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杰
西瓜是全球重要的水果,也是我國重要的瓜類作物。我國西瓜的起源問題備受國人關(guān)注,西瓜是本土原產(chǎn)還是外來物種,如屬外來又是何時、從何地引種,至今仍有不少模糊之處。一些看似明確而流行的說法也有明顯的錯誤,有必要深加探討,以期獲得比較全面、明確、可靠的認識。
上世紀60年代以來,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杭州水田坂良渚文化遺址、廣西貴縣羅泊灣西漢墓等考古報道稱發(fā)現(xiàn)有西瓜種子。經(jīng)學者認真復(fù)驗和鑒定,這些所謂西瓜子多是冬瓜子,無一可以確認屬于西瓜。
我國先秦沒有瓜的品種意識,多只籠統(tǒng)稱之。秦漢以來始有品種之分,《齊民要術(shù)》 所輯 《廣雅》《廣志》就有龍肝、虎掌、羊骹、兔頭、貍頭、縑瓜、蜜筒、瓜州大瓜、青登等20多種。其中既沒有近似“西瓜”的名稱,相關(guān)記載也未見有明確可辨的西瓜性狀。
西瓜有別名“寒瓜”一說。南朝陶弘景《本草集注》:“永嘉有寒瓜甚大,今每取藏,經(jīng)年食之?!庇兰渭唇裾憬瓬刂?,東臨大海。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陶弘景所說的“寒瓜”即西瓜。此說影響很大,此后多視寒瓜為西瓜別名,今人也承其說,并認為西瓜可能由海上傳入。
但中古人所說寒瓜是冬瓜。《神異經(jīng)》:“東南荒中有椰木……子形如寒瓜(原注:似冬瓜也),長七八寸,徑四五寸?!比毡救恕逗兔静荨肥遣奢嬏迫吮静葜龆?,著錄“寒瓜:色青白、皮厚、肉強”?!扒喟住敝盖嗥ど嫌兴?,“肉強”指肉質(zhì)較硬,都是冬瓜的典型特征。當時南北語言不同,北方人叫冬瓜,南方人稱寒瓜。
為了上推我國西瓜的時間,當今論者引古人詩賦為證。引用最多的是劉楨《瓜賦》“藍皮蜜理,素肌丹瓤”,陸機《瓜賦》“或攄文以抱綠,或披素而懷丹”。綠皮紅瓤,正是西瓜的典型特征。但劉楨這兩句前面稱“厥初作苦,終然允甘”,是說未熟時苦,成熟就甜,這是甜瓜的特征。陸機所說是兩種不同的瓜品,總結(jié)稱“體猶握虛”,是說成熟了剖開中空,而西瓜無論生熟都是實心的,甜瓜成熟后才有空腔。他們說的都是甜瓜而不是西瓜。另外,先秦有食瓜削皮的飲食禮節(jié),漢以來有“甘瓜苦蒂”“浮瓜沉李”的流行說法,西瓜剖開食用而不需削皮,西瓜之蒂不苦,西瓜無論生熟也不會浮于水面。這些都充分表明,我國唐朝以前,果用瓜都是甜瓜,沒有任何西瓜的跡象,我國西瓜必由外來。
關(guān)于西瓜傳入我國的時間,最早的文獻記載見于歐陽修《新五代史》附錄的五代晉人胡嶠《陷北記》。胡氏稱其流落契丹時在遼(契丹)上京見到西瓜:“自上京東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東行,地勢漸高,西望平地松林郁然數(shù)十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睍r間在后漢天福十二年(947)至周廣順三年(953)間。契丹(遼)上京在今內(nèi)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南,我國西瓜最初是由回紇傳到這里的。這是史家公認西瓜傳入我國最確切的記載,但對由回紇傳入的具體地點和途徑,迄今有關(guān)理解和說法卻不盡恰當。
遼太祖“破回紇”獲得西瓜的地點,史家多據(jù)《遼史》太祖本紀所載遼太祖西征之事,認為是西域新疆浮圖城,故址在今新疆昌吉州奇臺縣西北。太祖本紀記載,天贊三年(924),遼太祖阿保機“遣兵逾流沙,拔浮圖城,盡取西鄙諸部”。浮圖城是當時高昌回鶻的夏都。但根據(jù)我們的考察,遼太祖西征不可能長驅(qū)數(shù)千里到達浮圖城。遼太祖時契丹新興,勢力有限,東鄰渤海國是其心腹之患,西征的目的主要是為掃清后方,以避免腹背受敵,因而當時詔書只稱“大舉征吐渾、黨項、阻卜等部”。這些部落都在今蒙古國和我國內(nèi)蒙古的西部,甘肅、青海的東北部一線。遼太祖當時一路北上,征至“古回鶻城”,即唐時的漠北回紇故都,故址在今蒙古杭愛山脈東、前杭愛省哈拉和林西北七十里、鄂爾渾河上游西北岸。稍作駐留,然后揮師南下,征至流沙。但所至流沙并非安西流沙,而是古居延海,又稱弱水,在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北部,這里也是后來遼鼎盛時的西陲邊境。遼太祖西征最遠只是到了這里,后續(xù)或派兵進逼,但決不會長驅(qū)深入,更不會遠抵新疆浮圖城。為什么會冒出“拔浮圖城”一語?當時遼兵曾攻下一甘州回鶻邊城,俘其都督,《遼史》編者粗疏,將弱水流沙誤作安西流沙,遂有“拔浮圖城”之說。遼太祖九月初至回紇故都,正是蒙古高原西瓜成熟的季節(jié),遼太祖在此刻石紀功,所謂“契丹破回紇”,所說不是新疆高昌回鶻夏都浮圖城,而是漠北回紇故都。
西瓜原產(chǎn)于非洲,埃及、中東等地首先引種,然后分南北兩路向亞洲大陸傳播。中亞花剌子模、布哈拉、撒馬爾罕是亞洲最著名的西瓜產(chǎn)地,可視作亞洲西瓜的發(fā)祥地,今屬烏茲別克斯坦。史家記載花剌子模西瓜盛產(chǎn)的最早時間,相當于我國中唐時期,實際興盛的時間應(yīng)該更早些。基于遼太祖西征至新疆浮圖城的錯誤說法,從中亞花剌子模到我國新疆,再到我國東北遼上京,三個緯度基本相同的地方,在九世紀早期到遼太祖西征至十世紀早期的一個世紀內(nèi),完成了西瓜的接力東傳,就是一個比較合理的過程。
但這一說法遠不可靠。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關(guān)于當時新疆地區(qū)盛產(chǎn)西瓜的論說都是值得懷疑的。《突厥語大詞典》有甜瓜、黃瓜的詞條,雖然提到西瓜,卻沒有西瓜的專門詞條。所謂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西瓜種子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新疆地區(qū)出現(xiàn)西瓜的明確記載是元人《長春真人西游記》,時間已是十三世紀早期,此后新疆境內(nèi)的西瓜一直乏善可陳。不僅是新疆,乃至西北甘肅、青海、寧夏諸省區(qū),并未有盛產(chǎn)西瓜的任何記載,甚至有“隴以西無西瓜”的說法。揣度其情理,應(yīng)是西瓜生長對土壤的水分要求較高,并不像哈密瓜之類硬皮甜瓜耐旱。西瓜又是鮮食水果,水分含量大,不耐貯存和運輸,大面積種植需要相對集中的消費人群。而西域地廣人稀,消費人群分散,很難大面積種植和持續(xù)發(fā)展。所謂唐五代我國新疆地區(qū)已經(jīng)盛產(chǎn)西瓜的說法于史無征,不足取信。
而越過新疆,西瓜從中亞直接?xùn)|傳蒙古鄂爾渾河流域、回紇故都一帶,應(yīng)該是一種很特殊的情景,需要異常的機緣和方式。我們認為最合理的可能應(yīng)是中亞摩尼傳教士直接將西瓜種子從中亞帶到漠北回紇牙帳所在的鄂爾渾河流域,在那里生根傳種。
摩尼教因其崇尚明月光明,又稱明教,大約公元六至七世紀進入東亞。唐武后延載元年(694)正式傳入中國,最初在唐朝的傳播并不順利,開元二十年(732)朝廷曾明令禁斷。而漠北回紇卻對其情有獨鐘,如獲至寶。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從唐引入,尊為國教,前后持續(xù)近80年。這是摩尼教傳入東亞以來最受寵遇,也是漠北回紇最為興盛的時期。
摩尼教主張食素,崇尚瓜類食物,認為“瓜當中的光明分子特別多”,“特別是西瓜和黃瓜,認為光明分子集中在這些瓜當中”。西瓜是當時中亞地區(qū)新興的瓜果品種,應(yīng)該受到摩尼傳教士的重視,而盛產(chǎn)西瓜的布哈拉、撒馬爾罕又正是當時摩尼教會中亞教團所在地。這種地緣上的巧合,使中亞盛產(chǎn)的西瓜與摩尼教信仰有了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恰巧此時漠北回紇汗國尊摩尼為國教,無疑是西瓜東傳蒙古高原的天賜良機。摩尼教戒肉、奶酪,這些飲食方面的嚴格要求對回紇這樣以牛羊肉、乳制品為主食的游牧狩獵民族來說,無疑極難遵守。不難想象,為了報答回紇汗王的寵遇,吸引更多的游牧信徒,摩尼教團定會賣力地將中亞地區(qū)盛產(chǎn)的西瓜引送回紇核心地區(qū)。史載當時教職人員頻繁往還于兩地之間,應(yīng)是西瓜種子?xùn)|傳最為切實、可靠的機會。
漠北回紇鄂爾渾河谷地區(qū)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有農(nóng)耕生產(chǎn)的基礎(chǔ),此時人口稠密,工商業(yè)云集。這樣的情景與中亞花剌子模和布哈拉、撒馬爾罕所在的阿姆、錫爾兩河間河谷沃地十分接近,緯度也不過高,正是西瓜這類不耐干旱、不耐貯運之鮮食水果得以種植傳播的自然生態(tài)和社會生活土壤。
我們認為,正是上述外來傳入與本土接受的巧合對應(yīng),使西瓜直接從中亞傳到蒙古草原持續(xù)種植成為可能,時間應(yīng)在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摩尼教正式引入漠北回紇,至唐文宗開成五年(840)黠戛斯汗國軍隊攻滅回鶻都城的70多年間。
湖北恩施發(fā)現(xiàn)一宋末西瓜碑,碑文提到當?shù)厮N四種西瓜,三種來自淮南,一種名“回回瓜”,從域外傳來。當時“回回”一般指西域伊斯蘭化之各族,是各族穆斯林的通稱,以中亞核心地區(qū)伊斯蘭教盛行的國家為主,是比高昌回鶻更西的地區(qū),南宋人沒有直接到達這里的可能。
西瓜碑原文稱“回回瓜,其身長大,自庚子嘉熙北游帶過種來”,特別指明是理宗嘉熙四年(1240)北游帶來,非同尋常。這年蒙古使者王楫前來議索歲幣,這是宋蒙關(guān)系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五月,王楫卒于宋,談判中止,和議未成,南宋派使者護送其靈柩歸蒙古。所謂“嘉熙北游”當隱指此事,所謂回回種,當是蒙古大軍西征,從中亞引入的新品種。
總之,我國唐以前沒有任何西瓜的跡象。我國西瓜由西域傳入,但始傳新疆的說法于史無征。傳入我國的西瓜最初應(yīng)由摩尼傳教士從中亞花剌子模與撒馬爾罕、布哈拉等西瓜盛產(chǎn)地帶到漠北回紇故都,即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西北一帶,時間在公元763~840年間。天贊三年(924),遼太祖西征至此,“得此種”,在遼上京(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一帶傳種,后為南宋與金人引種南下江南、河南、淮南等地。湖北恩施南宋西瓜碑稱嘉熙四年(1240)“北游”帶來回回瓜,有可能是南宋人出使蒙古所為,也應(yīng)得自回紇故都一帶。
也就是說,傳入我國的西瓜是由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的盛產(chǎn)地,經(jīng)過草原絲綢之路東傳,首先落腳蒙古草原的鄂爾河上游農(nóng)耕區(qū),以此為中轉(zhuǎn),于五代和宋元之交陸續(xù)傳入我國東北和南方的。
摘自《南京師范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