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非常“疫”刻,新冠肺炎讓人們的“手機依賴癥”更為嚴重。宅在家里,多半都宅在手機上,要不該有多無聊,該會多恐慌??!
手機傳遞信息,也夾帶謠言,還推送段子。前者可能讓人踏實,可能讓人揪心,唯有段子,常常讓困境之中的人們看到微弱的光亮和竊竊的笑聲。
段子,似乎比新冠病毒傳播得更快更廣。段子更像是一個“超級傳播者”,“瘋狂”人傳人。你在北京看到的,他在武漢看到的……和我在南京看到的,同版本,無時差。同一個世界,同一組微信。——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讓人們的喜怒哀樂開始越來越同步、同頻。喜也?悲也?
有人把日子過成段子,有人將段子過成日子。段子,大都語焉不詳,虛虛實實,可是,它卻是日子里不可或缺的佐料。有,不一定覺得重要;沒有,或會覺得真正的恐懼降臨。
假如沒有這些段子,我們剛剛度過的將是一段什么樣的日子?
——樓下大姐。晚上10點多,突然開始咆哮:疑si?疑si……什么?你說啊,到底疑—si……伴隨著她的厲聲發(fā)問,鄰居們警覺起來:疑似?難道有人中招了?一戶確診,一棟隔離!有人趕緊站到窗戶前,豎起耳朵聽。大姐氣憤地喊到:疑是地上霜啊!明天的網(wǎng)課再不好好聽,晚上沒飯吃!
——企業(yè)老總。1月26號回到北京,終于結(jié)束隔離14天了,出去透口氣。剛走到小區(qū)門口,看見有輛救護車,好奇走近一看,隨口問什么情況,保安大哥說,小區(qū)確診一例。正準備走,車上下來一位白衣天使問這是誰,保安大哥說是住戶。那位天使說,他也算密切接觸者,你們安排好,必須強制隔離14天……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新版《傳奇》?唉。
——六旬老太。去急診內(nèi)科看病,肺部看起來是間質(zhì)性炎癥。放射科醫(yī)生問她,武漢去過伐?老太太耳背,聽成“午飯吃過伐”,便點了點頭,那邊很快就給她安排隔離了……
疫災(zāi)中的笑,也是一種藥,提醒人們要理性應(yīng)對,要樂觀面對。假如有人愿意花點時間,可以編輯一冊《2020,那些有趣的“疫”事》,廣泛搜羅笑話段子,趣味圖片視頻,不失為另一種“抗疫記憶”。
其實,每個人的手機里,都有刪不去的幾段“疫事”記憶,它們不曾刷屏,只在家庭群、親友群、業(yè)主群、同事群里“有限”地人傳人,不過,卻有時浮上心頭,讓你緊張焦慮的心情偶一放松。
——抗疫最吃勁的時段,某家屬區(qū)門口豎出一塊提示牌:新冠肺炎特效藥,請堅持服用。字號很大,引人注目。下面是一只藥瓶,上書:不準出去丸。還有一行小字說明:家里蹲集團出品,鐘南山院士監(jiān)制。當天下午,一位八十多歲的教授老太給保衛(wèi)處報警:我們家屬區(qū)有人公然兜售特效藥,電視上專家一直提醒,目前沒有特效藥,此事該由哪個部門管管?對方提醒她仔細看看,老太太戴上老花鏡,一看樂了:對不起,只看了大字,沒往下看……
——母子倆在電視機前收看某地的一次新聞發(fā)布會。省長沒戴口罩。老太太就說,我說吧,疫苗肯定已經(jīng)試驗出來了,他們當領(lǐng)導(dǎo)的都打過了,所以他們才敢不戴口罩。解釋就是掩飾,掩飾就是事實。兒子不好給老媽解釋什么,只好苦笑,然后發(fā)了一個朋友圈:今天,我親身見證了一個謠言的誕生。
——口罩,墨鏡,自制羽絨服充當防護服,臉部只露出鼻梁片斷于光天化日之下,小妹全副武裝,自告奮勇去醫(yī)院給老母親拿藥。到了媽媽住的單元樓下,發(fā)現(xiàn)大姐已經(jīng)捷足先登,有些驚訝,兩人接著有以下一段對話:
小妹:大姐,你怎么在這里呀?
大姐:你好,我下樓扔垃圾的,你怎么也下樓了?
小妹:給媽拿的藥,送過來的。
大姐:你媽身體還好吧?
小妹:我媽,不是你媽???你有多久沒來看過媽了?她身體好不好你不知道?
大姐:不好意思哦,你媽住哪棟樓?
小妹當場笑暈,聊了半天,大姐居然沒有認出眼前的這個是小妹。
其實,那些讓人覺得好笑的“抗疫段子”,好笑只是外衣,背后都夾雜著當事人的反省或自嘲,更給接收者積極的心理暗示。這是段子的價值,也可看作是一場疫情留給人們“痛并快樂著”的特別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