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鄭蔣斌 何俊函 李娜 陳鋟
摘要:隨著中國在世界的地位越來越重,國際交往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日漸尋常,語用失誤普遍存在于各種語言文化背景下的言語交際活動中。這就導致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者雙方無法正確理解對方的意思,無法理解對方關(guān)鍵意圖,造成誤會,有的不傷大雅,有的破壞極大,有的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如何減少跨文化語用失誤成為當前各界人士愈發(fā)關(guān)注的問題,只有減少中英跨文化語用失誤才能夠使得跨文化溝通順利進行。
關(guān)鍵詞:國際交往;跨文化;語言文化
一、引言
不同的國家、民族由于不同的歷史淵源、不同的社會習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社會規(guī)范、語用規(guī)則,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跨文化交際中的交流障礙、低效率的溝通、相互間的誤解以及可能導致的文化沖突,這些都會給交際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分析具有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分析語用失誤產(chǎn)生的原因,將有利于促進跨文化交際。
二、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現(xiàn)象
(一)語用語言失誤
托馬斯認為,語用失誤主要包括兩類:語用語言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具有文化歷史經(jīng)驗的積累和儲存功能。但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際功能,語言交際是一個信息交流的過程,沒有文化,語言的使用做不到的。[1]因此語用語言學的失敗可以理解為語言學習者使用了外語的單義表達或模糊的語言形式。因此,當他們試圖完成與母語者的交流時,他們可能會無意識地根據(jù)自己的習慣轉(zhuǎn)換單詞、短語和結(jié)構(gòu),進而在學習客觀事物時帶上自身主觀的想法,無法順利的表達本應表達的意思。
例如:
A (English):Is it a good restaurant?
B (Chinese):Of course.
在英國,當回答類似“當然”的問題時,意味著聽者認為說話者問了一個清楚而愚蠢的問題。一般來說,當聽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時,英國人會有一點被傷害的感覺,他們會想為什么我這么笨,會問這樣的問題?但是想象一下,如果英國人在中國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就能夠準確地理解中國學生所傳達的信息,沒有誤解,沒有溝通障礙,這樣就不會產(chǎn)生語用失誤。
(二)社會語用失誤
社會用語失誤出現(xiàn)的最頻繁的原因就是思維模式的不同。思維模式與文化密切相關(guān),它可以被定義為思維方式,也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重要概念。[2]思維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化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說,文化心理因素受制于思維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是導致文化遷移的主要因素。
一般來說,西方思維具有邏輯性的顯著特征,即理性、分析性、精確性和系統(tǒng)性。然而,中國人思維是一個通過類比、隱喻、象征等方式,從記憶的觀念中形成新的觀念或畫面的心理過程。中國文化強調(diào)隱藏在語言形式中的畫面和思想,認為畫面比語言本身更重要。
總之,思維模式是由思維習慣和思維過程形成的,是某種文化的最佳體現(xiàn)。它們深刻地影響著人們與不同文化的人交流的方式。
三、如何才能更少避免中英跨文化語用失誤
(一)加強語用語言的教學
我們要知道,用語失誤無處不在,不能完全消除。隨著語際語用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研究建議加強實施實用主義語言教學,以相關(guān)的語用知識和理論原則為指導,將語言知識投入相關(guān)的語境中進行研究。與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不同,傳統(tǒng)語言教學把語言看作一個封閉的、靜態(tài)的系統(tǒng),語言學習是對意義和結(jié)構(gòu)的理解和認知。
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教學偏重于語言系統(tǒng)的教學,忽視了語言的使用,忽視了語境和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學生的語用能力不強。即使一個學生擁有穩(wěn)定的基礎(chǔ),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也會出現(xiàn)語用失誤。此外,針對國內(nèi)外語言教學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也需要加強采用語用教學、提高學習者能力。在中國,在這么大的環(huán)境中學習英語,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相對較差,在課堂上增加更多的語用輸入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強文化移情能力
移情最初是由羅伯特·費希爾(Robert Fisher)在《視覺的形成感》(the Formation of Visual Sense)一文中提出的,他把“審美的象征作用”改稱為“移情作用”,他認為審美感受的發(fā)生就在于主體與對象之間實現(xiàn)了感覺和情感的共鳴,即我們熟知的同理心。[3]羅伯特·費希爾認為同理心就是從別人的角度來判斷問題,他將移情能力歸因于有效溝通的成功因素之一。
文化移情是指交際者自愿地從一種文化參照系轉(zhuǎn)向另一種文化模式,欣賞另一種文化,同時又不放棄自己對情境的看法。這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來轉(zhuǎn)到別人的文化領(lǐng)域。培養(yǎng)一個人的文化同理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首先必須是自己的文化自覺。一方面,如果我們不培養(yǎng)自己的文化意識,就無法了解其他文化;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到其他國家旅游來獲得文化自我意識,從不同的人那里獲得第一手的經(jīng)驗,感受他們的態(tài)度,價值觀,生活方式和世界觀等等。
文化移情發(fā)展的第二步是,我們需要避免從自身文化角度來解釋他人的言語或非言語行為。同時,了解其他文化的參照系與我們自己的文化有何不同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將使我們更準確地認識到語言和行為背后的意義。例如,中國文化中,為挽回面子,人們會說一套做一套。只有知道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的實際或預期的意義。當然,知道這種情況并不意味著我們會做一些事情來改變別人,這并不容易,可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我們所做的改善溝通的是改變我們的行為,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變得更有效。
四、結(jié)語
在平常的跨文化交流中,多數(shù)失敗是由語用失誤所引起的,不同文化影響下的雙方難以正確表達自己觀點或理解對方觀點是目前較為常見的問題。要避免語用失誤的產(chǎn)生,大大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成功率需要加強語用語言的教學和加強自我的文化移情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此類問題,旨在為跨文化交流者提供一些思路或幫助。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9.
[2]劉長江.對Thomas跨文化語用失誤的詮釋與批評[J].外語研究,2008:6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面面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