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郁婉
在當下,“80后”寫作者的創(chuàng)作已向社會和歷史的寬廣與縱深全面鋪展。在他們紛紛轉(zhuǎn)向現(xiàn)實與歷史之后,縱觀他們的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總慣于書寫悲劇故事,又往往慣于從悲劇中升華出平和的境界和光明的前景。本文聚焦“80后”長篇小說的升華式結(jié)尾,擇取描寫現(xiàn)實與回望歷史兩大類型的部分長篇小說,進行癥候式的分析解讀,探討這些小說結(jié)尾處的升華何以是一種必須正視的癥候。
一
《水仙已乘鯉魚去》是張悅?cè)煌黄魄啻簩懽骶窒薜囊淮螄L試,表現(xiàn)出轉(zhuǎn)向現(xiàn)實的興趣。小說通過女作家陸一璟的悲劇人生,探討苦難折磨之下人性的微光。在張悅?cè)坏墓P下,陸一璟的人生經(jīng)歷堪稱一場場接踵而至的磨難。不僅如此,每當陸一璟似乎在困境中看見一線曙光時,生活便要將這僅有的光亮瞬間扼殺,并再度將她推向更糟糕的境遇。
正因此,小說的結(jié)尾的處理便顯得頗為匪夷所思。當大火使陸一璟失去了愛人這一唯一的光亮之后,她決定放棄腹中的孩子。在小說中,陸一璟的苦難遭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母親曼的愛慕虛榮、不負責(zé)任;而在這里,陸一璟避免重蹈覆轍的方式則是對孩子生命的徹底抹殺。盡管這并未提供一個善待生命的途徑,甚至不免會被看作是對曼隱秘而委婉的認可,但這一處理卻是符合小說內(nèi)部敘事邏輯的。但陸一璟的這一選擇隨即被小說輕易地推翻了。在醫(yī)院,陸一璟與母親曼相遇。而再度懷孕的曼變成一個堅強溫暖的人,她決定生下這個孩子重新開始。這一次相遇使陸一璟最終諒解了幾乎從未對她盡過撫養(yǎng)之責(zé)的母親,并決定保留腹中的孩子,還在認同母親的基礎(chǔ)上獲得了新生的力量。這種突如其來的、由曼來完成的母愛的升華和陸一璟的原諒,顯得極為膚淺和突兀。它不僅并未讓陸一璟從其苦難遭遇中得到升華,反而突兀地抽空了苦難的意義。這樣,《水仙已乘鯉魚去》所完成的只能是一次又一次對苦難的堆砌式書寫。張悅?cè)坏谋疽庹谟谝诿芗嚯y的絕望之中捕捉堅強人性所迸射出的光輝,但小說結(jié)尾的輕巧和解,造成強行升華的尷尬情狀。這一刻意升華無疑嚴重弱化了它試圖書寫人性光彩的本意。
與《水仙已乘鯉魚去》以升華來療治現(xiàn)實的苦難相似,郭敬明的《小時代》三部曲的結(jié)尾則是以對少年時光的詩意重返來想象地彌合現(xiàn)實的裂痕。林蕭、顧里、南湘、唐宛如四人從高中到入職后相互猜忌、決裂,又重歸于好的過程,是《小時代》三部曲的主要內(nèi)容。借助對少年情誼的不斷重溫,小說無數(shù)次地化解了四姐妹決裂的危機。但小說也因此懸置了矛盾的真正解決。事實上,在四姐妹間的矛盾之后潛藏著一條資本的邏輯。四姐妹的少年情誼乃是以林蕭等人對顧里這一唯一的資本占有者的依附為基礎(chǔ)的。在依附的同時,她們難免要忍受不同程度的壓迫;為了擺脫依附顧里的處境,她們又不時地背叛顧里轉(zhuǎn)而投靠其他的資本占有者。而四姐妹之間的矛盾,實際是其他的資本占有者在與顧里角逐更多資本時,借用林蕭等依附者來對顧里實施的攻擊。以少年時光的重溫來彌合矛盾,實際只是矛盾激化的不斷延宕,并未從根源上化解矛盾。
當這個“溫情脈脈”的少年世界終于到了瀕于分崩離析的境地之時,小說再次以顧里病危、姐妹重聚時的肝膽相照來冰釋前嫌,并以一場大火永遠終結(jié)危機降臨的可能性。因為唯有死亡,才能保證少年烏托邦的完美。接著在結(jié)尾處,小說描寫了林蕭回憶之中四姐妹大學(xué)生活中的一個日常場景。在這溫情的時刻,資本制造的矛盾被永遠消弭,裂痕被永遠抹平,少年情誼被升華為完滿。但這一圓滿也意味著生命與希望的永遠終結(jié)或凍結(jié)—少年時光之所以是最美好的,正因其無法重返?!缎r代》三部曲的本意在于書寫少年情誼,并以此微弱地傳達資本的秩序?qū)ι倌昵檎x的壓迫。小說或曾在無意間觸及了時代的某些弊病,但它無力對時代做更尖銳的刺探。而小說結(jié)尾處對于不可重返的少年情誼的再度強調(diào),實際將少年情誼指認為一處虛妄的所在,傳達的恰恰是對資本秩序的某種臣服和歸順。于是不可避免地,林蕭等四姐妹的少年情誼,最終成為這一時代所給予的“甜美而又虛偽的謊言”[1]的一部分。
二
不僅是在這些切近現(xiàn)實的長篇小說中,結(jié)尾的強行升華顯示了作者對于展現(xiàn)時代、揭露人性時的有限;在“80后”寫作者那些書寫歷史的長篇小說中,我們也常常在結(jié)尾處遭遇這種令人尷尬的升華處理。在小說頓挫的悲歡之后,寬宥和原諒?fù)蝗槐灰秊楣适碌木U結(jié),從而使故事強行地走向升華。這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一種值得警惕的現(xiàn)象。
再沒有一部長篇小說比《繭》更能顯示這一代青年作家將自己楔入歷史的焦慮了。在敏銳地覺察到自己這一代寫作者所暴露出的“已不能讓青春連著陸地”[2]的寫作短板,張悅?cè)辉噲D通過《繭》來打開歷史的廣闊天空。張悅?cè)辉赋?,“我們到底在這個世界中處在什么位置。要建立這個坐標,就必須了解父輩和過往的歷史。了解他們,才能更了解我們自己”[3]。這也正是《繭》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小說試圖將個人經(jīng)驗與歷史敘事相互勾連,借助歷史重新認識個體的位置。
《繭》以李佳棲與程恭對究竟是誰謀殺了程恭祖父這一歷史真相的尋找為中心。程恭祖父被謀殺這一事件,是籠罩于小說中幾代人命運之上的一團陰云。李冀生是謀殺程恭祖父的最大嫌疑者。這造成了兩家人難以化解的矛盾,也將汪露寒一家卷入其中,更是李牧原、李佳棲不得不背負的歷史創(chuàng)傷與宿命。李佳棲與程恭生來便被裹挾在兩家人的矛盾與悲劇之中。他們既是摯友亦是仇敵,在從對方身上獲得撫慰的同時又必得承受背叛的痛苦。但是在小說的結(jié)尾處仍然給予了這些愛恨糾葛一個溫暖的收結(jié)。伴隨著李冀生的死亡,寬宥終于來臨。李佳棲與程恭由此而獲得解脫。
但是,不應(yīng)忽略的是,李佳棲正是基于一個無歸屬零余個體的孤獨體驗而轉(zhuǎn)向歷史的。她不斷叩問歷史追問真相,渴望獲得歷史的在場,以此錨定自己的位置。但在小說的結(jié)尾處,恰恰是李冀生的死亡再一次將李佳棲等指認為歷史的旁觀者。寬宥的到來,正是因為施害者受害者都已死亡。而面對他們不得不背負的歷史,李佳棲與程恭始終無法參與和改變。這一由歷史參與者們紛紛退場而帶來的解脫,恰恰意味著一種對于歷史的隔閡、茫然與無知。與這一結(jié)尾形成對應(yīng)的是,小說對歷史的書寫也顯得簡化與單薄。撇開張悅?cè)活H為取巧地選取了“文革”這一歷史時期不談,在逐步呈現(xiàn)程恭祖父被謀殺的過程中,小說對大時代及父輩們在特定時代背景中的心靈史與情感交鋒的把握都失之無力。這也正顯示了小說在面對歷史時扮演的始終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敘述者始終無法真正地把握歷史。因此,探討歷史只能強行收束,悲劇必然強行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