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
摘要:寒食節(jié)是中國古代非常重要的一個民俗節(jié)日,在我國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一般寒食節(jié)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jié)前一二日。這一天禁煙火只吃冷食,而后發(fā)展形成了踏青、斗雞、秋千、蹴鞠等一系列民俗活動。寒食節(jié)是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jié)日,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而寒食風氣在唐宋時期達到鼎盛,因此在《全宋詞》中寒食詞有兩百余首,其中“寒食梨花”意象的宋詞有三十六首。本文將從寒食節(jié)概述、“寒食梨花”意象以及“寒食梨花”的文化意蘊三部分論述“寒食梨花”的文化含義。
關鍵詞:寒食節(jié);梨花意象;文化意蘊
一、寒食節(jié)概述
寒食節(jié)的源頭在于遠古時期先民對于“火”的崇拜。先民發(fā)現(xiàn)了“火”以后,意識到了火對于社會生活的重要性:取暖、做飯等社會活動都離不開火。但同時,火也能帶給人們致命的傷害(1)。于是,在社會生產(chǎn)力極其落后的遠古社會,本著“萬物有靈”的信念,先民們認為“火”也是一位神靈需加以崇拜祭祀。所以在每年初春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在禁火期間人們只得吃“冷食”故名“寒食”?!吨芏Y》有載:“春秋以木鐸修火禁?!保?)木鐸是中國古代用以警眾的響器。周朝在春秋季,相關人員會拿著木鐸警惕人們用火,由此可知在周朝對于用火有嚴格的規(guī)定。從“寒食節(jié)”到“清明節(jié)”中的幾天內(nèi),除了皇宮內(nèi)院,民間萬重樓閣皆在黑暗中度過。至清明節(jié)當日,人們才會將皇宮中所保存的火種重新點燃。將“新火”傳至萬家而名曰:“改火”。在“改火”的時候會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之后世代相傳約定成俗。此習俗一直延續(xù)到唐代而至鼎盛。宋元之后,由于與清明節(jié)時間太過相近,便將寒食清明歸于一體,也將寒食節(jié)中的掃墓、踏青、蹴鞠等活動一并歸于清明節(jié)。本屬于附屬地位的清明節(jié)逐漸取代了寒食節(jié),因此我們現(xiàn)代人才會對寒食節(jié)感到陌生和疏離。
相對于文獻的分析,關于介之推的傳說似乎在民間更加廣為流傳。介之推是晉文公重耳在外逃時的謀臣之一。但晉文公成功復國之后卻忘記封賞介之推,介之推并未討封而是帶著自己的母親隱居在山西綿山。后晉文公得知此事后,欲請出介之推。介不從,晉文公便放火燒山誤殺了介之推母子。重耳深感內(nèi)疚,便下令在介之推的祭日前后不得燃火,人們只得吃冷食,于是便有了寒食節(jié)。
二、“寒食梨花”意象
根據(jù)唐圭璋先生搜集整理的《全宋詞》來看,宋詞中與清明寒食有關的作品有兩百余篇。而在“清明寒食詞”中出現(xiàn)“梨花”的有三十六篇,可以說“梨花”意象是宋人喜在文學作品中所運用的。在這三十六首宋詞中,“寒食梨花”多表現(xiàn)離人相思寂寞情、時光易逝惜春詠、國破飄搖無常痛,此三種情懷。
(一)離人相思寂寞情
所謂“詞為艷科”,詞以婉約為正宗,表現(xiàn)男女離愁別緒的艷情題材,一直是宋詞中的主力軍。在此大趨勢下,“寒食梨花”也不能免俗。如:晏幾道《生查子》:“金鞭美少年,去躍青驄馬。牽系玉樓人,繡被春寒夜。消息未歸來,寒食梨花謝。無處說相思,背面秋千下。”(3)在此詞作中作者以一位“思夫”姑娘的口吻說出了自己的片片相思。美人獨坐秋千架,望著寒食已過梨花已落,可自己只得獨自一人坐在園中回憶著自己的翩翩少年郎揮舞著金鞭、騎著青驄馬,志氣滿滿離自己遠去?;蛞堰^了數(shù)月、更甚至已經(jīng)過了幾載,自己卻只能看著滿庭梨花如自己的希望一般慢慢凋落而又陷入年復一年的花開花落??删褪沁@般凄涼的相思情懷,又得向誰說呢?正是無處說相思,只可對著梨花淚眼婆娑。而另一位女詞人則是以女性細膩的筆觸,借“梨花”表現(xiàn)了自己的寂寞相思情。朱淑真《生查子》寫到:“寒食不多時,幾日東風惡。無緒倦尋芳,閑卻秋千索。玉減翠裙交,病怯羅衣薄。不忍卷簾看,寂寞梨花落?!保?)一個百無聊賴的女子,食不甘味,在東風交惡的寒冷天氣下,倦怠無力,病容憔悴。既是如此,獨守空閨的她依然厭倦了房內(nèi)的無盡的寂寥,裹著厚厚的羅裙,獨坐秋千下。這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衣衫已然漸寬大,細看梨花已落。寒食不見火、東風又交惡。在一個黑暗、寒冷的日子里,潔白的梨花就似女主人公這般凄苦、寂寞而又無人欣賞。梨花的白靜色調(diào)又添凄冷的氣氛,讓一個寂寞苦無主的女性形象赫然站在我們的眼前。
(二)時光易逝惜春詠
寒食清明節(jié)是在生機勃勃的春季,大多數(shù)人都在感嘆寒冬已過暖春已至的美好時,天生多愁善感的中國文人卻又在嘆息春日易逝,美妙的事物總有逝去的一日。溫暖美妙的春日是如此,佳人姣好的容顏是如此,自己可建功立業(yè)的青春年華也是如此。試問如廉頗老矣,尚可飯者又有幾人呢?在周紫芝的《洞仙歌》中寫到:“江梅吹盡,更幽蘭香度。可惜濃春為誰住。最嫌他、無數(shù)輕薄桃花,推不去,偏守定、東風一處。病來應怕酒,□眼常醒(2),老去羞春似無語。準擬強追隨,管領風光,人生只、歡期難預??v留得、梨花做寒食,怎嚙他朝來,這般風雨?!保?)一個病痛纏身的老人,面對春光明媚的風景卻只能長嘆而問:“濃春為誰?。俊贝朔奶m和風,可是為我一介老朽而綻放?既是反問也是自嘲自己與此盛景不甚相配。本想拋開塵世的煩惱,嘆道:歡期難預,自當及時行樂啊!可天公不作美,如此良辰美景卻為春雨所擾,即使正當寒食綻放的白梨也得悄然落下。在此作者以梨花自居,訴說了自己的情感。而姜夔的《淡黃柳》:“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攜酒、小橋宅,怕梨花落盡成秋色。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保?)點出了梨花只要過了寒食節(jié)便會盡秋色的悲慘命運,因此作者要做這個惜花人,在寒食前夜,強行帶著一壺溫酒欣賞梨花如雪的風光。表達了自己對春光易逝的嘆息。
(三)國破飄搖無常痛
公元1127年發(fā)生了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金人俘虜,北宋滅亡。國破家亡之痛使得宋代文人不得不走出文學的象牙塔去直面生存、生活的困苦。于是,他們抒寫了在風雨飄搖時局下,文人的無常之痛。在南宋詞人陳與義的《點絳唇·紫陽寒食》中將這種情緒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昂辰衲?,紫陽山下蠻江左。竹籬煙鎖。何處求新火。不解鄉(xiāng)音,只怕人嫌我。愁無那。短歌誰和。風動梨花朵?!保?)上文已提到古代寒食節(jié)氣時,民間百姓須將家中火種熄滅,只有皇宮中會留有火種。等清明時節(jié)時,則將皇宮中的“新火”傳向萬家??杀彼我淹觯蕦m中的火種也不可能會在寒食過后傳向百姓。故在此發(fā)問:何處可求到新火?在這里作者借寒食新火的傳統(tǒng),點明了自己山河破碎的悲愴心態(tài)。而后面一句,不解鄉(xiāng)音,更是直接表達了自己顛沛流離至南方,舉目無親的孤獨心態(tài)。自己便像這梨花一般,隨風飄蕩,居無定所。
(四)“寒食梨花”的文化意蘊
宋代文人喜用“寒食梨花”意象,除了梨花本開于寒食、清明節(jié)氣的季節(jié)屬性以外,還有背后深層的文化意蘊。
其一,從大的時代精神來看,宋代已大不同于唐代,更加偏重于一種含蓄、內(nèi)斂、高冷的審美傾向。這種審美傾向貫穿于整個宋代,不僅在文學,在繪畫、服裝、書法等等方面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就文學來說,同樣在花卉意象的選擇上唐人喜用牡丹、芍藥這種明艷、盛大的花卉,而宋人則偏愛出淤泥而不染的蓮、寧可枝頭抱香死的菊、唯有暗香來的梅更是時代的寵兒。梨花,花小色白。遠遠望去如雪一般給人高貴冷艷之感,自然會為宋人所欣賞。
其二,中國人素來喜歡用“諧音”,如柳諧音“留”、有魚諧音“有余”、糕諧音“高”。而在梨花則諧音“離”,表梨花思遠人之意。所以在表現(xiàn)離人愁緒時,宋人喜用梨花。(1)
其三,梨花花期極短,綻放不過一季。這種短暫的璀璨常常為人所感慨,因此如“蟬”一般的梨花總會受到人們的憐惜。有時部分文人雅士還會與它產(chǎn)生惺惺相惜的共鳴,故在表達自己傷春悲秋的情感時,文人們常常會選擇這一意象。
最后,根據(jù)統(tǒng)計,寒食詞中多用“梨花”意象的主要集中在南宋時期。梨花花朵偏小,易為風雨吹散。在南宋那個特殊的時代環(huán)境下,其實文人士大夫的命運與這瘦弱的梨花是一般無二的。他們和梨花一樣,生活在風吹雨打中身不由己。只得在變化無常的世道中,苦苦掙扎綻放。所以南宋文人會在詩篇中更多地寫下與他們一般無二的梨花。
因一句“千樹萬樹梨花開”便將雪如梨花散落的盛景描繪的淋漓盡致,此后梨花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后世的文學、繪畫作品中。對于梨花的探討研究,我們還應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