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子超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对姟吩疲骸囆U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p>
曾子講“止于至善”之前專門講“止”。先引《詩經(jīng)·商頌·玄鳥》兩句詩:邦國都城周圍方圓千里,都是民眾居住的地方?!@是說民之止。再引《詩經(jīng)·小雅·綿蠻》詩句:啼聲婉轉(zhuǎn)的黃鳥,停歇在山丘一角?!@是說鳥之止。又引孔子的話:關(guān)于停止,黃鳥都知道所止之處,難道人還不如鳥嗎?
孔子、曾子講“止”,強調(diào)的是,人身與人心都不能漂泊不定,必須有止,而且應(yīng)該“知其所止”,自覺地選擇。
接下來,曾子講“止于至善”。還是先引《詩經(jīng)·大雅·文王》的兩句詩:端莊威嚴的文王啊,光明正大,立身于恭敬!(於,音烏,表贊美的嘆詞。)然后,以“敬止”為話頭,連下五個斷語:做君主的,要止于仁,做到仁愛;做臣屬的,要止于敬,做到恭敬;做兒子的,要止于孝,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止于慈,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止于信,做到誠實守信。
“止于至善”內(nèi)涵深廣,曾子擇要而言,列舉人的五種基本社會身份,指明人們都應(yīng)該具備善的品質(zhì),做好與自己身份相符的個性化的道德實踐。
今人觀之,至善永遠是進行時,也就是說,世間沒有絕對完成的至善,只有相對達到的至善,或者套用流行說法,沒有至善,只有更善。
(來源:新民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