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鋒 李海全 (長沙)
2019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隨著湖南省博物館書畫專題展廳“畫吾自畫——館藏齊白石繪畫作品展”對公眾的開放,標志著湖南省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公眾全面開放?!爱嬑嶙援嫛闭雇瞥鲆院螅钍苡^眾和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喜愛,在長沙地區(qū)乃至湖南全省掀起了一股鑒賞齊白石藝術的熱潮。但是鑒于書畫展品的特殊性,為加強館藏齊白石展品的保養(yǎng)維護,同時提升博物館書畫專題展廳的觀眾體驗,2019年底湖南省博物館在相關部門和藏家的大力支持下,對三樓書畫展廳的展覽進行了更換,于2020年1月15日向公眾推出了“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書畫藝術專題展。
作為一家反映區(qū)域歷史與藝術的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始終堅持研究和推介優(yōu)秀歷史、文化與藝術的辦館使命與宗旨,不斷推出高品質的中國書畫展覽。如2015年的“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2019年的“畫吾自畫——館藏齊白石繪畫作品展”以及“大愛·大美——徐悲鴻與周令釗、戴澤藝術成就展”,甚至從2007年開始就持續(xù)參與“藝術長沙”雙年展。
我們堅信,發(fā)揮和利用好館藏文物,再加上省內外文博單位和中國書畫藝術藏家及相關機構的支持,通過持續(xù)舉辦中國書畫藝術展覽,在原有“館藏明清書法”“館藏明清繪畫”展覽的基礎上,湖南省博物館的書畫藝術研究必定會不斷深入并取得更多成果,新館的書畫展覽品牌也會更加深入人心,終將成為中國書畫藝術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畫吾自畫——館藏齊白石繪畫作品展”自2019年5月18日在湖南省博物館展出后,至2020年1月5日撤展,展出時間長達七個多月,達到了書畫展品的承受極限。因此,早在2019年10月,我們就不斷尋求可以輪替的展覽項目。機緣巧合中,我們得悉長沙大觀文化公司以一己之力在近三十年中收藏了約五千件元明清以來的祖宗畫、水陸畫等相關古代人物畫,并正在建設和籌辦民營博物館,于是迅速與其負責人進行了溝通,并立即達成了聯合辦展的意向。
2019年底,在長沙大觀文化公司的支持下,我們決定推出一個以“明清以來人物畫”“家族生活”“民間信仰”為主題的展覽。首先,我們請書畫鑒定業(yè)界著名專家故宮博物院余輝、國家博物館朱萬章、天津博物館李凱等三位老師為該展覽鑒選展品,替展覽的展品質量把好第一道關。同時,展覽推出之際恰值歲末年初,為突出節(jié)日的喜慶氛圍和豐富長沙市民的節(jié)日活動,并推動和引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社會風氣的形成,我們一致同意將“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作為展覽的展標。另外,為提高展覽的品質,突出展覽的藝術性、學術性,也兼顧展覽的觀賞性,我們一方面堅持對展品進行優(yōu)中選優(yōu),另一方面不斷對展品原作進行釋讀與研究,以確保展覽的質量。最終,我們將展覽分為“敬祖——宗法禮制”“悅己——閑居雅集”“享神——風俗信仰”三個部分。
在該展覽中,策展團隊把目光聚焦于以往公眾并不關注甚至學界不太重視的明清寫實類人物畫,特別是試圖從明清以來的傳統(tǒng)祖宗畫和行樂雅集圖、風俗人物及道釋神仙圖中,解讀古代藝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展現明清以來的傳統(tǒng)中國家族社會和普羅大眾的生活與信仰。
清中期 佚名 秦氏家族祭祖像軸絹本設色 188cm×126cm 大觀文化館藏
清中期 佚名 常遇春像軸紙本設色 101cm×54.8cm湖南省博物館藏
清中晚期 佚名 何紹基畫像軸紙本設色 141.8cm×77.5cm 湖南省博物館藏
清晚期 佚名 譚鐘麟母畫像軸紙本設色 116.5cm×58.5cm 湖南省博物館藏
“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展覽從明清以來的人物畫專題“祖宗畫”出發(fā),用一組展品實物集中表現明清以來中國民眾“懷遠”“追思”的孝親文化現象。同時,我們也關注到此類人物畫發(fā)展到清代中晚期,已經呈現出更為活潑和多樣的變化,因此用一組“行樂雅集”為主題的展品實物向觀眾介紹這一新情況。此外,明清以來深受佛、道、儒三教浸潤的中國民間社會,把對神靈的信仰和對未來的期許,逐漸物化為供奉儒釋道各類菩薩、神仙等,在繪畫領域則表現為畫麻姑賀壽、關公鎮(zhèn)宅、張仙求子等,故我們以一組表現民間風俗信仰的道釋神仙畫向觀眾展示這一社會橫切面。
圖畫祖先“形影”的祖宗畫作為祖先崇拜獨特儀軌的一部分,其目的正如展覽中《秦氏家族祭祖像軸》題贊所言:“新傳宗圖,世代相繼,不惟使祖宗之神靈有所式憑,而子孫之昭穆亦因是而(序)”。祖宗畫把中國民眾“慎終追遠”的信仰,真真切切地與他們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
祖宗畫種類繁多,目前展品所見,不僅有一代人的“形影”,也有幾代人的“宗圖”,甚至還有整幅牌位圖像。祖先“形影”的畫面有強烈的秩序感,人物呈正向姿態(tài),神情嚴肅,衣冠細致。明清祖影繪制方式以“淡墨霸定”“底粉薄籠”為主,即先以淡墨勾勒面部輪廓,并以淡彩層層推進,局部再精細渲染。清代晚期祖先“形影”又出現了變化,不僅描繪單個人物,有的還加上了山水畫屏、童子侍女等,增添了些許文人氣息,同時吸納光影、透視等西方繪畫技巧,呈現出更加寫實與具象的面貌。此次展覽中,我們精選了明清以來人物畫的各式祖宗“標準像”近二十件,呈現給觀眾。
行樂圖通常是將日常娛樂與休閑生活儀式化的“定格”。這一南北朝時期就出現的繪畫主題,暗含四海無虞、社會安定與生活富足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祈望,在明清時期十分流行。
雅集是文人間凝聚情感、交流學術、傳播思想的一種聚會形式。雅集圖包括對雅集現場的紀實,對以往著名雅集的向往,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可以說是更大規(guī)模的行樂圖。
隨著時代的變遷,行樂雅集圖逐漸增加了反映世俗家居享樂生活的場景,由之前單純的文人聚會圖泛化到各色人等參與的大聚會“合照”。甚者題跋和精心選擇的文房四寶、生活用具、盆景怪石等布局畫面的“道具”,皆與畫中人的身份氣質密切相聯,參與講述畫中人的品味和價值取向。在此過程中,無論是誰,他們意欲取得內心愉悅與外部世界和諧共融的心理都是一致的。此次展覽,我們精選了明清以來人物畫的各式“行樂雅集圖”十余件,呈現給觀眾。
風俗人物和道釋神仙畫傳統(tǒng)由來已久,其中不乏名留畫史的杰作,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圖》等,凝結著中國人的生命意識、審美趣味、倫理情感與宗教情懷。
明清以來,風俗人物和道釋神仙畫內容變得更加世俗與多樣化,增加了節(jié)慶、賜福、賀壽等不常見的題材,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反映了民眾的泛神信仰,以及對人生美好、家國興旺的祝福與情感寄托。
明清風俗人物和道釋神仙畫與時俱進,在傳承線描、敷色傳統(tǒng)技法的基礎上,更加突出觀賞性與地域特色,體現出濃郁的時代氣息。此次展覽,我們精選了明清以來各式“風俗畫”“神仙圖”近二十件,呈現給觀眾。
總體上,《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展中,我們用近60件/套明清以來的人物畫及相關展品,為觀眾奉上一個有關“家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專題展覽,既是希望向公眾傳播和普及中國古代書畫藝術,也期望能為傳承優(yōu)良家風,促進良好民風、社風形成,進而為推動社會和諧與民族進步、國家發(fā)展盡綿薄之力。
春耕草堂圖卷 1713年 禹之鼎絹本設色 30.4cm×128.7cm 湖南省博物館藏
清晚期 佚名薛家春宴圖軸紙本設色145cm×84cm大觀文化館藏
1867年 費俊士 同堂悟對圖軸紙本設色 133cm×68cm大觀文化館藏
明 佚名 關羽像軸綾本設色 145cm×72cm 大觀文化館藏
清中晚期 佚名 婚慶圖軸絹本設色 131cm×68cm 大觀文化館藏
眾所周知,人物畫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重大畫科,比山水、花鳥更早成熟。中國歷代畫史在分門別類時,往往把人物畫放在最前列,其重要性于此可見一斑。南朝謝赫《古畫品錄》就有言:“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笨梢娫谥袊缙诶L畫里,人物畫因其特殊的敘事性和其承擔的教化功能,其重要地位是其他畫科所不能比擬的。宋元以降,文人畫興起并大行其道,山水及花鳥畫成為主流,人物畫逐漸被邊緣化,與之前的輝煌形成強烈反差,以致今天大家都遺忘了中國繪畫史中偉大的人物畫傳統(tǒng)。
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發(fā)展到明清時期,畫史地位固然不再顯赫,但其高超的技藝并沒有因此衰落,反而保持著極高的水準并繼續(xù)向前發(fā)展。特別是隨著中下士人階層的壯大,家族生活與信仰在現實世界里的表達需求不斷增長,表現昭穆有序的祖宗畫、內外和諧的行樂圖、人神共享的吉慶畫,以其“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能,延伸和普及到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乃至整個東亞文化圈,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梢哉f,古人的“修身、齊家”,與今天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的核心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