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足安岳石刻殘損造像病害考論

2020-05-18 09:08:43徐順智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0年5期

徐順智

摘 要:文章系統(tǒng)地對安岳臥佛院第70號龕保存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詳細報告了安岳臥佛院第70號龕的病害現(xiàn)狀,為科學保護該石刻造像提供了基礎資料。

關鍵詞:安岳石刻;殘損造像;病害調查

調查是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其中,病害調查是指對物質文化遺產的本體、附屬架構、周邊環(huán)境等殘存狀況和病害情況及破壞因素的調查與綜合評價,并建立完整有序的病害檔案。病害調查工作對于前期的田野考察、資料的收集、檔案的建立乃至對后期實施保護修復方案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1 安岳臥佛院第70號龕保存現(xiàn)狀調查

安岳石刻造像始于隋代,興于唐代,續(xù)于五代,盛于兩宋,延至明清、中華民國,以“古、多、精、美”著稱①,有上承云崗、龍門,下啟大足石刻的重要作用,具有極高的考古、歷史和藝術價值。然而,歷經千百年的歷史滄桑,造像遭受到嚴重的損壞。

2019年2月,筆者對安岳臥佛院第70號龕進行了詳細的田野調查。該龕建于唐代,位于第71號龕左側凸出的崖面上。雙層龕,外龕為方形,龕高169厘米、寬171厘米,最大進深121厘米。內龕為圓拱形,龕高108厘米、寬144厘米、深14厘米。龕楣呈桃形,鏤雕卷草紋。龕基呈長方形,雕飾卷草紋、蓮花紋與連珠紋。龕基下方雕二獅和香爐。龕右壁現(xiàn)有三個榫孔。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像,龕前與龕后分別雕刻二獅和二菩提樹。龕內造像經后代妝彩,現(xiàn)部分已剝落。主尊像頭殘,頭頂上方有華蓋,頭光雙層呈內圓外桃形,內層以太陽紋裝飾,周圍飾四層連珠紋,外周飾五朵花和五顆寶珠。佛像內著僧衹支,胸下系帶打結,外著雙領下垂袈裟,腹前衣紋呈U形,雙手殘,結跏趺坐于束腰仰蓮臺上,蓮臺下雕刻有蓮莖與蓮葉,方形基座飾幾何菱紋與桃紋。主尊像高52厘米,座高20厘米、寬41厘米,基座高6厘米、寬38厘米。左側弟子頭殘,雙層圓形頭光,頭光后有菩提樹向龕頂傾斜。身著袈裟,衣紋呈放射狀,雙手于胸前捧某物,已風化。內衫下擺覆于腳面,赤足踩于覆蓮座上。像高54厘米,座高11厘米、寬20厘米。左側菩薩頭殘,手殘,雙層頭光呈內圓外桃形,內層飾團花。戴項圈、瓔珞,身披帔帛,帔帛經腹、腿前二道繞腕后下垂。雙手持一支帶莖蓮苞,下著長裙,戴臂釧,赤足立于雙層仰蓮臺座上。像高69厘米,座高22厘米、寬31厘米。內龕口外左壁刻力士,力士頭已風化,頭后有兩條向上飄的發(fā)帶,帛帶繞腕下垂,肌肉發(fā)達呈塊狀,腰間系帶打結。左臂屈肘上舉,手指殘;右手向下,殘。下著裙,裙腰外翻,赤足立于山石座上,身體向左扭,裙擺右揚。像高64厘米,座高21厘米、寬30厘米。座下雕一獅,損壞嚴重,殘高19厘米。右側弟子頭殘,雙層圓形頭光,內周飾蓮瓣,頭光后菩提樹向龕頂傾斜,內著僧衹支,外著袈裟,雙手放于胸前藏袈裟里,赤足立于仰覆蓮座上。像高53厘米,座高11厘米、寬22厘米。右側菩薩頭殘,頭光呈桃形,頭光周飾三朵團花和卷草紋,發(fā)帶向頭兩側垂下,頸部刻三道折線,上著帔帛,帛帶繞肘下垂,經腹前繞至右側身后,戴項圈,腹前有瓔珞。左手握帛帶,右臂屈肘上舉,殘損。下著長裙,裙腰外翻,腹微外鼓,赤足立于雙層仰蓮臺上。像高66厘米,座高10厘米、寬24厘米。內龕口外右側壁立力士,頭殘損,有發(fā)髻,頭后有向上飄的兩條發(fā)帶,頸部筋脈突出。左手施降魔印,右手屈肘向上握金剛杵。下著裙,腰間系帶,裙腰外翻,帛帶繞肩飄于身兩側。身體向右傾,裙擺向左飄,赤足立于基座上。座下雕一獅,僅存四肢。像高51厘米,座殘高25厘米,獅殘高16厘米。題記刻于左壁,部分內容已模糊。②

2 病害現(xiàn)狀調查

安岳石刻大多以摩崖造像的形制出現(xiàn),在風吹日炙、雨霧腐蝕等自然條件下,石刻造像出現(xiàn)巖體風化、崩塌、溶蝕、空鼓等損害現(xiàn)象,再加上環(huán)境污染,大足安岳石刻的自然破壞速度更快。

①風化病害:大足安岳石刻的主要成分是長石石英細砂巖,不同區(qū)域的巖性略有差異。巖石的礦物成分、膠結物成分、含泥量以及泥質軟弱夾層的分布等特征,決定了大足石刻抗風化能力較弱。大足石刻的風化病害有三種:一是物理風化。安岳石刻白天在太陽的曝曬下受熱膨脹,夜晚受冷收縮,早晚形成不均勻膨縮,長年累月導致巖體風化,表層剝落。同時,在風雨磨蝕沖刷下,石刻造像表面顆粒脫落。二是化學風化。安岳地處我國酸雨地帶,酸霧、酸雨直接降落在石刻造像崖體上,大氣中的有害氣體等對造像巖體造成破壞。三是生物風化。生長在石刻造像崖體周邊的植物根系生長過程中會分泌酸性物質,以及細菌、霉菌等其他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所產生的酸性物質對崖體具有侵蝕作用和崩裂作用。

②巖體崩塌:70號龕二力士站立處基巖不穩(wěn)定,存在層面裂縫。由于巖石本身的巖性和所處環(huán)境潮濕,風化一直是石刻造像的主要病害,在龕外上、下及左側崖壁均有大的風化裂縫,易造成巖體崩塌。①

③滲水病害:安岳地區(qū)多雨,地表水沿龕窟壁裂隙下滲,不斷溶蝕,裂隙不斷擴大,表面結痂沉積鈣質鹽類,造像表面還滋生許多有害微生物,嚴重損害石刻。②

④彩繪病害:安岳石刻造像的彩繪長期受光照、潮濕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顏料材料逐漸老化,出現(xiàn)褪色、變色、掉色、起殼、空鼓、掉落等現(xiàn)象。③

⑤煙熏污損:安岳石刻曾為宗教活動場所,污水、煙熏火烤使部分造像表面出現(xiàn)油煙污斑。④

⑥殘損:龕右壁有三個榫孔。造像頭殘痕中多有圓孔。主尊頭殘。左側弟子頭殘、手殘。左側力士立手指殘;右手向下,殘;座下雕一獅,殘。右側弟子和右側菩薩頭均殘,右側菩薩右臂殘。內龕口外右側壁立力士,頭殘,基座下雕一臥獅,四肢之外全殘,存在人為破壞情況。龕內造像的服飾已部分模糊不清。⑤

⑦溶蝕:70號龕表面溶蝕主要有分布范圍廣、溶蝕面積大、溶蝕程度強等特點。除龕內正壁以外,絕大部分都受到溶蝕的危害,溶蝕的面積達到整個龕窟的1/3。龕頂、背光、龕楣出現(xiàn)大量溶蝕孔洞,大小不一。⑥

⑧空鼓:空鼓是掉塊或剝落的前期征兆,實際是表層與內部發(fā)生的分離現(xiàn)象。70號龕共有25處空鼓,主要分布在龕頂、菩提樹、桃形卷草龕楣、龕內造像背光、服飾等處。⑦

3 小結

根據(jù)以上分析,安岳臥佛院第70號龕共存在風化病害、巖體崩塌、滲水病害、彩繪病害、表面污損、殘損、溶蝕、空鼓八大病害。⑧希望這些分析對安岳石刻藝術的保護與殘損造像數(shù)字化修復起到資料補充作用。

商南县| 吴忠市| 温州市| 阳信县| 化州市| 万载县| 朝阳市| 金昌市| 松溪县| 华阴市| 辉县市| 丹寨县| 陈巴尔虎旗| 曲阳县| 西充县| 玛纳斯县| 武义县| 红安县| 林周县| 江达县| 县级市| 景宁| 永年县| 巴彦淖尔市| 偏关县| 天峻县| 团风县| 抚远县| 鄂尔多斯市| 嘉定区| 布尔津县| 临武县| 河津市| 富源县| 庆元县| 陆丰市| 五原县| 德保县| 剑阁县| 兴宁市| 揭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