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強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筆者認為教師在民族的振興中所起的作用應該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樹立創(chuàng)新精神,形成實踐能力,以適應知識不斷更新所帶來的學習型社會的客觀要求。當今社會學習能力已成為人的第一素質,終身學習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作為教育者不僅要掌握學習活動中的心理學知識,還應認真領會學習活動中的生理學知識,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yǎng)他們的終身學習的能力。
神經系統(tǒng)是完成學習活動的物質基礎,它由腦、脊髓和它們所發(fā)出的神經三部分構成,其基本的結構和功能的單位是神經細胞(也叫神經元),神經元受到刺激后能夠產生興奮,并能傳導興奮。神經系統(tǒng)通過形成一種叫做反射弧的神經聯(lián)系,對人體內、外的各種刺激做出反應。學習是學、思、習、行的總稱,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學習過程首先是從感受外界刺激開始的,人類利用各種感覺器官或感受器對學習對象(實物、模型、掛圖、聲音、語言、文字等)的刺激進行感受,產生神經興奮,并傳導到大腦皮層相應的功能區(qū),再經過大腦皮層的分析、綜合,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形成能力,最后在大腦的統(tǒng)一指揮下,支配運動器官等效應器對刺激做出相應反應,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中就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利用各種感覺器官的感覺功能,強化對外界刺激的感受,獲得學習的第一手材料
眼睛是視覺器官,通過成像能感受外界物體反射的光線的刺激;耳是聽覺器官,能感受來自聲音的刺激;鼻是嗅覺器官,能感受氣味的刺激;舌是味覺器官,能感受各種味道;皮膚中有很多種感受器,能感受冷、熱、觸、痛、壓等刺激。在學習中就應充分利用這些感覺器官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知外界事物,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的習慣,形成觀察能力。
物體的大小、形狀、顏色、軟硬、質地、溫度、輕重、發(fā)出的聲音、氣味及其運動變化情況等刺激了感覺神經元,通過不同的感覺通路,把產生的興奮傳導到大腦皮層各自的神經中樞形成不同的感覺。在人體的神經系統(tǒng)中有一個信息融合中心,它能把捕獲的各種信息(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信息)與以往獲得經驗知識一起進行融合處理,從而得到更加完備、更有意義的新信息,就能適時地對某一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并記憶儲存在大腦之中。因而在進行學法指導時就應要求學生在集中精力的前提下,利用各種感覺器官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觀察學習對象,“由表及里”,“去偽存真”,通過現(xiàn)象抓住事物的本質。
二、科學理解記憶過程中的生理學知識,訓練記憶能力
學習活動中必然包含著記憶,記憶是信息的貯存過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它主要是大腦皮質的生理過程,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一系列生理生化的改變。學習也可以看作是神經系統(tǒng)貯存記憶的能力,思維、意識、記憶和學習彼此密切相關,幾乎是不可分割的。
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被熟知的事物已不再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但事物在大腦所形成的印象并沒有隨之消失,而常被保留一段時間,以后在一定時候可以再現(xiàn)出來,因而可以形成各種程度不同的記憶。有些記憶只持續(xù)幾秒鐘,而有些記憶可以持續(xù)幾小時、幾天、幾月、幾年或保持終生。所有這些種類的記憶可能由同一種記憶機制所引起,也可能存在有不同的記憶機制。
三、充分挖掘大腦的潛能,活躍思維,尋找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思維是人類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思維是在感覺器官獲得感知的基礎上進行的。在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特別是大腦皮層的語言文字中樞)的神經元形成輻射式聯(lián)系、鏈鎖狀與環(huán)狀聯(lián)系和聚合式聯(lián)系。那些經過感官感知并進行了融合處理的信息進入神經元的這幾種突觸聯(lián)系,使興奮在空間上得到加強或者擴大其作用范圍,在時間上加強了其作用的持久性,并對興奮進行整合,信息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工處理。對事物的判斷可由具體的概念抽象為用語言文字表達的概念,進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質。通過神經元的聯(lián)系還能形成知識的遷移,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產生聯(lián)想,找到事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分析綜合、推理論證,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通過學過的舊知識去獲取未學過的新知識就形成了學習能力(即學會了學習)??梢哉f在學習活動中,思維活動處于核心地位。
四、神經系統(tǒng)支配效應器(特別是運動器官),運用學到的知識參與社會實踐
美國教育家彼得.克來恩認為:“學習有三大要素—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接觸即用感官感知,綜合分析即用腦思維,實際參與即用手實踐,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既是教學過程的一種境界,也是學習過程的一種目的,是把通過感知、記憶、思維獲得的知識通過神經系統(tǒng)運動神經元的“最后公路原則”支配效應器,各種效應器協(xié)調配合產生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形成技能、技巧,從而參與到改造大自然的活動中去。在教學中,教師就應該理論聯(lián)系實際,指導學生活學活用,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在運用知識過程中逐漸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學習過程是通過神經系統(tǒng)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過程,是一個條件反射建立的過程
學習活動是人通過神經系統(tǒng)反射?。ㄓ筛惺芷鳌⒏杏X神經元、神經中樞、運動神經元和效應器組成)對刺激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神經組織和其它組織一樣具有“惰性”,需要以時間來克服。所以在我們開始學習時,大腦的工作能力較低,以后逐漸提高,在一天、一周、一學期的開始時都有這種“始動調節(jié)”現(xiàn)象。根據這一特點,在學習開始時,內容的難度要小,知識的容量要小,循序漸進,逐漸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在學習時,一定要培養(yǎng)對學習對象的興趣,以利于在大腦皮層相應功能區(qū)形成“優(yōu)勢興奮灶”,因為處于“優(yōu)勢興奮灶”的皮層功能區(qū)有良好的反應能力,條件反射容易形成,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
了解學習活動中的生理學知識對于生活在知識爆炸時代的每一個人都非常重要,學習型社會要求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做一個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現(xiàn)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