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英 李娜
乳腺癌是婦科常見疾病,根治手術可以較好地緩解病情。但是根治手術后,由于手術對機體產(chǎn)生的創(chuàng)傷較大,導致機體產(chǎn)生較為強烈的應激反應,容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常見的并發(fā)癥,嚴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1-2]。因此,采取合適的護理模式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對于降低患者術后風險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乳腺癌根治手術患者采取Caprini風險評估護理模式,有效地預防了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手術患者438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3]:病情確診,手術成功,無精神疾患,無血液系統(tǒng)疾病,具有正常的表達和理解能力。將所有患者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年齡33~67歲,平均(59.3±6.1)歲。體質(zhì)量47~69 kg,平均(55.2±7.3)kg。對照組年齡32~67歲,平均(59.2±6.3)歲;體質(zhì)量46~68 kg,平均(55.3±7.6)kg。兩組患者年齡、體質(zhì)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完善常規(guī)檢查,采用抗生素控制局部感染,造影探查深靜脈通暢程度。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風險評估護理模式,主要為綜合評估患者病情和身體狀況,對于低體重指數(shù)、肥胖、高齡、預計手術時間長等具有高危風險的患者予以重點關注。(1)嚴密監(jiān)測患者相關的生命生理指標。定時測量雙下肢周徑,重點監(jiān)測下肢是否有局部疼痛、皮溫升高、突然腫脹、淺靜脈曲張、肢體增粗或顏色加深等癥狀。減少下肢的靜脈穿刺,患肢抬高15°~30°。避免穿過緊的衣服,由遠端向近端進行下肢按摩。配合相關的飲食護理和心理護理。飲食以清淡、刺激性低、營養(yǎng)豐富、低脂肪為基本原則;心理上以維持患者情緒平穩(wěn),避免情緒劇烈起伏,并盡量傾向于正向情緒為基本原則。(2)早期踝泵運動。每輪20~30回合,每天2~3輪;直腿抬高運動,每輪20~30回合,每天2~3輪;指導患者腹式呼吸、擴胸運動,增加心肺功能,每2 h 50次。術后6 h可進行簡單的室內(nèi)床上活動,例如自主咳嗽、深呼吸及健側肢體的抬高、屈伸、肌肉收縮鍛煉等。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緩慢下地行走,每次10~15 min,每天3~5次,之后根據(jù)恢復情況,逐步擴大活動時間、頻率和范圍。(3)物理預防。術后應用彈力襪或彈力繃帶進行加壓治療,注意觀察末梢血液循環(huán),酌情應用足底泵、間歇性充氣壓力裝置和神經(jīng)肌肉刺激器。(4)藥物預防。術后給予5000 IU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次,CEAP分期C6級或伴有血栓性淺靜脈炎患者給予低分子肝素5000 IU,每天皮下注射1次。嚴密監(jiān)測出血風險,避免摔跌和碰撞,防止嚴重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腦出血等)。
1.2.2 觀察組實施Caprini風險評估護理模式,主要內(nèi)容如下:(1)應用Caprini評分量表評估患者,共40個危險因素,包括實驗室檢查、病史和手術3個方面,根據(jù)評分結果,將患者分為極高危者(≥5分)103例,高危者(3~4分)79例,中危者(2分)30例,低危者(0~1分)7例。(2)術后護理內(nèi)容基本同對照組,只是在兩個方面有所區(qū)別:一是實施分級護理,低?;颊呓o予病情監(jiān)測,若病情無變化,不做專門處理;中?;颊呓o予基礎預防和物理預防;高危和極高?;颊咴谥形nA防基礎上給予藥物預防。二是藥物預防方法為術后低分子肝素5000 IU每天皮下注射1次,出血風險監(jiān)測同對照組。
1.3 效果評價 觀察兩組患者出院2周后相關并發(fā)癥,包括下肢腫脹、皮下積液、皮下淤血、皮膚硬結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4.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兩組下肢腫脹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皮下積液、皮下淤血、皮膚硬結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例(%)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指由于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等因素的存在,血液在深靜脈腔內(nèi)異常凝結,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引起遠端靜脈高壓、肢體腫脹、疼痛及淺靜脈擴張等癥狀[4-5]。嚴重者血栓脫落后,可隨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進入肺部組織,導致肺動脈栓塞,是患者術后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6]。合理的預防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7],從而改善預后。
乳腺癌根治手術過程中會固定體位,手術結束后也有臥床休息,肢體氣壓治療、抬高患肢等措施,由于繃帶和敷料纏繞,施行物理性的壓迫止血措施等,致使患者術后機體活動量減少,從而導致患肢血流在凝血系統(tǒng)激活之后的基礎上進一步回流減緩,是乳腺癌根治手術后靜脈血栓形成重要因素。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包括基礎預防、物理預防和藥物預防等。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下肢腫脹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皮下積液、皮下淤血、皮膚硬結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可能是因為觀察組在抗凝治療時適用范圍更加寬泛(高危和極高?;颊呋颊哒剂舜蠖鄶?shù)),治療時間更長(每天都有抗凝治療),從而導致出血、積液等相關的并發(fā)癥增加。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主要是觀察組在對患者進行合理分級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更寬泛更長時間的抗凝治療,降低了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這與沈玉萍等[8]的報道顯示增加抗凝治療的時間以及擴寬抗凝治療的適應范圍,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結論一致。
Caprini預防模式更合理篩選患者,對照組雖然也有危險因素的篩查,但考慮的危險因素較少,而觀察組依據(jù)的Caprini評分量表會考慮到40個危險因素,風險程度評估更細致,更具體[9-10]。采用的分級預防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護理工作,降低了患者負擔,加強對高危和極高危患者關注,降低了術后風險。觀察組的抗凝治療能夠更高程度地降低治療風險,當然也增加了出血的風險,但只要嚴密監(jiān)測,出血的風險總體上是可控的[11-12]。皮下積液、皮下淤血和皮膚硬結并不會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事實上經(jīng)過抽吸或對癥處理,大部分都能得到有效緩解。臨床上也有觀點認為,Caprini評分量表過于繁復,會將一些本來風險程度不高的患者也納入到高危級別,但是目前還未出現(xiàn)更為合理的風險評估體系,Caprini評分量表的臨床價值至少在目前是不可替代的[13-14]。
總之,Caprini風險評估護理模式應用于乳腺癌術后患者,能夠更為準確和全面地評估患者,為分級護理和精準預防奠定良好基礎。此外,Caprini風險評估護理模式雖然會導致一些不威脅患者生命的并發(fā)癥增加,但確實可以更為有效地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對于提高患者生命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