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石門憶舊

2020-05-11 12:18:29楊卓如
大理文化 2020年2期
關鍵詞:石門

楊卓如

我不知道云龍縣城為什么叫石門,可石門留給我的記憶卻是深刻的,也是溫馨的。我想,大約是因為在虎頭山與黃龍山對峙的萬丈危崖之下,被波濤洶涌的沘江切割出一道由懸崖峭壁形成的峽谷縫隙,隔江矗立有如門戶而得名吧。

我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從學校畢業(yè)才初次踏上石門的土地的,我所謂的“憶舊”,也只能是最早從那個時候的所見所聞所親歷的而已。更早的石門舊事也知道一些,但那是從別人的口里聽到的或者從史籍中了解到的?,F在這里已經改稱“諾鄧鎮(zhèn)”,而那時這里還是叫石門鎮(zhèn)。其實,云龍縣城是在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才從寶豐遷到石門的,石門作為縣城的歷史并不長。不管是寶豐還是石門,作為縣城,都是因為這兩個地處沘江邊的小鎮(zhèn)產鹽,當時鹽業(yè)經濟在云龍縣域經濟中的比重決定了它們在縣內的地位。

我剛到石門的時候,這里雖然是縣城,但卻是很小的一個集鎮(zhèn)?;㈩^山與鳳尾山之間,沿著獅尾河有一條街道,可以說是這個小縣城唯一的長街,隨著高低錯落的民居曲折延伸。隔著一些院落,背靠后面的鳳尾山,還有一條迤邐的巷道“后街”,緊靠著后面山坡上的上登壩。這一街一巷,被稱為“老街子”,就構成了當時石門的主要居民區(qū)了。那時候,石門老街子在鱗次櫛比的各種房屋中,至少還夾雜著三分之一左右的“散片房”,屋頂用一塊塊的木片疊壓而成。年久的“散片”屋頂,由于日曬雨淋,木片一片片翹了起來,整個屋頂就像那種翻毛公雞的樣子。

在西邊,黃龍山腳下的沘江邊,有一個大約有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當地人叫它做“下坪”。下坪的對岸,有一古剎“蟠龍寺”,臨江,飛檐斗拱,古木環(huán)繞,別具一格,精巧而肅穆。旁邊緊挨著疏疏落落幾戶人家的是云龍汽車站,緊挨著的是糧油加工廠。北面,沘江邊有一些農田,其間散居著一些農戶,有瓦屋,也有很多茅草屋。再過去就是所謂“新街”了,由北而南分布著云龍一中、縣政府、水利局、農業(yè)局、郵電局、縣政府招待所等單位以及新華書店、百貨公司、人民銀行、國營石門飯店、石門供銷社等國營或者集體企業(yè)。這些建筑都是土木結構的,有一層的,也有兩層的樓房。墻體有土基墻,也有“筑板墻”(當時叫做“干打壘”),多數都用白石灰漿粉刷過。只有新華書店“洋氣”,用磚砌墻,還用水泥勾縫和抹墻面。

我喜歡在茶余飯后走石門老街。石門的老街雖然形成于南詔時期,但當時多是民清以及民國時期建筑,兩層居多。沿著這些石板路,兩旁排布著許多菱形格子窗、脫卸式的排板窗,還有臨街的商鋪,有做生意的“鋪子臺”,臺后開窗,有“開張牌”白天可以拆下,晚上收起。一些磚木結構的房子上還開有窗戶。街路邊的兩邊有醬菜園、百貨店、槽坊、小茶館、聯(lián)合診所等。

石門老街上的生活氣息很濃。黃昏時漫步老街,我會在兩旁敞開的屋門里,看到有人在推磨做豆腐、有在做卷粉、餌[夬][饣]、豆花的,有婦女在家門口邊納鞋底邊閑談,還有在繪畫寫字、下棋飲酒的。當然,引人眼球的還有一些少婦和姑娘,穿著各種當時能夠買到的時新服裝,坐在沿街邊的一只板凳或竹篾做的椅子上,在喝一碗綠豆湯,或別的什么熱油粉、豆花,上面飄著熱氣,很溫馨。

在老街上,我還見到了許多老街物件:鑲嵌著天然圖樣的大理石雕花圓桌、裝松子糖的金耳朵花瓷罐、裝夏天用的痱子粉和仁丹的蟠桃式瓷缸、天登獵戶出售的雕翅扇子、紅椿木書櫥、菱形格子窗窗臺上的天竺葵,我還見到了一些貧寒人家的家里的雜柜、竹篾編制的簸箕、囤籮、用來腌咸菜的醬缸、還有土鍋、陶罐、5分錢一個的土碗、用來打谷子的連枷、摜斗、石頭手磨、杵臼等生產生活用品。

石門鎮(zhèn)的過去是一幅獨特的畫面,這畫面在歲月的長河里永遠生輝:靜靜地流淌的沘江,沘江上的青云橋,虎頭山上的寺廟群落,黃龍山上稀稀落落的農舍, “龍泉公園”古樹森森的山坡下出產鹽水的鹽井。沘江里有人在用漁網打魚,甚至在冬天設置“漁湸”捕魚;夏天,又有撿“河柴”的人在洪水中不畏艱險地撈取從上游山間沖下來的樹木;秋天,還有人在江上翻石頭,尋找石頭下面藏著的知了幼蟲,這東西石門人叫“皮闊”,既營養(yǎng),又好吃。沘江中還有一種叫“石巴子”的魚類,喜歡吸附在江中的石頭上,也是石門人捕捉收獲的美食。沘江不僅給石門人以豐富的營養(yǎng),而且給石門人的生活以無限的樂趣。

多少年了,這一幅幅畫面深深地留存在我的腦海里,尤其是石門的鹽業(yè)經濟,上世紀石門小鎮(zhèn)的世俗風貌,石門的婚喪習俗,石門以虎頭山為代表的風景名勝。

石門有“鹽城”之稱,是云龍縣沘江流域著名的產鹽地“云龍八井”之一。早在先秦時期,沘江流域的白族先民“比蘇人”就在這里發(fā)現了鹽泉,開發(fā)鹽井,置灶煎鹽?!蹲x史方輿紀要》記載:“明洪武十六年,建五井鹽課司于此”,“五井,一曰雒馬井,一曰石縫井,一曰河邊井,一曰石門井,一曰山井,俱在云龍州之境”。這是“石門井”首見于史籍,距今已有300余年。

1968年,我來到石門時,石門鹽井已經停產了。據說,云龍鹽井以柴為燃料,毀林煎鹽,每生產一噸鹽,要耗用木柴4.21噸,嚴重破壞了石門四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云龍8個鹽井按照省鹽務管理局要求,應在1952年永久封閉,但因掛靠喬后鹽場,石門鹽場到1957年才停辦。1961年石門鹽廠恢復生產,仍以木柴為燃料,經營兩年多,產鹽297噸,虧損4200元,且砍禿了附近群山,因而于1963年停辦。

1971年,重新在上正井外成立縣辦鹽廠,改用電力汲鹵,但仍然以木柴為燃料。我曾經到鹽廠參觀,一排大灶,約有七八口大鍋,工人們把從鹽井中抽上來的鹽水倒進大鍋里,煎鹽的工人手中拿著攪拌的工具不停地攪拌著鹵水,直到鍋內的鹵水蒸發(fā),食鹽漸漸析出。灶膛內火焰熊熊,灶臺上煙霧騰騰,旁邊堆積的木柴瞬間又已耗盡。工人們揮汗如雨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因虧本,石門鹽廠終于再次停辦了。

查閱古籍和資料,得知這里古稱“石門井”,是因鹽而生的集鎮(zhèn)。這里原是一個林莽深箐,古“比蘇人”在虎頭山東巔的大巖槽、大花罩、猢猻天、羅峰甸一帶放牧牛羊,羊群常常跑到獅尾河邊吃草,舔舐地上的鹽霜,牧羊人因而發(fā)現鹽泉,于是在鹽泉附近結廬而居,汲鹵熬鹽,逐漸形成這里的白族先民比蘇人聚居的村落。在此后的漫長歲月中,先后有范、薛、劉、高四姓人家到此“鑿井安龍,熬波煎鹵”,古鹽井初開。明代,來自中原和大理的何、楊、董、王、陳、姜、尹、黃、解等各姓人家陸續(xù)到此經營鹽業(yè)。到清康、雍、乾時,石門的灶戶和附井居民已達200余戶。到民國36年(1947年),石門有4個保,663戶,2211人,石門已是僅次于漕澗的云龍縣第二大集鎮(zhèn)。

到民國年間,石門有68家灶戶,有汲鹵工人15人左右,背鹵水工人20人左右,燒夜火、杵鹽、筑鹽、燒鹽的女工數十人。春末夏初到沘江撈河柴、劈柴、背柴的也有數十人,附近農民多以砍柴、撈松毛賣給灶戶為收入。大批販鹽的商人和馬幫,更是鹽業(yè)產業(yè)鏈上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光緒《云龍州志·鹽政》說:“不惟灶戶賴以養(yǎng)生,即居民亦仰之延命,所謂井養(yǎng)不窮也?!泵駠g石門有鹽商為主的商會,大小店鋪及小攤販上百家,各種手工業(yè)、飲食服務業(yè)也隨之興盛繁榮起來。

歷史上,石門鹽井有直井木車挽鹵和斜井安龍汲鹵兩種取鹵方式。

雍正《云龍州志·鹽政》載:石門上正井“深三丈,方二丈余,木車挽鹵”。即在井口立一個木支架,用繩索捆綁一個大牛皮袋,一端纏繞在支架橫梁上,支架兩端各有汲鹵工兩人,腳踩踏輪,四人協(xié)調用力,將深井中的鹵水汲取到井口,再由一名鹵工將大牛皮袋中的鹵水倒入井口大石缸內。分鹵人員按照各灶戶的“丁份”分發(fā)給負鹵工人,背到各灶戶的石鹽缸內,供灶戶煎制食鹽。

咸豐十年,下正井被填湮,為了提高產量,將上正井改為斜井安龍汲鹵。加寬加深加固井硐,條石鑲砌井壁,在井硐內鹵源井底鑲了兩個鹵池,鹵池往上鑲砌條石臺階80級,斜30度左右,洞內有3個平臺,各備有鹵水缸,通過7條龍竹從下往上接力,將鹵水汲取到井口的大缸內,再用木槽筧輸往井房樓的大石缸中。竹龍用竹篾纏成,長約2—3米,下端牢牢捆著牛皮制的“紗帽頭”,內置汲鹵活塞。

上世紀80年代,我到上正井遺址察看,龍泉街46號還遺留有一正一耳的 “井房樓”,樓下有儲鹵水的大石缸。有老者告訴我,舊時鹽井大約有15名汲鹵工,從黎明到傍晚分兩班輪流不停地汲鹵,當時健在的一位老鹽工說,在鹽井,背鹵工向分鹵員領取竹簽,背鹵水到各灶戶,憑簽結賬。從井房樓到各灶戶雖然都是石板路,但每背鹵水不少于100公斤,背鹵水工人的辛苦,可想而知,而他們每天的工錢僅約350文銅錢左右。

石門等鹽井都是用“敞鍋蒸發(fā)熬鹽”,灶戶煮鹽前,請專業(yè)工人打“梅花型”鹽灶,有序安放18口鍋。大的4口叫“清水鍋”,置于灶口及火力集中的中部;小的14口圓筒形,由內到外置于周邊。熬鹽工序有7道:燒鍋、加鹵、歸鍋、脫鍋、舂鹽、筑鹽、包裝。先在鹽鍋邊抹上香油,以減少鹽鍋巴。再把鹵水加滿4口“清水鍋”中,周邊的筒鍋依據火力大小,適量加鹵水。起火后,夜以繼日,不停歇地燒二三十天,輪番蒸發(fā)水分。然后將濃縮結晶的鹽砂撈出,濾去鹽澄水,用杵臼舂成粉末,適量加入鹽澄水,在簸箕內攪拌均勻,將其放入各種式樣的鹽模子,把鹽末筑成圓筒形、象腳型或者燈臺型,用炭火燒干,拓上本灶戶印模,用一層稻草一層鹽,包裝在篾籮中。一般每50斤一籮后,背到鹽局按照定額交為“官鹽”。據史料記載,石門井在清道光年間每年交鹽稅3885.6兩白銀,民國年間每年交鹽稅54585銀元。

上世紀80年代的石門小鎮(zhèn),簡單、淳樸、安靜。如今的小鎮(zhèn)早已被日益發(fā)展的現代化所取代,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經濟繁榮,但我心中的小城依然存在,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風土人情……

石門是一個縣城,那時的小鎮(zhèn)不大,但也具備城的特征,機關、學校、商店,除了鹽廠之外,還有農機廠、農具廠、油布廠、粉筆廠、木器廠、鐵業(yè)社、副食品加工廠、馬車運輸社等國營或者集體企業(yè)。當然,那時候這里也和外地一樣,沒有個體戶,更沒有私人企業(yè)。

那時雖然有以樸素為美的風尚,但地處滇西僻遠地方的石門小鎮(zhèn)的人們似乎另有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新潮的女人們也會燙發(fā)、穿花裙子、穿皮鞋。女孩子們總是認為誰的兩條辮子長得最長誰最美,特別是辮梢再上扎上兩條彩綢,走起路來擺來擺去,像兩只蝴蝶翩翩起舞,那就更美了。有來自省城、州府的人情不自禁地感嘆:石門雖然地處邊遠,但這里的人一點也不土氣,真是“地土人洋”?。?/p>

石門街上有很多小吃,但那時都是由街道的集體企業(yè)經營的。做豆腐的有“豆腐業(yè)加工社”,位于沘江東邊;做餌[夬][饣]、卷粉、稀豆粉等副食品加工廠,在老街子和新街的交匯處;而包子、饅頭則由新街上的國營飯店加工生產和銷售。包子1角錢一個,石門人把饅頭叫做“面包”,5分錢一個。石門人把稀豆粉叫做“油粉”,餌[夬][饣]拌油粉是石門的一種特色小吃。那時候雖然單位有集體食堂,但石門人習慣每天吃兩餐飯,食堂不供應早點,所以早晨上班前很多人就到飯店前的包子攤買吃一個包子或者饅頭,有些人又喜歡在副食品加工廠的攤位上買吃餌[夬][饣]拌油粉或者吃一碗卷粉。賣餌[夬][饣]、卷粉、稀豆粉的人每天起得很早,天不亮就在街頭擺攤,一個白鐵皮做成的大爐子上,放著一口大鐵鍋,里面熬煮著熱氣騰騰的熱油粉,咕嘟咕嘟地冒著氣泡。旁邊放一個大火盆,賣餌[夬][饣]的人手里的扇子不停地扇動著,還要不停地翻動餌[夬][饣],直到餌[夬][饣]烤得外焦里嫩,發(fā)出撲鼻的香味,才把烤好的餌[夬][饣]遞到食客的手上。到上午七八點鐘,一大鍋熱油粉和燒餌[夬][饣]就賣完了。那時候生活條件很差,能喝到一碗熱油粉和餌[夬][饣]已算是很奢侈了。因為糧食是要憑糧票和供應證計劃供應的,早餐到飯店和副食品店買吃,不用糧票,所以大家都喜歡買吃。我記得石門的單位一日吃兩餐是在“文革”后期改變的。換防到云南的解放軍54軍干部來云龍縣“支左”,擔任縣革委會主任的軍隊干部說,一天吃兩餐的作息時間“不是革命化的作息時間”,要改為一日三餐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每天上班,我都要路過小鎮(zhèn)的那條唯一的新街。“國營飯店” “國營百貨公司”“國營新華書店”、石門供銷社等就在這條街上。當時雖然是完全的計劃經濟,但也有一些個體經營的診所、自行車修理鋪、理發(fā)店、照相館、修鐘表鋪、個體牙醫(yī)診所等,當時他們的經濟條件比在機關和工廠上班的家庭好得多。小鎮(zhèn)的居民一般家里都有門臉房,門前擺攤做小生意,有賣瓜子的、賣麻花的、賣西瓜的。石門夏天氣候較熱,但不出產西瓜。這些居民要到保山、芒市等地進貨,不僅辛苦,有時還會被人家查扣,因為長途販運有可能被指控為“投機倒把”。那時候賣西瓜可不像現在一車一車的賣,都是把一個西瓜切成多塊,擺在桌子上,5分錢一塊,賣主拿著一把扇子不停地扇著,買主一般一次買一塊。那時私營經濟收入不合法,但也阻止不了石門的一些居民做一些小生意,比如在電影院或者學校旁邊賣瓜子、泡菜、燒包谷之類的零食。

當時,我在云龍縣教育局工作。我作為年輕的單身職工,住在單位的集體宿舍中。那些年石門的冬天屋子里也很冷,但單位每年都會給職工發(fā)“烤火費”,可以在集市上買一些木炭,在早晚生一個爐子或者炭火盆。那些年,大家工資都不高,社會吸收的干部起始工資只有18元,我是中專畢業(yè)分配工作的,見習期工資為29.5元。我在過的單位,工資最高的老同志,也就50多元的樣子。家庭困難的職工,可以申請工會的福利金,每次大約可以申請到30元左右,但人多指標少,只有那些子女多家庭負擔重的老職工才能爭取到。那時單位同事之間的關系處得很好,有困難都能夠互相幫助。有的單位還設立了“互助儲金”,每個月交3、5元,職工有困難可以申請資助。

在云龍縣教育局工作,下鄉(xiāng)都是經常的事情。那時候下鄉(xiāng)要自帶行李,縣內通公路的地方很少,很多時候要背著行李,翻山越嶺,走村進戶。主要是到學校或者一師一校點聽課,了解教育教學情況,幫助學校和教師們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石門完小和石門中學在上登壩,我在教育局教研室工作時,經常到學校聽課和調研,和那里的老師們很熟,他們也很愿意跟我講一些心里話。有一次,我在石門完小聽課時,看到1960年大理師范學校畢業(yè)的老教師馬老師的備課本寫得非常認真,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甚至連書寫都一筆不茍,心中十分佩服。我就把馬老師的備課本拿到全縣教研工作會議上展示,告訴大家馬老師的教學為什么成績那么突出,為什么學生會那么喜歡馬老師的課,馬老師精心備課就是重要的原因。以馬老師為榜樣,提倡認真?zhèn)湔n,在全縣教學工作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次,我們到石門鎮(zhèn)山區(qū)的青松村自然村小學調研,全校有一棟磚木結構的教學樓和一棟垛木房,兩層的教學樓的幾間房屋,白天作為教室用,晚上把課桌并攏,就成了學生的宿舍。垛木房的一半是教師的宿舍,另一半則是學生的伙房,一排用土基和石頭砌成的土灶供學生做飯,柴草遍地,煙熏火燎,每人一個小炊鍋,鍋里既有米飯,也有包谷“面面飯”,菜蔬則以青白菜、蘿卜、蔓菁菜為主。青松村群眾居住分散,很多自然村與村公所距離較遠,因而小學生必須住校,很多低年級的孩子早早的就能自己做飯、洗衣,“山區(qū)的孩子早當家”,從小就養(yǎng)成了很強的生活自理能力。學校有六個年級的學生,但人數不多,教師也少,就采取復式教學的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把不同年級的學生安排在一個教室里,教師輪流給學生講課。例如,先給一年級的學生講語文課,同時布置給三年級的學生做數學作業(yè)或者預習其他課程;接著又布置一年級作業(yè)或者預習,給三年級學生授課。教師的安排緊湊,教學效果也很好。

整個石門小鎮(zhèn),兩條老街一條新街,只有一個柴油發(fā)電機供縣廣播站用,無論是機關單位還是居民,都是靠點煤油燈照明。后來,集中全縣民兵會戰(zhàn),在沘江上修了鵝脖子電站,但由于發(fā)電量很小,只能供機關單位和部分居民照明,而且到了晚上12點就停電了。有人開玩笑說,石門兩個電站只供半座城。晚上街上由于沒有路燈,幾乎看不到人,只有賣零食的偶然吆喝聲把寂靜的小城夜晚渲染得既生動又神秘。時光就這樣靜靜地流淌著,小城的人們就這樣恬靜地生活著。為了改變缺電的狀況,縣里集中全縣的民工計劃修建“下莊電站”,結果用了兩年的時間,花了近千萬元的資金,還犧牲了7名民工,終因縣財政困難,只好停工。到了改革開放以后,這個電站才引進資金重新上馬,得以完成。

石門城里有一個電影院,靠柴油發(fā)電機發(fā)電,晚上有時候放電影,有時候演戲,電影票5分錢一張,戲票一毛錢一張。只我當時要有5分錢肯定會去看電影,《南征北戰(zhàn)》這部電影至少看了十遍。上世紀70年代,文教局統(tǒng)管教育和文化工作,電影院歸文教局管,因此每當放電影,中間的一排總是留給文教局的職工購買。那時候沒有普及電視,縣城的文化生活比較貧乏,看電影是石門小鎮(zhèn)主要的文娛活動,因此電影票往往一票難求,更何況位置較好的座位了。當然,每逢各種節(jié)日,春節(jié)呀,“五一節(jié)”呀,國慶節(jié)呀,石門也會舉行文藝演出,有歌舞、話劇和白族吹吹腔等劇目。春節(jié)期間,還會有舞龍、舞獅、舞白鶴、耍馬、舞春牛等民俗表演,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石門大多數為白族人,上個世紀這里的婚慶和喪葬習俗基本保持了山地白族的習俗,也有一些改革。

石門地區(qū)青年男女,婚事大多由自己作主。通過自由戀愛或者經人介紹確定戀愛關系之后,通常要經過說親、訂婚、迎新、結為夫婦幾個階段。說親由男女父母央及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父親同意后訂婚,訂婚時男方要擇吉日送酒、鹽巴、茶葉、公雞(有的用一個豬頭)等“四色禮”和聘禮到女方家,聘禮必帶“六”字。茶三斤六兩或六斤六兩,酒六斤或六瓶,糖果六斤六兩等,意在“有福有祿”。爭得女方家相待表示同意,又稱“提親雞酒禮”。

石門人辦喜事請客一般都要發(fā)請柬,未獲邀請的一般都不會出席婚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禮婚多數簡辦,準備一些茶點,圍桌熱鬧一下即可。

80年代以后,婚禮逐步恢復古禮,一般要舉辦三天婚宴,白族新郎新娘儀式非常隆重。結婚這一天稱為“正喜日”。婚前頭天叫“踩柵”,這天男方要把嫁妝抬至女方家,晚上在男方家要吹嗩吶慶祝。正喜日男方要在親友陪同下到女方家迎親,新娘要哭別父母兄妹。出門時吹鼓手們要奏吹吹腔《接新娘調》,嗩吶聲不時與新娘哭聲交織在一起。一路上吹打聲、逗趣聲不斷,同伴們邊走邊向新娘撒米花,還不時掐新娘表示祝福。迎親到家門時,需由新郎同輩兄弟將新娘背進新房,在這一點上還留有早年搶婚習俗。

新房內都燒有火盆或火堆。新娘入房時家人要在火中燒辣子面,使新娘大咳,在新娘酒菜中加放花椒粉使新娘難以下咽以表示親熱和富貴,白語中“辣”與“親”同音。新娘新郎要拜天地,拜父母及舅父,用白族“五碗四盤”或者“六碗六盤”大宴賓客,這與其他地方的白族“八大碗”待客稍有不同?!拔逋胨谋P”每桌用肉約3.6斤,肥瘦搭配,色味俱全。上桌擺菜講究按陰陽五行方位,東方甲乙木主青色,擺黑皮千張一碗;南方丙丁火主紅色,擺紅東坡肉一碗;西方戊己金主黃色,擺酥肉一碗;北方庚辛水主白色,擺豆腐絲氽湯一碗;中間壬癸土擺燉雞肉一碗。五碗居中,外圍分別擺熏肉、肉凍、涼拌、炒菜各一盤。“六碗六盤”則在此基礎上增加八寶飯一碗和炒牛干巴拌花生、酸辣魚各一盤。

晚上行認親儀式,長輩要給新娘見面錢,同輩則鬧新房。鬧新房時新娘要拿出從娘家?guī)淼臒趺?、雕梅、水果以及糖果、葵花瓜子等食物恭敬地給同輩品嘗。大伙邊吃邊鬧一直到深夜。

婚事畢,要辦宴席“謝客”,宴請在婚事中宰豬、打灶、做廚、借碗筷桌凳、端托盤跳菜等“幫忙”的人。第三天新娘要下廚房做魚類孝敬公婆?;楹笕涟巳栈亻T,女方家接女婿和女兒回家吃飯。7天后要到本村的本主廟祭本主,求本主保護全家平安,早生貴子。

石門辦白事也和云龍其他白族地區(qū)相同。云龍白族人相信人世輪回,相信靈魂的存在,對喪葬十分重視,從現存的喪葬遺跡看,明朝“改土歸流”前,云龍白族實行的是火葬,此后受漢族影響,實行棺木土葬。70年代,我參加過一些同事親人的葬禮,對石門的喪葬習俗有了一點了解。石門的喪葬習俗十分講究,對墓的要求很嚴,修墓對白族人來說,與建房同等重要。有很多人30來歲就已經修建了“生基”。

石門人一般一個家族共同擁有一個墓地,墓地一般選擇在半山腰的一個山坳,要有山嶺作為靠山,左右有嶺脈,地勢要穩(wěn),視線要好。石門的習俗,按長幼從上而下建立墓穴、修建墳墓。墓穴一般是夫妻合葬,多數為“雙井”,也有單井的,蓋石一般為9個。墓的樣式可分為“須彌座”“一乘轎”“三碑四柱”等,雕有文臣、武將、獅、象、鹿、馬、麒麟以及花邊的石雕圖案,高度為單數尺碼,根據墓主的身份地位和經濟狀況確定墓的式樣和大小。白族認為生的時候就蓋好死后的房子可以使老人增壽,所以在世的時候就修好墳墓,稱作“生基”。立墓這天選擇黃道吉日,主要儀式是“上墓券”,要請嗩吶手吹奏,墓券掛紅,用大公雞開光,由打墓的大師傅主持“上券”儀式。墓碑多用大理石,刻有立墓的時間、墓主人姓名及生平和嫡系親人的姓名,每座墓門上都刻有一副對聯(lián),一般請有名望的人題寫。墓講究朝向,靠山,墓向一般對在一個山峰的一側,不取頂,忌諱對著寺廟。

石門人對棺木的選擇很嚴格,選擇做棺木的木板首先是取材,好的棺木有野松柏、杉冷、赤松等,一般的是云南松;其次要看木頭的尺寸和木板的紋路,要取直且枝椏少的樹干,割出的木板紋路要好,沒有疙瘩,割出的板材尺寸要足。云龍白族人把棺材叫做“壽房”,要擇吉日進行修造,使用木扣,嚴禁用鐵釘。做“壽房”要請親人來共同祝賀。

一次,我親眼目睹了喪葬過程。逝者親屬在其將死時給他喂了銀器(用綿紙包著的銀、米、糖揉成小團幾個)。由長子或嗣子到本地飲用水的河流、水塘邊投入金屬錢幣“買水 ”,打回一罐水為死者洗臉、凈身,穿上衣服,裹上一丈二的白布并綁好露出臉,蓋上蓋頭布,放入棺中,放上棺蓋,將棺材置于中堂,奠臺前點上長明燈,點上香,擺上三牲祭品,等到孝子、孝女及死者的兄弟姊妹都到,看過遺容時,就將棺蓋的木扣定上。

停柩的日期是根據喪事的安排來定,白族人下葬要“看日子”,而石門人對此有所改革,三天之內下葬可以“兇死兇葬”,不必“看日子”。停柩期間由孝子、孝女和至親守靈,每天早上雞鳴時要獻“雞叫飯”,孝男行跪拜禮,孝女要大聲哭。守靈的時候,如果是老人壽終正寢,晚上要進行“打歌”。打歌由一個“打歌頭”領唱,眾人附和,唱的挽歌有固定的曲頭,內容一般是稱頌死者生平、家族歷史、子女孝順等,孝子孝女要遞煙、敬酒、端茶伺候,一般到天亮結束。認真的人家天天進行,一般的人家出殯前一晚進行。

石門出殯一般有分兩種:一是星落出殯,就是早上下葬;二是日落出殯,就是下午下葬。如果是星落出殯,要在頭一天舉行懸白、“出帛”、祭奠、安靈等儀式:“懸白”就是由祭奠主持人分發(fā)白孝帽和白孝布:“出帛”就是用紙扎的“紙錢樹”由親人護送到村頭懸掛,到出殯時“落帛”把“紙錢樹”送到墓地燒入墓穴;出殯日,親人和村里人都來祭奠死者,孝子必須給來吊唁者磕頭拜謝,孝女陪哭。如果是親家、女兒、女婿,要用一套米面做的獅、象、鹿、馬等素祭品、錢、肉、大米、煙、酒、茶等,用托盤脫起,在“三吹三打”的嗩吶聲中致祭。要是日落出殯,則儀式在當天舉行,但懸白、出帛時間在太陽剛升時,祭奠在早飯后;認真的人家,要用竹和綿紙扎出祭奠的獅、象、鹿、馬、童子、荷花等,在出殯的前一天晚上請僧道念經,給死者“開路”,超度逝者。

石門抬棺有八抬大轎和四人抬喪兩種。這是根據地方路線的習慣形成的,大路往往用八人抬,小路往往用四人抬,路上經常需要換人,快要到墓地的時候,要由親人抬到墓地,迅速解去繩索,讓死者寬心。下葬前要將墓穴打掃一遍,燒錢帛和錢紙傘到墓穴里,將燒不盡的竹片丟出墓穴外,方可下葬。蓋好土,點滿香,孝子、孝女磕頭謝恩,將指路幡條拿回家放到祖先位,喪事就算結束。

白事的宴席,與婚事一樣,但嗩吶的曲調與婚慶的曲調是不同的。一般吹嗩吶者另設宴席,不與普通來客同桌就餐。石門辦理白事,要派專人“趕人”通知至親,促其奔喪。而一般親友,則不發(fā)邀請,知悉消息,大家會主動前往吊喪,幫忙料理后事。

40年前的虎頭山,比起現在,是更為純凈和肅穆的?;㈩^山位于石門南山,山頂有一巨石形似虎頭,因而得名。虎頭山寺廟建筑群依山傍巖,造型奇巧,鬼斧神工,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這些寺廟建筑飛檐斗拱,畫棟雕梁,數量眾多,氣勢恢宏。每當信徒們舉行廟會和佛事時,香煙裊裊,彩霧飄飄,木魚聲聲,鐘磬悠揚,虎頭山的莽莽松林籠罩著一片肅穆的氣氛。

云龍虎頭山稱“道教正源,名山之宗”,那是指虎頭山的寺廟建筑群最初是以張仙祠、老君殿、王母寺、財神殿、三官殿等為主的道教道場而為名?;㈩^山寺廟初建于明成化年間,在山頂建有山神廟,明洪化間改建成真武閣。清代先后建成幾處道教寺觀。后來,虎頭山上陸續(xù)出現了虎頭寺、觀音殿、普陀巖等佛教菩薩道場,白族本主廟三崇廟也建在虎頭山上,虎頭山實際上已經成為了融道教、佛教、白族本主崇拜于一體的宗教名山?;㈩^山古老的地層是以紅砂巖為主的山體構成,山上松柏長青,森林郁郁蔥蔥,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優(yōu)良,具有獨特的山地風光。

在1970年的一天,我和三五好友相約登上了虎頭山?;㈩^山壁立千仞,沿途都是我之前所沒有見過的險峻山路。從飲佳箐往上攀登約600級石階,就到了上花臺,有一個亭子“兆春亭”。由此往上,是一片千余平方米的緩坡巖石山脊,山巖上的紋理形成了石杖、石足、石扇、石床、石魚、石鰲等圖形,千姿百態(tài),惟妙惟肖。民間傳說是仙人在此留下的痕跡。因為這里的地勢較為平緩,行人到此都會駐足,稍作歇息。在仙人床往上仰望,前面山壁上“第一山”的摩崖石刻撲入眼簾。這三字原為米芾所書,被石門人摩刻于此,倒也十分切合虎頭山那雄峙一方的氣勢。這時看看同行的同伴,對剛才在懸崖絕壁的石階路上氣喘吁吁的攀行還依然是驚魂失魄的樣子。有幾位女同志甚至是披頭散發(fā)、臉上蒼白的驚恐狀,而我自己,身上的冷汗也已浸濕了襯衫。

誰知道,從這片緩坡往西的虎頭山主峰前行,過了山澗上一座精巧的石橋之后,又是一段在壁立千仞的陡直懸崖開鑿出來的百余級石梯。前面一座在古木森森中的道觀在寥寥煙霧中現出幾角飛檐。這就是張仙祠了。張仙祠建于清光緒九年(1883年),正殿塑有張三豐像,殿前一副楹聯(lián)“邋遢自稱名,只愛一蓑一衲;神仙隨脫化,不忘斯世斯民”,凝練地描繪了張三豐的形象。石門有一個傳說:有一年,張三豐云游至此,適逢云龍大旱,赤地千里,禾苗枯死。張三豐遂從衣袖中取出三條黃鱔,頓時化作三條黃龍,吞云吐霧,下起雨來,旱情得以解除。石門人感念其恩德,就在虎頭山建起張仙祠,世代祭祀。張仙祠前殿為二層樓閣,佇立于此憑欄西眺,觀音壇懸掛在深澗側的崖壁,在崖壁上還開鑿有眾多石窟神龕:純陽祠、南極仙翁祠等依巖就勢構鑿。滿眼蒼松挺立,翠竹叢叢,其間“云生足下”“紫竹林”等眾多摩崖石刻,依稀可見。

步出張仙祠,往上又是50多級石階,氣喘吁吁中爬到了壽仙祠。壽仙祠依就山崖開鑿而成,巖壁上刻著“青蒼削處難留步,樓閣飛來在上頭”的楹聯(lián),真切地刻畫出了此地的險峻。

沿著曲折的石階上行,到了一個石砌的平臺,有彌勒佛殿和財神殿兩處石窟。佛教和道教的神龕比鄰而居,十分有意思。兩尊神、佛像都是在巖石上雕刻而成。那彌勒佛盤曲而坐,大腹便便,坦胸露乳,笑容可掬;那“點石成金”的財神爺,跨虎揚鞭,手揣元寶,不知意欲賜予窮人還是富人?從殿前的一地雞毛和爆竹紙屑,可知這里是善男信女們喜歡祭拜祈禱的地方。在財神殿西側,一筆草書的巨大“虎”字,鐫刻于一處前傾的崖壁上,字高3.5米,從起筆到落筆,一氣呵成,酣暢淋漓,氣勢磅礴。再往上,就到三官殿、太子閣了。崖壁上有“五云勝景”“留數笏石引人若斯”摩崖石刻。從壽仙祠到太子閣,還刻有5副對聯(lián)、1首七律詩,以及楊名飏題寫的兩方石碑,共15首詩詞,是石門深厚文化底蘊的寫照,為虎頭山增色不少。

扶護欄在曲折的石階上一步一挪,一座石頭門楣依山巖劈鑿而成。入門后沿陡峭狹窄僅容一人攀登的石階拐彎前行,終于登上了虎頭寺。虎頭寺坐南朝北,高居虎頭巖之上。東西兩側均臨千尋絕壁,險峻之狀令人心悸。虎頭寺分前后兩殿。前殿桂香樓,高懸“洞天高朗”匾牌,在此可俯視石門全鎮(zhèn)。憑欄極目,石門三面青山盡收眼底,群山間沘江、獅尾河迤邐流淌,有如彩練。小鎮(zhèn)民居建筑和新街各單位樓房鱗次櫛比,炊煙裊裊,行人如織。入夜,俯瞰萬家燈火,似點點繁星撒落人間。正殿檐前高懸“大雄寶殿”匾牌,“三世佛”端坐大殿之中,慈光普照,香煙裊裊,鐘磬悠揚。院內多有花木,繁花依節(jié)令次第開放。院內有兩株梅樹、紫薇為古木,詢于住持,認為兩樹皆為明代種植,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堪稱珍稀。廂房,東為香積房,西為游客休憩小廳,掛滿名家字畫,十分雅致。恰逢寺內舉行佛事,木魚聲聲,鐘磬悠揚,香火裊裊,僧尼雙手合十,念佛聲莊嚴肅穆,營造出一派神秘的氛圍。轉到寺后,卻見兩棵逾300年古榕樹,枝繁葉茂,覆蓋了近2畝的一大片山坡,真可謂“一樹添山秀,九夏減炎威”。濃蔭覆蓋之下,擺設著一些石桌石凳。我們披襟當風,放眼四圍群山,林海滴翠,松濤陣陣,心中記起宋玉《風賦》中“快哉此風”之句,寵辱偕忘,此樂何極!

虎頭寺東側山坳中是王母寺,深藏在一片古松、古柏、古梅、古梓樹中,山溪淙淙,山風習習,幽深涼爽。寺內遍種玫瑰、月季、牡丹、芍藥、緬桂諸花,繁花朵朵,和風過處,芳香四溢,翠鳥爭鳴,紫煙裊裊,佛鈴叮當。正殿供奉王母金身,有皈依信女侍奉香火。

出王母寺,沿著古木森森間的石階上攀100多米,老君殿就在林海中露出了它的真容。這里地勢寬敞,殿宇宏闊,飛檐斗拱,畫棟雕梁,十分壯觀。首先撲入眼簾的是朱紅色的山門,偉岸氣派,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老君殿居于虎頭山寺廟建筑群的最高處,占地10余畝,蒼松翠柏,環(huán)抱四周。山門至前殿是開闊的花園,古松古柏,蒼勁挺拔;桃、梅、楸木,參差錯落;各種花卉,競相開放。正殿供奉著三清圣像,端坐神龕,肅穆高大,令人肅然起敬。東院的菊花正在開放,紅的、黃的、紫的、白的,花團錦簇五彩繽紛。老君殿的墻壁上,多有古人字畫詩詞,吟詠雄山秀水,翠柏蒼松,虎頭山、沘江等寺廟和盛景?;㈩^山建有古今石牌坊20余座,刻有楹聯(lián)50多對,石門的文化底蘊,可見一斑。

除了虎頭山,石門還有眾多的風景名勝。著名的如時任陜西巡撫的石門人楊名飏捐資修建的青云橋,建于清道光年間。青云橋為鐵鏈橋,飛架在沘江兩岸的絕壁之間。長36米,寬2.2米,有7根鐵鏈固定,木板鋪就橋面。兩端建有橋亭。東橋亭門上方鑲嵌“石門關”石頭匾額,橋亭內嵌有楊名飏撰寫的《新建飛龍橋碑記》。西橋亭為上下兩層,上層懸崖上設佛龕,塑觀音像。下層為過橋通道。石壁上刻有隸書“袞雪”二字,系楊名飏從漢中拓回曹操手跡摩崖。崖壁上還刻著楊名飏所題“碧障廻瀾”摩崖。自青云橋往南約800米,兩岸危崖對峙,形成一道奇險的石山天門,此即著名的“石門關”。前人有詩嘆曰:“龍盤虎踞石門關,江流到此遭山塞”,“萬里云拖一線天,百丈懸崖雙矗壁”,石門關之險峻,詩中盡見。

除此之外,矗立沘江岸邊的蟠龍寺以及石門四周的黃龍寺、雙清庵、呂祖庵、文昌宮、七臺寺、龍王廟、三崇廟、關圣殿等,都是石門的名勝。這里山勢雄偉,峰巒陡峭,山水依舊保持著古樸靈秀的純凈。我對20世紀石門的記憶是溫馨美好的。

猜你喜歡
石門
石門二十四景
讀者(2022年24期)2022-12-08 12:41:48
舟泊石門憶事有作·其一
至愛(2022年8期)2022-08-26 15:04:32
石門景區(qū)風光展
核桃源(2022年3期)2022-05-13 08:58:08
漢中石門十三品
藝術品鑒(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38
巴渝古文化·石門大佛寺
紅巖春秋(2019年11期)2019-12-03 01:54:38
屈元爔及其纂輯的《石門詩存》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02
《石門銘》技法探微(二十四)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3:08
石門茶產業(yè)簡介
茶葉通訊(2017年2期)2017-07-18 11:38:38
對臨《石門頌》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門關遺跡
南平市| 云安县| 化德县| 太湖县| 玉树县| 文水县| 抚顺县| 富民县| 乡宁县| 洛浦县| 合江县| 新巴尔虎右旗| 芜湖市| 曲阳县| 云梦县| 贡嘎县| 白沙| 曲阜市| 余江县| 大石桥市| 巴林左旗| 裕民县| 揭阳市| 青岛市| 丰县| 武威市| 綦江县| 莱西市| 青海省| 石家庄市| 山阳县| 福安市| 泾阳县| 安丘市| 广水市| 读书| 启东市| 金湖县| 临汾市| 贵德县| 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