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大規(guī)模整理國家圖書,成《別錄》、《七略》,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目錄的先河。班固在《七略》的基礎上“今刪其要,以備篇籍”而成《漢書·藝文志》(以下稱《漢志》),這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群書目錄,也是我國第一部史志目錄,在目錄學和傳統(tǒng)學術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
關鍵詞:《七略》;《漢書·藝文志》;《六藝略》
“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自漢高祖時,蕭何收集秦圖籍,與韓信、叔孫通等分別對收集到的圖書檔案進行整理。漢惠帝四年,廢除秦始皇挾書之令;漢武帝“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保ā稘h志·總序》)《漢志·兵書略》序曰:“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武帝時,軍政楊仆捃摭遺逸,記奏兵錄,猶未能備”??芍咦妗⑽涞蹠r,皆嘗校理兵書,為一書目錄。漢成帝時,河平三年,開始統(tǒng)校群書,編纂群書目錄。“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于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shù)術,侍醫(yī)李柱國校方技”。2受成帝之命,“劉向司籍,九流以別,爰著目錄,略序洪烈?!?“每一書出,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所著目錄便是《別錄》。圖書還沒整理完成,“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劉歆,卒父業(yè)。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數(shù)術略》,有《方技略》”。可知,劉歆依《別錄》成《七略》,共分為六略三十八種,是典型的二級分類法?!稘h書·劉歆傳》曰:“歆乃集六藝群書,種別為七略”。就“種別”二字,姚明達謂《七略》為分類之書而《別錄》則否,云:“吾由《漢書》卷三十六所載劉歆“復領‘五經,卒父前業(yè),乃集‘六藝群書,種別為《七略》”之“種別”二字而知之。蓋所謂種別者,即依書之種類而分別之,明乎“時又別集眾錄,謂之《別錄》”,并未分類,至《七略》始分類編目?!?杜澤遜先生認為“《別錄》是書錄的結集,應當是分類的,其類別可能是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shù)術、方技,到《七略》則更為嚴密?!?總而言之,通過看《七略》的“六分法”,反映了漢代學術的發(fā)展狀況,顯示了目錄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特點?!遁嬄浴?,顏師古注云:“輯與集同,謂諸書之總要”,阮孝緒云:“其一篇即六篇之總最,故以輯略為名。”,是綜述學術源流的緒論。《六藝略》分九種: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是儒家“六藝”和學習六藝的基礎讀物,體現(xiàn)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諸子略》分十種: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劉歆等認為諸子百家學說是‘六經之支與流裔,故諸子略居六藝略之后而列為第二大類,而儒家又列為諸子略之首。諸子略包括先秦以來古代哲學、政治、經濟、法律諸方面的著作”6;《詩賦略》分五種:屈原賦之屬、陸賈賦之屬、孫卿賦之屬、雜賦、歌詩,詩賦單列一略,體現(xiàn)漢代文學發(fā)展的成就;《兵書略》分四種:兵權謀、兵形勢、陰陽、兵技巧,皆為軍事著作;《數(shù)術略》分六種: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方技略》分四種:醫(yī)經、經方、房中、神仙,皆醫(yī)藥和養(yǎng)生方面的書。
然《七略》在唐末就亡佚了,我們今天能看到其概貌,得益于班固編纂的《漢書·藝文志》。
班固,字孟堅,生于光武帝建武八年?!鞍喙淘诿鞯塾榔轿迥辏ü?2年)被召為校書郎典掌管圖書,后任蘭臺令史,再遷為郎,開始‘典校秘書,(《班固傳》)他曾在明、章兩朝主持國家圖書館的圖書整理工作。班固的伯祖班斿曾跟隨劉向整理國家圖書館藏書,班固從小應該受到伯祖所講的劉向、劉歆整理圖書故事的影響,《漢書·劉向傳》中稱贊劉向是一位‘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其言有補于世的難得人才,所以,他在編著的《漢書》過程中放入了‘藝文志一類書目編撰整理體系。”
“《漢書·藝文志》,《漢書》十《志》之一也。其所以名為‘藝文者,藝謂群經諸子之書,文謂詩賦文辭也。...徒以漢代崇儒尊經,故班固此志,以藝居上,文居下,而名之曰《藝文志》?!?班固以《七略》為母本,在其基礎上“今刪其要,以備篇輯”而成,是對其的繼承和發(fā)展,有自己的著錄思想。以《六藝略》為主,簡明《漢志》的七個特點。
一.繼承《七略》尊儒思想。班固經常引用孔子或者“六經”的言論,如“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書》曰:詩言志,歌詠言?!?,“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樂》、《詩》、《禮》、《書》、《春秋》以應仁、義、禮、智、信,所以說“五常之道”。班固受“獨尊儒術”的影響,《六藝略》以古書對象分為九類,依舊把儒家尊崇的六經放在前列,突出其地位;《諸子略》以思想系統(tǒng)分為十類,列為第二,其中將儒家擺在首位。
二.繼承《七略》分類體系和圖書排序方法?!稘h志》依舊沿用六略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shù)術略》、《方技略》,每略下細分各小類,將《輯略》分散到卷首及各略序類序中,大序、小序之文,皆出于《輯略》,但稍有增益。首以總序開篇,接錄一類之書,然后作一小序、一略序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在圖書排序上,完全認同六藝的崇高地位。
三.書籍變動,明確標注了“入”“出”“省”,圖書歸類更加合理。入,增加,增入。有兩種情況。一,《七略》之外,班固新增加的?!稌啡雱⑾颉痘伞芬黄?,小學家入《揚雄》、《杜林》三篇,儒家入《揚雄所序》三十八篇,賦家入《揚雄》八篇,凡五十篇,皆班固新入也。二,僅內部互相調整,與“出”相對?!盾姸Y司馬法》,篇末附注云:“入《司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又在《兵書略·權謀類》末注云:“出《司馬法》,入禮也”??芍?,《漢志》的“出”“入”是相對的,可以內部互相移出、移入。此百五十五篇正是從《兵書略·權謀類》移入到《禮》。出,移出?!稑贰烦龌茨蟿⑾虻取肚夙灐菲咂?。省,刪除,《七略》原有而此《志》省去的?!洞呵铩肥 短饭匪钠创恕?/p>
四.每類后必書若干家若干篇,自注出入省,甚明,每略之末又總計之。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凡《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劉向《稽疑》一篇...凡六藝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鞍喙瘫緞⑹稀镀呗浴芬灾舅囄模诹灾┒加嫊鴶?shù),各著凡若干家、若干篇,亦尤之題上事也。...蓋古初著述,篇章之名于夫敘傳目錄,載于末,此正例也。”8
五.同類之書約略以時代先后為次序。在《六藝略》中,凡是原有古今文異本者,則先列古文經,后列今文經?;蛘呓裎慕浵刃?,古文后出,則依先后舉之。如《禮》,《禮古經》五十六卷在前,《經》十七篇在后;《詩》,則《詩經》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在前,而《毛詩》二十九卷在后。
六.書少不能成一類者,附入性質相近的一類中。最明顯的就是《春秋》?!洞呵锕沤洝肥弧督洝肥痪?,原因是《春秋》是魯史舊名,上起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中歷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共十二公。公各為篇。因為閔公事短,不足成卷,將其合于莊公,故十一卷。自石渠《議奏》為界,以上講《春秋》各家,以下列舉和《春秋》性質相近的書,像《國語》二十一篇?!缎聡Z》五十四篇?!妒辣尽肥迤??!稇?zhàn)國策》三十三篇?!蹲嗍隆范??!冻h春秋》九篇?!短饭钒偃?。馮商所續(xù)《太史公》七篇。《太古以來年紀》二篇?!稘h著紀》百九十卷?!稘h大年紀》五篇。
七.班固自注中對作者、內容、篇章、篇卷殘缺、書籍的真?zhèn)蔚惹闆r加以說明。如《易》類《古五子》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說《易》陰陽?!洞呵铩奉悺豆騻鳌肥痪?。公羊子,齊人。《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吨T子略·道家》中《文字》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并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托者也。
《漢志》是對西漢及西漢以前學術史的系統(tǒng)總結。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引金榜之語:“不通《藝文志》,不可以讀天下書。《藝文志》者,學問之眉目,著述之門戶也?!?因此,《漢書·藝文志》進入傳統(tǒng)學術的正門,在目錄學和傳統(tǒng)學術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
注釋:
1班固? 漢書·藝文志·總序 北京 中華書局? 1962年
2班固? 漢書·藝文志·總序 北京 中華書局? 1962年
3班固? 漢書·藝文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62年
4姚明達 中國目錄學史 商務印書館? ?2014年
5杜澤遜 文獻學概要 中華書局 2008年
6張三夕 中國古典文獻學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年? 84頁
7張舜徽 漢書·藝文志通釋·藝文志敘論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年 5頁
8張舜徽 中國文獻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9清·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北京 商務印書館1959年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藝文志》? 中華書局? 1962年
[2]張三夕 中國古典文獻學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年
[3]姚明達 中國目錄學史? 商務印書館 2014年
[4] 杜澤遜 文獻學概要 中華書局 2008年
[5]李昕 中國古代國家圖書館館藏圖書目錄之起源--兼論《漢書·藝文志》 2017年3月
[6]張舜徽 漢書·藝文志通釋·藝文志敘論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年
[7] 張舜徽 中國文獻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
[8]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59年
作者簡介:
李霞(1994-),女,山東省濟南市,碩士,中國古典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