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
在我身邊,曾發(fā)生過一個有趣的投資故事。一個朋友是沈陽市一家銀行的普通職員。他為人老實,不擅交際,是個典型的依靠薪水過日子的上班族——我們一直是這么認為的,直到去年一個偶然機會,才知道他已經成了資產超過3000萬元的隱形小富豪。
作為他僅有的幾個朋友之一,當然要追問他的發(fā)家秘訣,他也不再隱瞞,說這一切都是“被逼出來的”。
原來,從2001年開始,國內開始出現(xiàn)公募基金,主要的銷售渠道是通過銀行代銷,銀行為了實現(xiàn)銷售業(yè)績,總是給職工下達銷售指標。基金這東西,遇到股市行情好時,很多人搶著買,銷售不愁。而一旦行情不好,基金不賺錢甚至賠錢,大家的購買意愿明顯降低。銀行里,別的職工交際廣泛,行情不好時,可以變著花樣向親人朋友推銷,或是在銀行窗口向儲戶兜售,我這個朋友交際圈窄,又不善言辭,因此每當股市行情跌到冰點時,上面壓下來的基金銷售指標根本無法完成。
偏偏他又是老實人,不敢和領導協(xié)商,唯一的辦法,就是用家里所有的錢買下基金,完成自己的銷售指標。如果錢不夠,就和妻子一起向雙方父母借錢,曾一度抵押了房產,負債累累。
資本市場就是這么戲劇性,每當基金賣不出去,他不得不傾家蕩產自己全買下時,往往就是股市的低點甚至是底部位置。因此,他每次被迫買下的基金都大賺特賺,每次賺了百分之七八十后,就立刻拋出。在他的心里,從不覺得自己擅長投資,也就從不跟人提起,就這么默默地,干了十七八年。
在這十七八年里,A股市場幾經牛熊轉換,他卻每次都精準實現(xiàn)了低點買入,高點賣出。銀行每年壓下來的任務指標越來越高,每到熊市,別的同事在那里抓耳撓腮想著怎么忽悠人,只有他不動聲色地全盤買下,錢不夠,就把上次賺錢時買的幾套房子賣掉或抵押……
這個真實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非常樸素的道理——購買基金最重要的不是選擇品種,而是選擇時機。當然,并不是說只有在所有人都遠離時買入就一定正確,但至少,在所有人都瘋搶的時候,絕不是買入基金的最佳時機。
結合目前的市場形勢來看,由于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出現(xiàn),股市出現(xiàn)大幅下跌,市場人氣極為低迷,這和我朋友當年被迫買基金時的情景有很多相似之處。從長期看,由于公募基金行業(yè)在2019年普遍取得了較好的收益,賺錢效應的體現(xiàn)往往會吸引更多投資人開始關注甚至買入公募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 這種集體買入必然會增加整個市場的資金量。當買的人越來越多,公募基金手中的資金越來越充沛,買入的股票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股票市場的天平向“供不應求”傾斜,股價開始上漲,直接導致基金的凈值(收益率)上升,這是一個較為直觀的“資金推動型上漲”原理。目前,憑借疫情砸出來的股市低點,我們正有機會迎來一輪“資金推動型”上漲。因此,投資公募基金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從操作的角度,每位投資者可結合自身投資經驗的深淺,來選擇相應的公募基金品種。經驗較少的投資者,最穩(wěn)健的投資方式應是購買指數(shù)型基金。對于稍有基金投資經驗的投資者而言,選擇股票型或混合型基金較為理想。如果具有較為豐富的基金投資經驗,可選擇分級基金中的B份額(杠桿份額)。
從常理講,基金應是一種長期投資,投資周期應在幾年以上,但考慮到A股市場目前并不算十分成熟,牛短熊長仍是常態(tài),因此建議投資人事先設定好一個投資目標,例如手中的基金收益率如果能夠達到50%,無論對后市是否樂觀,都可考慮逐步減持,落袋為安。