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芬
摘? 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及能力的重要教學手段。小學生進行課內外的閱讀,增加閱讀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的綜合素質。閱讀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感知信息、分析信息的主要培養(yǎng)方式,小學語文關于閱讀的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正確進行自主閱讀,使學生發(fā)現(xiàn)閱讀的趣味性,從而對閱讀產生熱愛。該文主要闡述閱讀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同時對閱讀的優(yōu)點進行解析,并對閱讀的科學化積累提出幾點方案,以期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幫助教學效率有所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內外閱讀與積累? 意義?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2(c)-0156-02
隨著我國新課改政策實施,無論是哪一種版本教材都進行了多次改版,語文教材中引入了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閱讀性極強,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方式進行閱讀,可以取得優(yōu)厚的學習成果。現(xiàn)如今,課堂上的閱讀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需要通過課外內容的積累擴寬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學生語文思維,這樣不但能夠使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升,還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1]。語文學科不論是初級教學還是高級教學,都是從閱讀開始的,因此,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需要教師重視閱讀并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學生在小學階段有自主閱讀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進行閱讀積累,從而提升學生語文文化素養(yǎng)。
1? 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重要意義
閱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獲取信息與知識的基本手段,例如,在學習語文課程教學內容時,需要學生閱讀該課程的文章,進而體會文章的意境、作者表達的思想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生病期間需要藥物治療,需要通過閱讀說明書來獲取用藥量、間隔時間等。閱讀使學生從現(xiàn)實中抽離出來,卻又應用于現(xiàn)實之中。眼睛使我們看清世界,閱讀使我們感知世界,這是兩種不同的境界,眼睛所看到的是直觀的表象,閱讀沒有眼前的炫彩繽紛,有的只是用心去感受世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他們對閱讀的熱愛程度,可以有效促進他們未來的學習與發(fā)展。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度,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年齡較小,心智還不成熟,教師進行閱讀訓練的首要任務是使學生正確感知漢字,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理解訓練,使學生在此期間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培養(yǎng)學生內在修養(yǎng)及素質,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由此可見,小學生課內外閱讀是非常有必要進行開展的教學模式。
2? 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優(yōu)點
2.1 實現(xiàn)學生認讀到閱讀的快速轉變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觸閱讀的初期,想要基礎功扎實,必須從該階段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特別是需要從低年級開始培養(yǎng),因為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認讀,在認讀的基礎上不斷加深難度,逐步演變成閱讀的過程是每一名小學生需要經歷的。在學生認讀到閱讀的階段,通過課內外閱讀進行科學化的訓練,使學生的閱讀量不斷積累并達到一定程度,可以實現(xiàn)學生認讀到閱讀的快速轉變,使學生的語文文化素養(yǎng)快速提升。
2.2 擴展學生視野
隨著我國新時代背景下教學的改革,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閱讀資料,可以有效豐富學生的閱讀,但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教材中的閱讀資料不足以滿足當代學生的閱讀需求。為了可以使學生視野擴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從而保證學生的閱讀量,使課外閱讀彌補課內閱讀的不足,課內外閱讀起相輔相成的作用[2]。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期間,教師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工作,幫助學生選擇健康、有益的書籍進行閱讀,從而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及閱讀量的積累。
2.3 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在語文教學中,要想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必須提升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到學習中,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性格愛好等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在備課期間查閱、收集教學內容相關的小故事等,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的課內閱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擴展訓練,教師可以選擇性地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的課外書籍進行閱讀,如名人事跡、歷史小故事、小說等都是小學階段學生可以接受的類型書籍,針對他們不同的喜好進行推薦,可以使學生從中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愛上閱讀。
3? 重視課內外閱讀,加強積累策略實施
3.1 打造良好的閱讀條件及氛圍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尚未成熟,還屬于懵懂的狀態(tài),學習氛圍以及周圍環(huán)境都是影響學生學習行為的主要因素,也是培養(yǎng)學生日后學習狀態(tài)的關鍵時期,因此,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對學生的閱讀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班級定期置辦黑板報,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以摘抄的形式粘貼在黑板報上,讓學生在課余期間可以瀏覽其他學生喜歡的文章,互相學習,達到積累閱讀的效果;還可以在教室的一角設置讀書專區(qū),教師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放置在其中,或讓學生自己攜帶他們認為優(yōu)秀的作品、想要向其他學生推薦的書籍放在讀書專區(qū)處,可供學生自行選擇書籍,以這種分享閱讀的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量的積累[3]。閱讀環(huán)境的質量全程由教師監(jiān)督是遠遠不夠的,可以尋求家長的幫助,通過開展家長會、利用網(wǎng)絡通信等形式向家長傳達學生的閱讀需求,讓家長為學生創(chuàng)建優(yōu)質的家庭閱讀環(huán)境,實現(xiàn)家校聯(lián)動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在教師與家長的共同監(jiān)督下,實現(xiàn)學生課內外閱讀的積累。
3.2 做好課內外閱讀的拓展和延伸
小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較為淺顯,而教學內容能夠呈現(xiàn)在教材中的數(shù)量也是有限的,綜合這兩點現(xiàn)狀,當代的語文教材中引進的文章通常都是一類文章中的其中一篇文章,這些文章中還可以引申出許多相近的文章,將這些文章進行整理,有效擴充進語文的教學當中,可以使閱讀資料更加豐富。比如,在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其相應的背景知識進行補充,有效延伸文化知識,開拓學生視野。比如,在教材中《詠柳》一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中講解詩中的含義之后,擴展閱讀幾首風格、意境相近的古詩,通過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資料等方式讓學生找出其他詠物的古詩,如《詠鵝》《梅》等,提高學生的閱讀自主性。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采用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幫助學生進行詠物詩的解讀與分析,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學生可以自主解讀詠物詩的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xiàn)課內外閱讀的拓展與積累。
3.3 開展多元化閱讀實踐活動
小學生的好奇心理較強,對課外書籍有很強的求知欲望,在這段時間是最有可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的。所以,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興趣特點等進行課外書籍的推薦,引導學生閱讀健康書籍,以多樣化的形式開展閱讀活動,使學生在此期間進行知識儲備,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從而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積累[4]。
4? 結語
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可以決定學生的閱讀質量,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及生活都有一定的影響。閱讀需要從小學開始著手,教師在授課期間要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閱讀條件及環(huán)境,正確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保證課內外閱讀銜接流暢,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使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 周榮婷.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方法初探[J].小學教學研究,2015(14):67-68.
[2] 胡益君.小學語文課內擴展閱讀教學的研究與實踐[D].杭州師范大學,2016.
[3] 袁江平.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的研究[J].新課程學習,2014(10):8.
[4] 錢艷麗.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育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