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江
摘要:媒體融合時代,傳播格局、輿論生態(tài)發(fā)生深刻變化,讀者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看到的信息也紛繁復雜,如何在文字中尋求一種心靈的寧靜,甚至追求到積極向上的力量,是讀者和媒體都在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具體實例,主要就如何通過品牌活動與融媒傳播激活副刊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副刊;品牌活動;融媒傳播
副刊歷來是報紙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是推動新時代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重要載體。從2013年開始,《德州晚報》以“全國女子詩會”為抓手,探索“以主題策劃與融媒傳播激活副刊”,到2020年,連續(xù)舉辦8屆詩會,取得較好的社會反響,報紙副刊的影響力也不斷提升。筆者結合活動的組織、版面的編輯,談幾點認識。
一、主題策劃“頂天立地”,活動接地氣、有生氣
《德州晚報》自2011年3月創(chuàng)刊以來,就提出了“民生濕地,文化高地”的辦報宗旨,先后推出了“原創(chuàng)”“記憶”“懷念”“悅讀”“德帥街”“老照片”“文史”等一批集思想性、可讀性、知識性、歷史性于一體的副刊版面,舉辦了“中秋詩會”“元宵詩會”及小說、散文征文比賽等一系列文藝活動,不遺余力地提升報紙文化傳播力。
2013年初舉辦的“慶三八”第一屆全國女子詩會,是年輕的《德州晚報》首次舉辦的全國性文化活動。之所以選擇全國女子詩會這個主題策劃,是出于多方面的綜合考量。
為達到“百花齊放”的效果,詩會在創(chuàng)辦之初就設定了“精短詩、大陣容、面向大眾、深入內(nèi)心”的理念,面向全國和海外女詩人廣泛征稿,并鼓勵10行以內(nèi)、既明晰曉暢又富有意蘊、具有直指人心力量的小詩和短詩。在不到兩個月的征稿時間里,全國各地400多名女詩人投來3000余首詩歌作品,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華語詩人也競相投稿,涌現(xiàn)出大量佳作。
2013年3月8日,《德州晚報》以8個版面的篇幅推出了首屆詩會的代表作品,并配發(fā)了部分女詩人的照片,引發(fā)詩壇關注,社會好評如潮。
二、高規(guī)格組織,確保內(nèi)容優(yōu)質“硬核”
副刊如何才能站在繁雜信息的頂端,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呢?答案是優(yōu)質內(nèi)容。媒體融合時代,各種同質化的“雞湯文”占據(jù)了讀者的手機屏,高水準、發(fā)自內(nèi)心、充滿力量的詩歌,無疑是讀者希望看到的,也理應是地方都市報所要努力的方向。
正基于此,全國女子詩會不僅強調規(guī)模大、范圍廣、參與者眾,還在作家邀請方面追求高規(guī)格、高層次的標準,在詩歌內(nèi)容方面秉承“精短詩、大陣容、面向大眾、深入內(nèi)心”的理念。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文杰若、畢淑敏、汪國真、舒婷、屠岸、梁曉聲、馮秋子、梁衡、張同吾、黃賓堂、洪燭、石英、桑恒昌等眾多知名作家、詩人,紛紛題詞以示祝賀,并相繼走進德州,開展相關活動。大咖云集,共話“詩和遠方”,大大提升了詩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在舉辦詩會的過程中,《德州晚報》還邀請知名作家、詩人、學者在德州開展參觀走訪活動,零距離了解德州扒雞、德州黑陶、德州金絲貼等地方特色文化產(chǎn)品,讓詩會成為《德州晚報》的品牌活動的同時,也成為德州的一個文化品牌,讓更多人了解德州地方傳統(tǒng)文化。
名家大咖的參與,讓詩會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舉辦以來,每屆詩會都能收到全國及海外女詩人寄來的眾多首詩歌作品,作品層次也呈現(xiàn)高水準的特點。
三、融媒傳播與良性互動,提升副刊傳播力、影響力
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德州晚報》副刊也緊跟時代,通過多種平臺和途徑滿足受眾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弘揚主流價值觀,引導社會價值取向,不斷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
全國女子詩會的策劃、組織、實施、宣傳的各流程,都非常注重融媒傳播。不僅通過網(wǎng)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全方位、多角度對活動進行報道,詩會編委會每年還為每一位知名詩人制作專題頁面,展示其作品和風采,并邀請德州廣播電視臺知名播音員趙蘭女士,在《德州晚報》微信公眾號上開設了一檔“趙蘭讀詩”欄目,每期重點推介2至5名女詩人,持續(xù)一兩個月,將詩會以全媒體的形式再次推向全國。
在做好本地推廣的同時,《德州晚報》還邀請各地詩人和廣大讀者參與到讀詩活動中來,寫詩、讀詩、談詩,讓“詩和遠方”可知可感可見,近距離的互動讓讀者對活動和報紙更加關注,詩人和詩歌真正走出“象牙塔”,重新回到了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彰顯了詩歌的力量。
通過全國女子詩會活動這個載體,《德州晚報》編委會還建立了微信群,把全國各地的數(shù)百位女詩人凝聚在一起,建立起常態(tài)化展示、交流、切磋的文學平臺,也為副刊日常編排詩歌提供了持久保障。
(作者單位:德州晚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