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葦
??
李娟在戈壁灘上迷了路,開著“老解放”的黑車司機,給她們的油箱灌了些油,還送給她們半瓶水,并給她們指明了回家的路。而她沒有回家的狂喜,反而在想:此后,再也尋不到一個有“瑪瑙”的地方了!就像當年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南陽劉子驥尋不到“世外桃源”一樣,令人悵然若失。
從烏魯木齊打工回家的她,給姥姥花了40元買了兩只“袖珍兔”(特能吃,肥得跳不動,只能爬著走),給母親花10元錢買了兩只“金絲熊”(少了條長尾巴的耗子)。
她不在家的時候,八十多歲的奶奶吃力地抱起兔子,摸著兔子倒向背后、柔順的耳朵,問它“吃飽沒有?餓不餓?”——就像當年問她本人一樣。草原夜里氣溫接近零度,母親脫下自己的大衣把籠子包裹起來,還不放心,又包了一層毛衣。寒冷的夜里,“金絲熊”拼命地將衣物拉進籠子,一點一點地咬破。第二天,母親則點著它們的腦門大聲訓斥,警告說下次再這樣的話就如何如何,宛如當年對待頑皮犯錯的她本人。
半個世紀過去了,她離家萬里;故地、故鄉(xiāng)、故人,已被時間和空間斷然地切割。老家舊瓦屋久無人住,泥墻上的老紡車掛滿了蛛絲……“我不熟悉任何一條通向它的道路,我不認識林中任何一家鄰居。但那仍舊是我的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美中含悲,我在書中讀到了一絲憂傷,不僅來自于現(xiàn)實中的我們永遠回不到童年的故鄉(xiāng)——那兒有正值壯年的父母、和藹可親的姥姥姥爺,更來自于夢境中的我們竟也回不到童年的故土——那兒有年齡相仿的小伙伴,有水中游來游去的小魚、埋在土中的各種小玩意兒。父母烏黑的兩鬂早已斑白,小伙伴們如蒲公英般四處飄散……時間和空間拋棄了我們,我們在時空中穿梭,驀然回首,竟走丟了親人和故鄉(xiāng),走丟了小伙伴和小魚兒……所幸有文字在,每一次閱讀,都讓我看到一點山的從容,嗅到一絲草的生機,嘗到一點生活的味道,并從中得到溫暖和慰藉。
(指導教師:朱趕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