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以前,篾匠編織花籃時,竹片需要破很多次才能破成很細的竹棍,篾匠一直破,最后把竹片破成需要的樣子。這種精致的竹器,需要很多細小的竹棍,而每一根都不能馬虎制作,否則就破壞了整體效果。在編織時,篾匠的心中裝著多種形狀,如何起底子,何時收口,都心中有數。如今,超市里售賣的花籃等竹器都是機器生產出來的,雖然便宜,但總會讓人覺得沒有經過篾匠一刀刀破竹,一根一根刮去毛刺,也就缺失了某種人文溫情。造型奇特、凝聚著篾匠獨特審美的花籃之類的工藝品,恐怕還得靠篾匠手工制作。
讀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結合材料進行寫作。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
1.關于材料:材料內容是關于篾匠編織花籃等竹器和機器編織竹器的比較,實質上是有關傳統(tǒng)手工生產與現代機器生產的問題。綜合材料及寫作要求,最佳立意應該是肯定傳統(tǒng)手工生產。當然,在肯定傳統(tǒng)手工生產的同時也可以適當地辯證地看待這一問題,比如從規(guī)模、價格等來看,傳統(tǒng)不如現代。若是完全否定傳統(tǒng)手工生產或完全肯定現代機器生產則屬于偏題。
2.參考立意角度:“有溫情的工藝超越冷冰冰的機器”“傳統(tǒng)的手藝不能丟”“承載著溫情的傳統(tǒng)手工生產需看重”“機器化的大生產不能代替人工的審美”“辯證看待傳統(tǒng)手工生產與現代機器生產”等等。
佳作展示一
世間賞心千百物,素心自有別樣情
一考生
泰戈爾有言: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臻于完美。誠如斯言,正是篾匠以匠心掬一泓清泉,才讓花籃這小而精致的竹器更具美感,更具溫度。此間訣竅,絕非機器之固樣制作可以比擬,故吾輩當念之:世間賞心千百物,素心更具別樣情。
佛家有語: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細小的東西雖微卻精。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留下的不只是屈陶李杜的詞藻風華,唐詩宋詞的美意朦朧;不僅僅是方塊字的和平仄律,更重要的,是它年年歲歲、歷久彌新地傳承著技藝。當你看到秦王墓中的俑人被埋藏千年,卻風采依舊、令人驚嘆時;當你看到故宮博物院古代畫像中的九天仙女,仍然靈動逼人時;當你去朝拜敦煌莫高窟的飛天神女,感受神秘久遠的歷史時,你會陡然一驚,是的,中華文化在博大精深處自有氣象萬千,但在細謹微小處更有無數講究。凡此種種,便是說明了工藝的傳承不可替代,歷史流傳下來的工藝更富有味道。工匠鑄造的精品,它的歷史原樣、歷史原味更應被保存。
或有“智能時代論者”,認為時代已變,人工智能或將取代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對此,我不敢茍同,誠然,人工智能是大勢所趨,對于當今世界,對于未來的發(fā)展,必定是人工智能發(fā)揮才能之處,它的益處顯而易見。但對于手藝的沒落,我卻并不認同。終章之后,手藝和工藝仍會留存。契訶夫小說中說:一切都會過去。大衛(wèi)王戒指上也刻了一句話:一切都不會過去。什么不會過去?泰戈爾詩中說:天空沒有飛鳥,但飛鳥已經飛過。詩人泰戈爾會逝去,《飛鳥集》卻流傳了下來;孔子會逝去,《論語》卻一直在燭照后世;海子也會逝去,但我們每個人都記住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就像顧城所說的,世界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我們要用它去尋找光明。光明在何處?便是在那素心所制之物,那便是源。工匠的堅守和努力不懈,如蘇繡的傳承,那便是最柔軟的,也是最有力量的證明。
忽然憶起故宮博物院中修鐘表的老師傅,盡管一件缺損的清朝鐘表古樸無華,但經他修好后,鐘表所發(fā)出的泠然之音,我發(fā)誓我從未聽過這么好聽的聲音!這又豈是機器可企望的?
世間賞心千百物,素心自有別樣情。
點評
文章觀點鮮明,層次清晰。對舉式標題,凝練而有文采,標題即觀點,呈現出作者清晰完整的邏輯思路。開篇引用名言,直入話題,提出觀點,簡潔明了;主體部分論證嚴密,多處引用名人名言,如泰戈爾、孔子、海子、顧城等;又有詳實的事例,如九天仙女畫像、秦王俑、清朝鐘表等;或詳引、或概述,涵蓋古今中外,對于觀點的論證起到了極為重要的輔助與支撐作用,說理透徹。結尾回扣中心論點,照應開頭和題目。全文語言優(yōu)美,值得學習。
佳作展示二
手工溫情,莫失莫忘
一考生
面對千篇一律、毫無差別、整齊劃一的花籃,是不是能讓你想起屬于手工的溫情?是的,手工溫情,人文傳承,莫失莫忘。
在幾十年前的小巷,你也許會在無意中看到篾匠編織花籃。夕陽余暉下,老一輩談論著街巷小事,手里一針一線地納著鞋底。而現在,花籃在機器生產線上批量生產,鞋底也從工廠一一產出銷往市場。而這時,你就會聽到許多感嘆,沒有了手工的味道,難免少了一些人文溫情。
誠然,這也許是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物象,卻是大社會的映射。機器制造的便宜,但少了溫情,多了冰冷;手工制作的較貴,但沒了冰冷,多了溫情??墒牵鎸Ξ斚聜鹘y(tǒng)文化的流失,手工工藝的失傳,我仍要言,手工傳承,莫失莫忘。
回首故宮,成千上萬件展品在歷史的歲月中喪失了原有的色彩,而不變的是它們所呈現的飽經滄桑之感。是的,文物也有屬于它們的生命與靈魂。
而這一切的修復都不能依靠機器賦予的冰冷,而要靠手工給予的人性溫情。
沙漠中傳來駝鈴陣陣,走過黃沙,月牙湖千年苦守敦煌不曾遺志。八十高齡的敦煌奶奶樊錦詩,將她如同千年不枯的月牙般的信仰獻給了敦煌。
然后,我們循著水汽來到古鎮(zhèn)周莊,這個不同于沙漠戈壁的水鄉(xiāng),刺繡的工藝令人驚嘆。我有幸聽聞刺繡手工的工藝,僅是袖口的一朵花就要用上好幾天功夫,一針一線都不得馬虎,全是繡娘的心血。
故宮文物,月牙敦煌,江南刺繡,哪一樣都不可能被機器取代其背后的工藝傳承。我們不能否認,高速發(fā)展的時代,5G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帶來的便利,可我們更不得不承認冰冷的數據是無法寄寓工藝的溫情和靈魂的。在這手工人文的背后,它們賦予工藝更多的是靈魂,是人文溫情。
也許,你會想起曾經在街邊畫糖人的師傅;也許,你會想起路邊修鞋的大爺;又或者,你還會想起用麥秸稈編的螞蚱……這無疑是屬于每個人與每個時代的溫情,是機器無法取代的。
冰冷的機器,永遠無法取代手工背后的溫情,智能的AI亦無法代替人的深情。所有的手工工藝被賦予的是人的心血,是人文的溫暖。當我們心懷美好,堅守一份傳承時,又怎么會,又怎么敢去遺忘這份美好呢?
是的,手工溫情,莫失莫忘。
點評
文章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其中最顯著的是觀點鮮明,結構井然。文章以設問開篇,自問自答,給出中心論點“手工溫情,人文傳承,莫失莫忘”,同時照應了標題。接下來,作者回顧過去、對照當下,手工與機器孰優(yōu)孰劣不言自明。主體部分列舉三個事例:故宮文物、月牙敦煌、江南刺繡展開論述,強調了“手工人文的背后,它們賦予工藝更多的是靈魂,是人文溫情”的觀點。結尾部分把記憶中兒時美好的手工工藝師傅們的精湛手藝跟如今的人工智能相比較,深刻地論證了機器與手工的差距,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觀點:手工溫情,莫失莫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