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的謠言、自然災害、家庭變故……人們就像患了“壞消息綜合征”,在茫茫信息流里似乎只看得見壞消息。為什么壞消息總是自帶吸引力?怎樣避免頻繁的壞消息造成心理污染?
這里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你想先聽哪個?
關于這道經典的選擇題,選“先聽壞消息”的朋友不小心暴露了一個事實:盡管聲稱想聽到好消息,但奇怪的是,我們確實對壞消息更為關注。
疫情期間的謠言、自然災害、家庭變故……人們就像患了“壞消息綜合征”,在茫茫信息流里似乎只看得見壞消息。為什么壞消息總是自帶吸引力?怎樣避免頻繁的壞消息造成心理污染?
為什么壞消息更吸引你
比起好消息,人們?yōu)槭裁锤敢庀嘈艍南??心理學家作了一系列研究。
2007年,美國著名的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了美國消費者對新聞偏好的數據。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近二十年的新聞偏好保持著“驚人一致”:戰(zhàn)爭和恐怖主義、惡劣天氣、人為和自然災害,這些主題的數量和閱讀率在所有新聞中的排名遙遙領先。
研究人員認為,負面消息備受關注,與心理學上的“消極性偏差”有很大關聯(lián)。
什么是消極性偏差?即比起積極事物,消極事物對人的影響更大。也就是說,你的大腦會更認真透徹地分析消極事物。而積極性偏差則會使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對大部分事物抱有積極態(tài)度的傾向。這兩種心態(tài)之間的不平衡,導致人們出現了心理上的落差和矛盾。在生活中最常見的表現就是:我們向往美好,但更看重壞消息帶來的影響。
如果忽視這些壞消息,可能會讓我們面臨更大的風險。比如從進化心理學角度看,在人類的先祖中,善于察覺威脅的人更可能存活下來。對消極事物保持戒備之心,有助于我們在探索過程中遠離危險,對壞消息的關注也成為一種生物保護機制。
疫情之下,人們有哪些復雜心態(tài)
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人們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擔憂,觸發(fā)了輿論對肺炎疫情的絕對性關注。在疫情之下,人們有哪些復雜心態(tài)?瀏覽疫情的壞消息時,你在想什么?
盲目從眾,防控知識缺乏 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人們心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各種搶購現象不時發(fā)生。如果說搶購口罩和消毒水還算正常,那么搶購白醋、板藍根、口服液等則說明了公眾盲目從眾,其背后反映了權威防疫信息不足,公眾防控知識缺乏。
如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導致人們瘋狂購買雙黃連口服液,網上及各大藥店相關藥物很快就被搶空;沒有買到雙黃連口服液的人們緊張到成分里含有黃連的藥物都買,甚至是獸藥也被人們買到下架。然而事實上是該方法尚未進行臨床試驗,而且只是抑制,既不是預防也不是治愈。
謠言泛濫,折射出恐慌心理?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種各樣的謠言泛濫。伴隨著人們關注的增多,一些謠言也隨之而來。諸如“某城市封城”“放煙花爆竹可以消毒”“吸煙、喝酒可以預防肺炎”等謠言折射出人們的恐慌心理。
對病毒的恐懼轉移至特定群體?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以來,人們對病毒的防控措施不斷加強,一些人的心態(tài)從對病毒的恐懼進而轉變?yōu)閷μ囟ㄈ后w的歧視。如此次疫情集中在湖北省武漢市爆發(fā),尤其是1月23日武漢“封城”之后,人們對湖北人,特別是武漢人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微妙變化,有部分人紛紛躲避身邊的湖北人。
代際重視不同導致信息回避? 在疫情發(fā)展的初期,學生等青年群體對疫情發(fā)展情況較關注,并積極做好防控措施。然而,多數中老年群體在疫情初期并沒有意識到疫情的嚴重程度,幾乎不采取防控措施。正因為對疫情重視不夠,中老年群體對疫情相關信息進行了回避。
隨著疫情的發(fā)展,政府防控措施不斷加強,中老年群體對疫情的重視程度才增強,更多關注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
發(fā)現自己身陷壞消息的泥潭,該怎樣拯救自己
強迫自己離開電腦、手機 如果過多的壞消息已經引起心理不適,要強迫自己暫時離開這些消息源。空閑時間多在家里運動,與朋友家人多進行線上交流,但別談論讓你感到消極的消息。
敢于判斷、做謠言終結者 別一味聽信某個網站、某個發(fā)布者的消息。正如當下,面對海量的疫情新聞,我們要理性思考、綜合分析。比如引起你恐慌的新聞是個案還是普遍情況、是否有后續(xù)跟進報道,道聽途說的謠言到底是否屬實,別急著自己嚇自己。
給自己一個放松的機會? 快樂的人不會總是盯著生活的陰暗面,如果發(fā)現自己總是關注壞消息,而且喜歡發(fā)表負面評論,不妨反問自己:是壞消息太誘人,還是自己的心態(tài)“崩”了?專心完成一道美食、做半小時家務、聽聽輕音樂……不要等著負能量消失,快樂要自己找。
身陷過度頻繁的壞消息中,要學會傾倒內心的情緒垃圾桶,世界沒你想象得那么糟。
(《生命時報》2020.2.2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