積淀。因此,我們應當繼承和發(fā)展廣東吳川飄色民俗文化,年年參觀游行,不斷創(chuàng)新劇目。
參考文獻:
[1]邢佳佳.吳川飄色發(fā)展現(xiàn)狀探究[J].文化學刊,2017(10):107-110.
[2]龍潔麗.吳川飄色的多重價值及保護、傳承、發(fā)展對策[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31(04):55-59.
[3]雷蕓.關于湛江吳川飄色藝術的研究[J].大眾文藝,2012(1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